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关联性的增强带来了人为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包括农村在内的现代社会成为风险社会,具有传播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风险的具体呈现。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加强农村社会风险研究,呈现社会风险特征及风险之下的社会主体应对方式,能为当下及未来应对突发风险提供借鉴,而以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研究对象则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基于此,本文在探究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以贵州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总结贵州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典型经验,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增进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2.
基层政府社会风险防控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各有侧重,并且有其生成逻辑。前者侧重于金融风险、公共卫生和大数据风险治理,其生成逻辑在于紧随国家治理的转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后者则侧重于气候变化、社会脆弱性和公众风险感知,其生成逻辑在于回应社会风险的全球性挑战和社会公众的心理诉求。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有同有异。其相同点表现为国内外的研究均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其相异点表现为国内的研究着力于疫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基层社会治理系统的冲击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重构,而国外的研究则着力于公共卫生危机中公众的风险感知和社交媒体对疫情防控产生的影响。未来研究的建议是密切跟踪国内外基层政府社会风险防控的生动实践,提炼中国基层政府和社会公众协力防控公共卫生风险的成功经验;秉持防控并举、以防为先理念,探究基层社会风险“全流程”防控策略;加强量化分析,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变革“单打独斗”的研究范式,倡行跨学科跨部门协同攻关。  相似文献   

3.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的“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实务模式在防控疫情蔓延、平缓居民心态、链接生活物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志愿者参与途径看,“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实践主要体现为价值取向中的个体主动、从众压力下的群体驱动、基于科层权威的单位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发动的“网格+志愿服务”、注重多元主体协同的混合五种具体模式,并在防疫工作中发挥了各自效力。该实务模式尚存志愿者和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定位分化、志愿服务风险系数高、志愿者疫情防控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推进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疫情防控效率,须明晰组织与志愿者之间的合作基础,实施志愿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筛选合适的志愿服务模式,总结疫情防控的基本经验,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法治”进一步强调“依法治权”,即要求法律具有制约国家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两个方面的功能。这就要求国家的政治生态要从权力主导向宪法主导转变,强调政治的法律化和法治化,要用宪法规制国家权力,并努力使其超越权力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逐步实现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的法律调节,实现政治问题的法律化解决。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成立的法律依据为《突发事件应对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行政法律地位相当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封城”、全域静态管理、封控等涉及限制公民行动自由的决定机关应该依法由决定权机关做出或者由有权机关明确授权疫情防控指挥部作出决定。应根据疫情防控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及进一步依法规范疫情防控措施,以促进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是时空压缩的现代化中社会风险的突发呈现,具有强传播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增加了防控和治理难度。农村社会为化解疫情防控资源不足和设施薄弱等问题,实现了由常规治理向运动式治理的快速切换,通过集中资源、快速决策、硬核管控、群众参与等方式,建立起“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体系,实现了疫情的高效防控。农村高质量的防控源于治理模式的转换,也得益于村庄日常性合作文化的培育、组织载体的建设和群众路线的坚守,这对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体制以及深层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是未来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趋势。相应地,中国宪法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将表现为对这一发展趋势的回应和指引。作为我国具有最高效力位阶的规范体系,现行宪法应当也可以对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引,保障社会建设平稳有序地进行。社会建设在遵循宪法指引的同时,也对现行宪法和传统宪法理论提出了新的诉求。面对这些诉求,现行宪法需要完善,传统宪法理论需要更新。关注和回应这些诉求是中国宪法及其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中国宪法学需要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提升自身体系的开放性和理论的现实适应性,从而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建立更加紧密、有效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监狱的空间封闭性和人员聚集性特点决定了其疫情防控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暴露了我国监狱疫情防控中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解决这些问题缺少相关的法律依据,监狱疫情防控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应认识监狱疫情防控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加大这一方面的法律研究,确保监狱疫情防控有法可依,从而实现我国疫情防控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宪法的精神,中国未来社会私营经济必将有较大的发展,雇工的人数随之也必然要有增多。围绕雇工所产生的社会焦点性问题,必然要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围绕这些焦点性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保证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关于雇工出现剥削,社会…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今各国社会中影响日益广泛和增大的“第三部门”或“第三领域”,社会公共组织在宪法上具有双重的属性和地位,这突破和改变了国家与公民双元的宪法主体结构及其相关的传统认识。在与国家的关系领域中,它具有个体性和权利性,是宪法权利的享有者;在与公民关系的领域中,它又具有公共性和权力性,是宪法权力的拥有者。在社会实践中,对于社会公共组织的宪法二元属性,一要在分清不同关系领域的前提下予以坚持,二要梳理、协调好社会公共组织与国家、公民三者之间的宪法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宪法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必然会对社会变迁发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构成了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重视和发掘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宪法理论研究中,“关于宪法功能研究的著作是相当贫乏的.”而在宪法功能研究中却只注重宪法的登记和巩固功能,忽视(甚至几乎没有论及)宪法的社会发展变迁功能.因此,研究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大疫情防控与移民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从重大疫情防控对移民社会影响的维度看,疫情防控具有瓦解或催生移民社会、冲击或护佑移民社会、颠覆或重塑移民社会的功能;从移民社会对重大疫情防控影响的维度看,移民社会的栗栗危惧不利于重大疫情防控、默默奉献支撑着重大疫情防控。基于历史视角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疫情防控与移民社会互动关系的经验教训分析,在重大疫情防控中推进移民社会建设的路径包括:构建身心健康的移民理性共同体、构建平等友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天人和谐的自然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现实社会里采取了限制人际交往、切断人群聚集等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更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转移到了网络社会。网络社群作为网络社会基本的组织单元,由于疫情使其功能被不断拓展、影响力迅速攀升,社群内的群体认同也被疫情强化。同时,网络社群也会带来使谣言裂变式扩散、容易成为情感宣泄场和集群行为的号召地等社会风险。大数据分析技术能提供风险预警,多元力量依法协同应对以及网络社群自律机制的完善都有助于科学推进网络社群的风险治理。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社群的积极作用,消除或降低其风险,必将有助于线上线下团结奋战,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为风险社会,公共财政为公共风险的规制提供物质保障,为公共风险的防控提供公共资金,"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形成了"共生"与"继生"的复杂关系.因应公共风险防控需要而产生的税收优惠措施和紧急税制等税法制度,预备费和预算调整制度等财政法制度,以及财政管制和经济统制等相关措施,均需受到宪法控制.将公共风险的防范机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尤其是将公共风险的财税法规制措施纳入"合宪性控制"之下,此为新时代财税法领域的重要宪法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但具有社会功能,而且具有个体功能。荣辱观教育的社会功能需要由个体功能来支撑和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能够赋予个体以崇高的精神资源,为多元化社会人们行为规范提供了一个向度;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动力,能够决定个体的状态与发展,同时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常把“举一反三”挂在嘴边的湖北省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党支部书记张全太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镇疫情防控反面典型的那个“一”。1月27日,经城关镇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对张全太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重视不够、作风不实等问题进行约谈,并视该村防控情况待疫情结束后再作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由工业社会而引发的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的“断裂”,不仅导致了个体为自己而活的愿望日渐强烈,也引发了风险社会的到来,因为个体化一方面使个体成为权利和责任相对称的主体,但另一方面也将承担责任的风险推向了个体。为了应对个体化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在个体本位主义的基础上,激活公民权,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城市治理范式的特征是理性官僚制治理、组织化治理和管理型的法律治理。传统城市治理的根本思路就是去复杂化。随着中国深入融入全球生产链,中国的城市也日益分化成超大规模城市与中小城市两种类型。中国超大规模城市治理的挑战同时呈现出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和功能分化趋势。个体选择可能性的增多及其偏离效应的放大,既带来创新效应,同时也导致了治理风险和秩序隐患。中国超大规模城市治理必须同时兼顾社会安定与创新两个要素。超大规模城市法律治理的新范式应尊重社会功能系统的内部运作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系统与其他社会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进行治理,从而实现对复杂社会的复杂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