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维政 《世纪桥》2009,(16):39-41
我珍藏着一张发了黄的二寸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人宽宽的额头,四方脸庞,眼镜后面一双有神的眼睛正慈祥地瞅着你。 这照片上的人,就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冯仲云伯父,照片是1966年9月他当面送给我的。  相似文献   

2.
《红岩春秋》2008,(2):F0002-F0002
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1957年2月17日,周恩来总理来到重庆钢铁厂视察。在大型轧钢车间,周总理来到正在辛劳工作的工人们身边,和他们亲切握手,向他们嘘寒问暖;他饶有兴致地走进工人冉树清家中,一边亲热抱起他的儿子,一边和冉树清拉着家常、谈笑风声。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家中存放着三张普通的合影照片,上面的记录时间分别是1994年5月、1996年8月、2006年8月,它记录了我曾经在工会岗位上那难忘的岁月.这三张照片,有两张是参加兵团四师工会干部培训班的情景,一张是参加四师工会举办的工会宣传、文体经验交流会的.也只有这照片,才让我想起自己曾是一名工会干部.  相似文献   

4.
1940年 1月的一个深夜,我接到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的一张便条,要我连夜赶到他那里。我一面赶路,一面思索;首长叫我连夜赶到,有什么紧急任务呢? 夜黑,风大,路滑,还一阵阵飘着细碎的雪花,十几里山路我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走进黎玉政委亮着灯光的办公室时,他迎上来。一边拍打我肩上的雪花,一边亲切地说:“辛苦了!要你这个敌工科长连夜赶来,是因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的相册里,夹着两张彭德怀的照片。一张是1958年12月1日他接见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军队代表时和代表合影。我就站在他后面的一排中。照片上的彭德怀元帅一身戎装,朴实英武,厚重威严而又意气风发。另一张是1967年7月他被红卫兵用"喷气式"押上北京航空学院万人批斗大会时照片。我作为"万人"中的一分子站在群众队伍前面,离他咫尺之遥"。昨天还是功臣,今天变成祸首"(毛主席语),历史  相似文献   

6.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10月。是人民军队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又一历史见证。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心情既惊喜又感慨,因为它是我寻觅多年的一张珍贵照片。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照片中的八路军医生就是我的父亲——林金亮。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一张令人激动,催人泪下的照片(见后页)。照片上周恩来停立在雨中,没有打伞,他置雨水而不顾,深情脉脉地望着为欢送蓬皮杜(法国总统)和他而站立在雨中的群众……这又是一张令人难忘的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摄下的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亲临上海,同上海人民相见的最后一幅画面,睹物思人,我们不由地从心中升起对他的怀念之情。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一九七三年九月,当时的周思来总理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已积劳成疾,重病缠身了。但他不顾自己年迈而虚弱的身体.又一次陪同外宾──法国总统蓬皮杜从北京来到了上海,在虹桥…  相似文献   

8.
《学习导报》2013,(10):40-40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在茜藏路口广场作形势报告。他在讲台上一边滔滔不绝地讲,一边不时把搁在桌上的讲稿拿起来看上一眼。待报告结束,记者们争着上前去要这份讲稿时,才发现原来是一张白纸。陈毅笑了:“我的讲稿是‘心照不写’,文字全在心里,这张白纸是装模作样。作报告,听众看你没有讲稿,会认为你是信口开河,效果就不好了。不过,今天我讲的全都有根有据,用不着担心。”陈毅的话,把记者们都逗笑了。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一个年轻人找到我问:“你是宋叔叔吗?”我点头称是。他激动地说:“我可找到你了,是我爸让我打听你的消息的,我费尽周折才查到你的地址。”他一边说,一边掏出20块钱硬往我手里塞,弄得我莫名其妙。寻问再三,我才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11.
一张磨损严重的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一张由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美国新闻记者路易斯·斯诺拍摄的照片,反映的是1939年10月白求恩大夫在河北省涞源县孙家庄外小庙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情景。这张珍贵的照片,珍藏在上杭县才溪乡王元凤的家中。 她指着照片左边头戴白帽、身穿白大褂和白求恩一起作手术的人说:“他就是我的公公林金亮。” 林金亮是谁?他怎会和白求恩在一起?由此引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张极普通的黑白照,照片上四个姑娘的背景是荒凉的深圳罗湖桥头,时间是1961年元月。1990年8月.偶然翻出这张照片,使我怦然心动,使我百感交集。她们是谁?她们的过去是怎样的?如今她们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黄梅婴 《学习月刊》2009,(15):53-54
我固执地认为,诗与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以诗名,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诗人;一是诗以人名,这就要在诗人前加个头衔.诸如当今时代大量涌现的.“书记诗人”、“市长诗人”、“部长诗人”、“将军诗人”等。张庞是我的老首长。30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野战部队做宣传工作。进入21世纪.他被许多人称为将军诗人.我习惯性地认为,他也应该属于后一类。近时,他送来一套五卷本《军事与文学的互访·张庞诗文集》,我置于床头.夜夜静心品读,慢慢地.将军印象淡去了.诗人形象站起来。此时我才醒悟,过去的固执和习惯.至少对于张庞是偏见。不过.有一点我不会改变——诗人终究只能用作品来说话.作品是诗人的立身之本.是诗人的唯一光环。  相似文献   

14.
1965年1月初的一天晚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正上演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当幕布上映出伟大领袖毛主席头戴红军八角帽的巨幅照片时,坐在前排观看的斯诺先生一下子惊呆了。他对着幕布望了很久,忽然才醒悟过来:“那不是我在1936年拍的主席像片吗!”但他从未想到这张照片会  相似文献   

15.
20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变得模糊起来。独有这张照片,依然还那样清晰、明亮。每次拿起它,我的思绪就飞向过去难忘的岁月。我曾是贵州《党的生活》编辑,后在水钢工作几年,便调到《贵州日报》社工作。刚到报社时,办记者证要贴照片,摄影记者陈维均同志就给我拍照。我身上穿的还是钢厂的工作服,本想换一套服装,又觉与当时的心态和社会环境不合拍,于是就顺其自然了。现在有的人看了这张照片,认为大“土气”,甚至说照片上的我“呆头呆脑”。我却不以为然,总觉得它真实地记录了我走过的一段人生路程,是我当记者生涯的…  相似文献   

16.
张峻 《党史纵横》2009,(11):22-22
雷锋爱照相,是我初次接触他时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少年在家乡望城,青年来到鞍钢,应征入伍到部队,所到之处,他都想方设法找机会照张相。我和部队其他同志为他拍的新闻照片不算.仅在地方照相馆他照的单人相、合影,我在他牺牲后,先后收藏的就有五十多张。其中,就有雷锋在天安门前拍摄的两张珍贵照片。  相似文献   

17.
猴票的故事 猴票发行于1980年,面值8分,发行量500万张左右。清楚地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一天邻居来找我,要卖我点邮票。邻居从黄挎包里掏出一沓邮票来,说:“都给你,共是10版。”我吓了一跳,这一版邮票80张,每张8分,10版就是64元。我当时每月工资才23元钱啊。如果全部买下来的话.是我三个月工资的总和!那我在这三个月里拿什么来吃饭?我于是婉转而坚决地回绝了邻居。  相似文献   

18.
唐大柏 《湘潮》2005,(6):52-52
这是一张画面发黄、模糊不清的历史照片,它记载的是一页永远不能抹杀,不能忘却的历史:1937年11月24日,日寇4架飞机空袭长沙,在小吴门、火车东站一带投弹6枚,居民死伤300余人。还是这张照片,将我带进了孩提时代的悲痛记忆:1939年6月11日中午,日本鬼子杀害了我父亲,接着又烧毁了我家的房屋,害得我家家破人亡,使我成为孤儿。1985年9月10日上午,我拿着这张记载着那段血淋淋历史的照片,到原长沙市东站路社区居委会采访历史见证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帮助我找到了当年大难中的幸存者——长沙市东站路老裁缝胡楚清。时隔四十八载,惨状…  相似文献   

19.
晓鸣 《党史天地》2007,(9):38-39
在天津市河西区体院北一区一幢单元楼里,装修朴补无华的房间,一张书桌的玻璃板底下,嵌着三张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的照片。在毛主席身边站着一位风华正茂的中年人,他叫庞恩元,是毛主席的厨师。当年他刚跨人“不惑之年”,而今,已是78岁高龄的老人了。我的采访就从这几张合影照片谈起。  相似文献   

20.
正外交部长王毅不仅被网友称赞"长得帅、有气质",他还因为在两会记者会上的"V字剪刀手"造型而萌遍网络。虽然场景不同且神态各异,这一张张照片构成了2016年全国两会的部长"表情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