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义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正义的社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过程和目标来看,其正义性原则主要包括权利正义、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这样三个大的原则,它们都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是否能够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和谐本位政治文化是指与和谐理念紧密关联,体现着和谐的精神和要求、原则和制度的一种进步政治文化形态。它具有先进性、主导性、宽容性、继承性、发展性、适应性、认同性等特征。它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主张政治自由与政治秩序的和谐与价值制约、利益与正义的和谐与相互调控、法治与德治的和谐与协作共治。和谐本位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执政党的领导力、政府的执行力、公众的参与力的作用,以形成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正义的社会,一个正义缺失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虽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和内容,但无论什么样的要求和内容都不能脱离正义的原则,都必须坚持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共享"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趋势应运而生的治理新理念,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具有深厚道德伦理意蕴。从人类向高度文明迈进的历史进程来看,"共享"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遵循,而弘扬"善"与"正义"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维度去认识,"共享"本质上反映出一种制度伦理,摒弃的是涉及资本财富、公共资源、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不公正、不平等的制度和观念,直接对社会治理范式提出道德要求。这种伦理思想以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等"善"作为价值基础,以正义的"治理模式"的实现作为"善"的实践路径。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共享"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所蕴涵的"善"与"正义"相统一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从价值指导、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评价和价值创造等方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认识和把握其政治性、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和适用性等特征,有助于和谐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潘春晔 《工会博览》2011,(12):118-118
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特定文化类型。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实质上是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意义认同的精神支撑。要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促进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认同视野、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和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原则是法律正义价值的根本体现和法律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原则。我国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制改革和理论研究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平的价值理念一直没有得到确立,公平原则实现存在严重的缺陷。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必须从社会和谐的高度,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制定社会保障法律,将社会保障权利法治化;完善有利于程序公平实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私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以及"和谐"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中,对"和谐"有着多重论述。对这些文本和理论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谐"思想的内涵与源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是:亲属集团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式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亲属集团成员的资格具有恒定、自动和不可转换的特点,个体生活在一个高度稳定、较容易得到心理社会均衡的亲密圈子中。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层面的心理文化取向是"人伦中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和谐"。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上,也反映在中国这个行为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理念的心理文化基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含义,消极意义的和谐是指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具有较高的均衡度,行为体的行为较趋于静态、消极、内敛;积极意义的和谐是指在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人们有一种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加以提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将行为导向追求和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制度根基——法律和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规则,从产生时起就具有和谐的本性,它渊源于原始人维护社会和谐的规则,产生于人类维护社会和谐的活动。法律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制度根基,是人的本性的要求,是法律本质的反映。然而,法律和谐不是从一开始就能达到完美的状态,而是随着社会和谐的发展而演进。社会主义法律和谐是法律和谐的高级形态,它以秩序和正义为基本价值,以稳定性、确定性、一致性等为形式表征。目前,我国法律在整体上是和谐的,但和谐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整合法律价值冲突、消除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法律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2.
原始状态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石和逻辑起点,在罗尔斯的理论中占重要地位。他从"原初状态"出发,推出了正义的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不仅对西方国家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国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强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程序法的原则规定反映程序正义的根基,但我国程序法原则规定没有系统的、内在统一的体系,使程序正义大打折扣,为法官偏私"造法"和司法滥权大开方便之门。程序正义的根本在于保证实体正义。司法实践中,许多人就程序法谈程序正义,从而掉入程序规则的迷宫,使实体正义成为空中楼阁。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程序正义的目的性,探讨我国程序法原则规定的核心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具有内在逻辑,两者在价值层面表现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制度层面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具体要求和目标取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寻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鸣 《南风窗》2011,(22):42-45
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我们建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范畴应该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仁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一个以"和谐公正仁爱共享"为核心价值的社会必然是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决定其执政活动的根本方法和基本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按照社会和谐执政理念的要求,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途径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7.
戈琦 《法制博览》2013,(8):126-127
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机制具有极强的纠纷化解功能,符合目前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要求,并且该协调和解机制切实保障着国计民生,充分展现了合作精神,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机制与现行行政法所规定的审理行政案件不得适用调解的规定相冲突,是不合法的,基于该冲突,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机制成为目前实务界以及理论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从立法精神来看,该调解机制仍是可取的,并且笔者认为应分别从确立协调和解制度、进一步明确自愿合法原则作为协调机制的基本原则、设定合理的调解范围,最终实现构建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机制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8.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要在结构内容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相吻合,各项制度之间相互衔接,功能耦合;在价值立场上要与基本国情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公平正义的内在本质和民主法治的根本原则;在运行机制上要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适应,坚持制度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认识相统一,以制度建设形塑制度文化,以制度文化涵养制度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依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基础构件,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成为其阶级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其思想政治基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等都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起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建立的,是把具体的中国国情与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劳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劳资关系还日益影响一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国际环境。劳工标准本质上是一种在劳资关系乃至整个社会中催生社会正义与和谐的社会机制。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必须充分接受和尊重国际核心劳工标准,从“入世”过渡到“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