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华 《湘潮》2012,(3):7-9
1941年10月3日,毛泽东电告刘少奇,中央决定他返回延安,准备参加七大。1942年2月,经过5个月紧张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华中根据地进行了精心构思和全面部署后,刘少奇决定启程返回延安。12月30日,他平安抵达延安。在苏北到延安,千里迢迢,中间很多地方是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占领区,仅敌人设置的封锁线就有103道。  相似文献   

2.
淮驹 《党史纵横》2011,(4):43+42-43,42
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接到中共中央通知,要他回延安出席政治局会议。刘少奇遂于3月18日离开有"小延安"之称的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经西安返回延安。  相似文献   

3.
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接到中共中央通知,要他回延安出席政治局会议。刘少奇遂于3月18日离开有"小延安"之称的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经西安返回延安。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小长征”纪行何光国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年代,刘少奇患下了慢性肠胃炎等疾病。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健康十分关心。1941年9月26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时任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回延安休养,并参与领导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10月3...  相似文献   

5.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重点发展华中,刘少奇出任中原局书记。他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组织与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以他的雄韬伟略,重振新四军雄风,华中大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抗日民主新气象。此时,在华中敌后奔波劳累的刘少奇,并不知道远在延安的党中央和毛泽东正热切地关注着他,酝酿着如何更好地发挥他的才智。在“九月会议”上,一些中央领导人不约而同推崇刘少奇。会后,毛泽东赞誉他是“正确的领袖人物”。1941年深秋…  相似文献   

6.
《党史天地》2009,(6):35-38
1938年11月.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具体领导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受毛泽东的指示.在延安刘少奇与即将南下的李先念作了一次深刻的谈话。  相似文献   

7.
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一次演讲,后采形成了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6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篇巨著,感慨万千。刘少奇同志在文中谆谆教诲我们:对于认真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  相似文献   

8.
1966年6月4日,刘少奇和邓小平到杭州向毛泽东汇报了“文革”情况,并请他回京主持工作。毛泽东没有同意,他委托刘少奇相机处理运动问题。 刘少奇又急忙飞回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决定向大、中学派出工作组。但是工作组受到造反派的抵制和围攻。 7月18日,毛泽东突然返回北京。 当晚,刘少奇闻讯后驱车赶往毛泽东的住处。他看到毛泽东住所门前己经停了几辆小轿车,屋里灯火通明。刘少奇请卫士通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刘少奇,中国革命的两个杰出领袖,他们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留下了很多佳话。人们不会忘记,1961年毛泽东和蒙哥马利关于继承人人选的对话。蒙哥马利问:“我认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我注意到他们不愿意说明他们的继承人是谁,比如像麦克米伦、戴高乐等。主席现在是否已经明确,你的继承人是谁?”毛泽东坦然答道:“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然而,人们不会料到,几年后,毛泽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其很大一部分原因竟是为了搬掉刘少奇,以致使这位接班…  相似文献   

10.
吴德明 《新长征》2006,(10):50-50
1942年12月,刘少奇从华东新四军返回延安,开始住在杨家岭。那时我也在杨家岭中央机关给凯丰当勤务员。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主席、刘少奇和任弼时组成,同时决定刘少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0月3日,远在苏北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收到中央的电报,通知他速返延安,并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次年3月19日,刘少奇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踏上了回延安的漫漫征途.此后,刘少奇一行行程数千里,途经苏、鲁、豫、冀、晋、陕六省,一路餐风宿露,历尽艰险,终于1942年12月30日抵达延安.后来,人们把刘少奇的这次远行称为"小长征".  相似文献   

12.
1949年4月至5月,刘少奇受毛泽东的委托到天津,协助天津市委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的城市政策,解决亟待恢复的工业生产等问题,在此期间刘少奇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简称“天津讲话”)。对此,邓小平曾有过很高评价,他说:那些讲话对我们当时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时候不犯错误是起了很大很好作用的。但在党的历史上提到这个讲话的,一次是1953年高岗妄图推倒刘少奇,将“天津讲话”中的一句“剥削有功”作为重磅炮弹向刘少奇发难;另一次是1969年林彪在党的九大报告中把“天津讲话”作为刘少奇在中国搞资本主义的罪行加以攻击。1980年中共十一届…  相似文献   

13.
李德刚 《奋斗》2012,(9):33-3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向全党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其实,对于这个命题,70年前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就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了出来。《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在延安干部会上的一篇演讲,该文与《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两篇讲演同为他推动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在该文中,毛泽东指出,“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对于马克思主义.“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  相似文献   

14.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在近50年的革命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党的领导工作。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精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体系,丰富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对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刘少奇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刘少奇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首要任务。1937年5月,刘少奇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一切工作,一切转变,都依靠我们的干部,因此干…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6,(5):27-28
1939年7月8日,刚由北方局调回至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欣然接受了时任党的总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长和延安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的邀请,为该学院开设的党的建设课程讲一课。刘少奇根据自己多年对党的生活的观察,讲了共产党员修养的问题。这次讲演非常成功,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张闻天认为刘少奇所讲的内容,是广大党员迫切需要的,请刘少奇整理成文,在他主编的《解放》周刊发表。刘少奇遂将讲演稿修改整理出来,并报请毛泽东审阅后,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题,在《解放》周刊分三次连载。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道德经,是一本深入共产党员之心的书。  相似文献   

17.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18.
1945年6月,塞北的山丹丹花开得分外红艳,从晋察冀雁北地区来的罗元发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聆听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向大会作的报告。罗元发感到无比振奋,迫切要求返回前线,以实际行动响应七大的号召。 可是,组织上决定罗元发留在延安的教二旅。正当罗元发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准备去教二旅的时  相似文献   

19.
王峰 《党的文献》2020,(6):58-65
1942年3月,已经基本完成"发展华中"任务的刘少奇,根据中央要求启程返回延安工作。刘少奇3月19日从华中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启程出发,在各地交通员的护送下,从苏北进入山东,经太行过太岳再入晋绥,跨过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微山湖、平汉铁路、白晋铁路、同蒲铁路与晋中平原敌占区等重重封锁线,历时9个多月,终于从华中回到延安。在护送刘少奇返回延安的整个行程中,虽然充满困难与危险,但是刘少奇尊重并信任当地交通员的计划,积极配合他们的过路方案,使他们能够不受干扰地根据实际敌情的变化作出正确安排;各区域间也能有效协调组织、相互配合接护,体现出党的地下交通体系在突破日军封锁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捷 《党史文汇》2013,(11):63-64
自毛泽东逝世后,“非毛化”思潮时有泛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意把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犯的错误说成是“罪恶”。例如.把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决策错误所造成的严重困难,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描述成“草菅人命”的故意所为。二是用西方的“权力斗争说”来歪曲党的历史,把延安整风、高饶事件,乃至庐山会议错批彭德怀、“文化大革命”造成刘少奇冤案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