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平衡国家对基层诉求的统一性与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流动性始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伴随着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持续发生,近年来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同时,在不断创新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背后,必然有着一系列的结构条件和制度基础。由此,面对当前城市基层治理前沿发生的制度性变革与策略性创新,一种新的治理机制随之产生。“空间分工制”来自社会治理议题的空间化,即产生于总体性与实践性、制度实践和治理成本、多元绩效与过程考核三对复杂的关系之中。而在基层社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新治理机制的运作体现为制度环境、主体合作、关系网络、任务统合和时间纪律的多重实践逻辑,代表着不同社会行动者和不同空间的交互。“空间分工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基层社会治理产生了减负悖论与再组织化两种意外后果。新治理机制的运作,回应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诉求。  相似文献   

2.
臧雷振  张振宇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1):72-79,123,126,127
治理工具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城市治理中,治理场域的地理界限和治理主体的职能分割常成为阻滞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数字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打破地区及职能的边界、突破传统科层瓶颈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为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结构化助力的同时,通过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治理资源相互嵌入,推动治理层级下沉,催生地方政府创新活力,进而发挥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联动、扩散和转化等耦合效应。当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技术赋能背景下的治理创新差异和潜在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3.
清末北京城市治理和治安立法是依法治市,实现城市治理法治化的新尝试,可谓中国城市治理和治安法制模式的现代化启动。从法律文本分析入手,对清末北京城市治理法规的结构、渊源及其社会基础等相关问题在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可以反映北京城市治理和社会治安法律制度的实际变迁。可以说,该时期的有关立法尝试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法制建设活动,在推动北京城市治理初步迈向法制现代化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及其后来城市立法样式及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在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性思维。风险社会下城市社会风险挑战不断增多,社会安全复杂性增强。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分析,城市的总体性特征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越是趋近于精细,越是趋向于复杂,并且由于治理对象变化迅速,组织与环境独特性的存在加剧复杂。社会安全治理潜在问题突出且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需要走向全链条治理,以此来提升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总体性,具体包括提升城市巨系统的敏捷性、增强城市的系统性监测能力、增强社会安全治理的协同性、提升城市社会本体韧性以及构建多层次社会安全网络。  相似文献   

5.
物业服务企业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对提升我国基层社区治理能力与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意义重大。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作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同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管理体系,两者的有效融合关系到和谐社区、文明社会与幸福中国的构建。新时期,物业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为此,需要法制创新,明确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权力与义务;需要体制创新,打造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需要组织创新,兼顾市场利益与社会效益;需要管理创新,以技术赋能城市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济南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管理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高发地带,也为社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课题。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口,济南市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全新管理理念,努力创新和优化城市管理,被高度评价为城市管理的"济南模式",成为我国转型时期创新城市管理的新范式。同时,"济南模式"也留下了继续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管理及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树立服务型的管理理念,加快城市管理的全国性立法,不断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政府管理走向公共治理。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组织为突破口,探索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多元主体合作主动、平衡制约的民主机制理论。在此基础上,立足现实,服务现实,力图实现社区治理民主机制在整合各治理主体效力、协调机制与体制的关系、回馈治理主体良性发展的“整合、协调、回馈”——“三位一体”机制功能。而社区治理民主机制功能还将分别衍生出“给力、协力、返力”效应,且“功能”和“效应”的各自三个元素分别发挥联系、递进和互补的作用,形成一个系统有机的联系体。  相似文献   

8.
从经验到理性、从做法到方法,从“一地”到“全局”,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健全理性知识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实践适用体系,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范式。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深植于中国基层治理实践,坚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和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共同治理、柔性治理、源头治理”理念,呈现出“平安大家建、矛盾柔性化、风险源头治”的范式优势。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作为治理范式的实践载体,生动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特色理念和范式优势。总体上,治理范式论具有理论统摄功能,对社会治理实践具有现实的解释力,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超越现象走向本质,有助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治理知识体系,有助于加强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城市治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城市发展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城市现代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艰难而曲折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城市管理由政府一元化管控模式向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管理转变为城市治理,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并日益完善,城市治理能力也日趋现代化。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民城市理念和“全周期管理”理念等创新理论。新时代中国式城市治理体系具有新特点,一是从顶层设计到贯穿基层社会,二是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结合,三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影响法律功能实现效果的因素很多,法学界已有学者从多个方面加以论述。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之。一、立法因素:法律自身的功能限定及其实现步骤的安排现代社会中,法律系统日趋复杂。一个国家的法律往往在基本功能之下有其辅助功能,或者说在总体功能之下又包含许多具体而详细的功能。功能的多层次性起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多层次性,当然最终是由社会的复杂性决定的。同时,许许多多的具体法律功能又往往存在着层次与顺序划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每一项具体法律功能的实现又需要多个步骤,因而,法律功能实现效果首先不仅取决于法律自身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及大数据治理战略的提出,大数据作为一项新生驱动力,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变革。而"城市大脑"作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方案,探索了一条利用数据创新驱动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基于"城市大脑"方案,结合大数据治理战略的方法论与实践,试图论证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同时,考虑了数据安全、数据管理员责任、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等数据创新社会治理的内生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治理实践中,政社关系是重要的变量因素。基于政策激励与利他主义愿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提供了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案与选项。政府购买能够对社会组织发展产生激励效应。当前推行的政府购买政策具有选择性"培育"社会组织的特征,城市治理需要社会组织具备相应的回应能力。为了达到提升城市治理有效性的目的,政府购买宜在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能力和参与治理的协同能力两个方面同时施策。  相似文献   

13.
顺应城市化基本规律,中国式城市化先后经历了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三次转型。从外部扩张到内城更新,从城市治理到区域联动,从社区治理到数字孪生,中国城市理论支持了中国式城市化的政策选择。城市空间的三次转型既推进了中国城市政策的持续演进,也带来城市治理工具的迭代。同时,由于规模治理的秩序性约束,中国客观存在的身份差异与区域差异决定了中国式城市化必然有一个渐进过程,有一个空间互动和制度嵌套的过程。但是总体上看,从区域治理、社会治理到数字治理,从土地城市化到人口城市化,中国式城市化逐渐形成了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形成了政策演进的权利主线,走出了人口大国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治理是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实验。从利益博弈视角去透析现代城市治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城市治理的实践困境,依循“多元互动、协同共治”这一基本理念,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一种与现代城市型社会相匹配的“政府负责、企业协同、公众参与”治理模式,是城市治理的创新之道,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适应现代城市型社会需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注重党领共治、共同缔造、分类治理和属性治理,重视激发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明确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目标,挖掘社会治理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深度阐释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辩证思维,贯通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它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协同性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提供方法论指导。这些重要论述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有效转化为理论智慧,原创性地提出党领共治重要命题;以社会治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拓展社会治理的认识方法,也创造了中国式社会治理理论谱系。它注重面向世界贡献社会治理的中国范式,为各国加强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政府治理范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政生态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人们思想或理论的进步,国家政治路线的调整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政府治理理念、方法与模式的变化。从人类政府管理的历史来看,政府治理范式呈现四个发展阶段和演变趋势:即极权型政府治理范式,放任型政府治理范式,超能型政府治理范式与有限型政府治理范式,特定的政府治理范式与特定的政府权力结构和职能结构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社会结构愈发复杂,社会利益趋于多元,基层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与此同时,随着诸多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下移至地方政府,城市成为了施展国家权力的主要场域。基于此,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逐渐趋于"地方化"。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探讨地方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非政治化、工具化、常规化的治理创新手段来回应和调适转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本文以A市城管综合执法为例,分析和总结了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三层逻辑:一是,基于规则和法治,构建法理型权威;二是,基于行政绩效和回应性,提高市民满意度;三是,基于道德符号和公共服务,树立地方治理的道德权威。作者认为,面对碎片化的城市社会,地方政府的治理范式和国家-社会关系都在发生转变,即逐渐从原本计划经济时期的"组织"和"动员"向当前转型时期下强调"回应"和"善治"转变。  相似文献   

18.
治理和善治理念应用于城市管理,成为构建城市治理模式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城市治理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城市公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过程和机制。告别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城市治理,最终实现城市善治,必须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善政府管理,同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作用.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市民三者信任、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法治化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法治化的“法”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的“法”,它是中国打开国门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母体中,这种法必然会和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法律必须以社会为基础,面对陌生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应当如何应对?法律与社会之间又该怎样互动和博弈?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和当代国家极力推行的法律制度的内在张力来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为基层治理提供了范式指引。基层治理现代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有效的实践探索三重逻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既有研究大多依循西方的科层制框架和“国家—社会”二元理论展开,以单一科层制为基础的基层社会实践面临着过度行政化问题,表现为基层治理的碎片化、封闭化和等级化。走出纵向科层制理论范式的进路本质上是整合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应超越科层本位,跳出国家与社会二元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范式引领下实现协商共治的路径依归。基层协商共治模式的运作逻辑在于:决策共商,以行动共谋汇聚民心民智民意;主体共建,以共同参与筑牢“一核多元”体系;资源共治,以资源互嵌规范基层社会秩序;成果共享,以利益协调激发内生治理活力;责任共担,以权责统一明晰基层责任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