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统一中原后,沿用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统治模式,逐渐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在空前的中央集权大背景下,有着特殊出身的朱明王朝,在统治阶级内部对文武百官实行高密度的监视,对被统治的黎民苍生实行特务政治,这就让一个独立于“三法司”的特务厂卫系统产生.这个特务厂卫系统的出现,对明朝司法造成干预和破坏,一定程度上撼动了明朝自身政治统治;与此同时,和同时代的西方法治进程大幅推进相比,中华法系也走向衰落;厂卫系统的特务统治对中国后世历朝历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律中的复仇自简单社会的血族复仇承继、进化而来,随着古代法律的发展而逐步退隐。在中华法系的礼法体系中,复仇取得了"礼"与"律令"的双重存在。由于特殊的家产制社会所具有的血缘制性质、国家所有制的经济制度、家国一体的政体、以孝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基础规范"性质,以礼为主要载体的复仇在中华法系中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由于礼的强势支撑,复仇在律令中虽然屡次被禁,但终清之世它一直存在。容纳复仇的礼法体系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高度不确定的工具体系,因此无法走到现代,更无缘法治。现代法律通常不规定本质上是自力救济的复仇,但是复仇的恢复性正义精神未灭,它实际上,也应该是裁判考量的重要情节。  相似文献   

3.
奴隶制法是我国古代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以西周法制为代表的奴隶制法铸造了中国古代法的基本模式。因此 ,可以说我国奴隶制法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通过论述其基本特征 ,以期达到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制发展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陈顾远是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他的中华法系研究是其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中华法系的态度、研究方法、价值评估以及总结出的中华法系的特质,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法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是注册"中国"品牌商标的民族政策法律制度,既是依法治国的特殊性治国措施,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法治创新,还是法治治理国家的重点性突破,将成为重要的国家治理新体制机制,将开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自觉蕴涵若干法治内涵:国家构建法治主体内涵,统一追逐法治目标内涵,整体构筑"国家"法治内涵,自治成为法治核心内涵,自律主导法治动力内涵,法治汇集宏观总体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中秋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张晋藩教授《中华法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是该书的首篇。文中第五部分题为"当前中华法系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中华法系研究,从民国开始到现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面对  相似文献   

7.
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最早出现、历史最为悠久的法,习惯法在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中华法系内容的丰富、对中华法系成果的传播、中华法系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助于拓宽法学研究领域、解决目前少数民族法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正确对待现代化发展中的固有法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就孕育产生了和谐思想,和谐思想体现在为政治国上主要表现为明德慎罚和刑罚尚中。为政以德和明慎用刑体现了德政与刑政的动态平衡下的和谐理念。刑罚尚中则主要表现法制和谐的基本内涵。明德慎罚和刑罚尚中的政治法律和谐思想导源于天人合一的原始思维,是天人合一和谐思想在政治生活和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并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定下了基调,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也多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但是,我国的法治建设却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我国的法治建设一路行来,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坎坷,在艰难中跋涉,在曲折中前进,已经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是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清末,由沈家本主导制定的律法草案以及其中体现的现代法律精神与方法,启动了中国法律转型的进程,奠定了中华法系转型的基本框架与路径,是大陆和台湾法制现代化的理论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重大行政决策作为"高政治性、强专业性"的行政行为,其合法有效性关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因此,为减少决策失误、防止腐败滋生,让重大行政决策回归公共理性,并预防社会安全风险,应建立健全我国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而该机制的建构可以通过制定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来明确审查主体资格,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并进一步细化审查内容具体规则,强化审查意见的法律效力。另外,还需健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以保障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法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亲亲相隐"在维系我国传统家庭与社会秩序上的特有法律价值不言而喻。在学界看来,我国大陆地区对其所谓的"扬弃"却并非明智之举,几十年的取舍之争充分论证了"亲亲相隐"是当代法治依然重要的本土资源,[1]特别凸显了"亲亲相隐"在近亲属作证问题上的诉讼价值。本文中,笔者在分析"亲亲相隐"的证据学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证明责任的角度论证了其作为现代证据学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图强,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包括"改法为律"。为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实现政策的始终如一,商鞅将"律"从一般行为规范中抽离,改法为律,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不因人因时而恣意改变,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改法为律"对战国末期的法制甚至对后世延绵千年的中华法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1895年到1945年的台湾处于日本统治之下,在此期间,改行与传统中华法系不同的西方司法制度。除了日本法的移植以外,还保留了传统中国的刑事对策,如保甲连坐制度、鞭笞刑等,对于原住民族地区采取某些程序便宜政策,形成了"台湾特色"的侦查与犯罪控制体系。该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一般司法模式、军事侦查体制、旧有犯罪控制体制、特别法调整下的刑事对策。  相似文献   

15.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维系达二千年之久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孔子的法律思想,后来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它形成了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国法与宗法一体的特色,影响及当世的东南亚各国。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孔子的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一样,也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这不仅在于它以形表意的独特方式,还在于它所独具的审美特性。汉字从创制到使用的整个漫长过程中,人们除了把它当成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外,也始终把它当做一种审美对象,并赋予其特有的审美功能。汉字因受汉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影响而成为富有"艺术气质"的文字,并形成了书法艺术,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美育的传统手段。它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康熙帝于公元1683年统一台湾,在台湾全面施行清朝司法制度。清代台湾的侦查制度与大陆侦查制度在整体上具有共通性,但因其历史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局部上叉体现出差异性。清代台湾侦查制度的特点是:在侦查体制上采取多元多轨制;在侦查方法上采取科学的讯问方法与野蛮的刑讯手段并存;在侦查职能上与军事职能发生交叉。中华法系通过清代台湾200多年的渗透,对台湾当今的法制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当今台湾法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各地方治理是以治理规则的地方化为条件的,地方规则必然与差异化的地方经济社会状况及民众需求偏好相匹配。在推进多区域构成的民族国家法制统一的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微妙关系。国外法制统一的经验表明,以巡回法庭为代表的跨行政区划法院对达成国家法制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司法在达成国家法制统一中的重大意义,尤其是重视巡回法庭等类型的跨行政区划法院以精细化方式推进法制统一的载体角色,从制度上发挥其阐释价值及协调地方间规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陆在其独特的中华法系刑法模式影响之下将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分列开来形成了一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风格迥异的立法模式;台湾地区现行"刑法"则将中国大陆刑法所谓之"犯罪中止"归入未遂犯。在有关犯罪未遂之理论方面,海峡两岸也各有见地。海峡两岸在有关犯罪未遂之立法与理论上各有利弊,这是适应各自所属法系特点、价值观念与法律思维模式之必然结果。然而,中国大陆刑法之犯罪未遂确实有必要借鉴台湾地区现行"刑法"中的合理之处,以使其犯罪未遂制度之立法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简化是对传统汉字的革命,不仅关系到与汉语相关的每一个人,而且对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产生影响。笔者是一名文检工作者,每天研究的对象就是文字,汉字简化对文检工作,有着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简化,使文字的书写特征表现得更加充分,丰富了文件检验的依据,大大拓宽了文检工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