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小平 《前线》2011,(5):60-60
记得一位领导同志说过,领导干部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这朴素而形象的话,寓意深刻,引人思考。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无意中身边已经形成了许多“包围圈”。这些“包围圈”左右着领导的行动,影响着领导的思维,最终影响调研的结果。一是层层干部形成的“陪同包围圈”。领导到基层,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大大小小的官员把其围在当中, 与群众形成了一道隔离墙。要么根本见不着群众,要么见到的是“群众演员”, 要么是群众还没有说话干部就把话接了过去。想与群众面对面,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蔡建军 《党课》2014,(22):77-78
“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重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子”,是邓小平的重要论述。实践证明,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擅长“笔杆子”是非常重要的。 毛泽东曾多次提倡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写文章,并把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写文章提高到学风、党风的高度来认识,为党的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对权力的监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重要问题,也是执政党建设首先应该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点应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对“一把手”监督问题的提出2005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则进一步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实施纲要》和《党内监督条例》都把领导…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亲自“拿笔杆”是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方法之一。“拿笔杆”是现代领导体系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机关每进行一项决策,都要辅之以载体,以决定、报告、纪要、意见、通知等形式形成文件,这就需要“拿笔杆”。决策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需要修改完善,而用以完善决策、调整决策的情报信息,也都需要“拿笔杆”。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都需要“拿笔杆”。领导干部亲自“拿笔杆”是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亲自“拿笔杆”,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48年,党中央就明确提出,各中…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笔者在观看一部警示片时听到这样一句话:“领导干部既要干成事,又要不出事。”笔者闻听之后,颇觉这个“干成事”与“不出事”的提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干成事”,这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也是每位领导干部自身应具有的“本钱”。否则,不“干事”、不能“干成事”,当一个“昏官”、“庸官”、碌碌无为之官,还有什么资格坐在领导席上?应该说,我们的绝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想干事,也都能干成一些事的。不干事的官不能说一个没有,但为数极少。细细观察、仔细分析一下当今一些领导干部的“干事”,你就会发现,“干事”目的不尽相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事”为国为民的是绝大多数。但“干事”为自己的提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宣汉县纪委、监察局先后推出了“领导接待来访登记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警示卡”、“信访举报监督卡”和“领导干部信访档案”,从而形成了“抓信访源头、抓事前防范、抓监督警示、抓廉政记载”的信访举报工作系统——“三卡一档”制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因怕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的思想顾虑,一位负责同志说:“作为领导干部,不敢于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原则,可能要得罪少数人,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心。”话虽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得罪人”与“得人心”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据《安徽日报》报道:我省最近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设置了17个“禁区”,严防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会来事”。“会来事”是一个暧昧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说起来大家都明白,但要想准确定义还真不容易。一般来说,“会来事”的人都是些聪明、有能力的人。但他们的聪明和能力往往更多地用在了同事之间的拉帮结伙、钩心斗角、猜忌排斥、争名夺利,以及讨好领导、邀功争宠等方面去了。领导干部特别欣赏某人“会来事”,多半是因为他办的事办到了自己心坎上;一般同志称某人“会来事”,多半是指其善于拍马屁、投领导所好。当前,“会来事”的人已成为…  相似文献   

10.
我做业余通讯员多年,用稿率较高,同事们常称赞我“角度”选的准。 然而,最近我发现,在选择运用“角度”的问题上,与有些领导干部相比,“自愧弗如”。据报载,南方某市一印染厂因违章作业,引起火灾,一座6层大楼烧得面目全非,损失惨重。第二天组织工人清理现场,半座大楼突然坍塌,压死压伤200多人。对这样的重大事故,应该说该地领导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从报道的情况看,没有哪一个受到追究,相反,他们却成了敢于“重奖也重赔”的“有胆识”的英雄。丧事成了喜事,你看这“角度”选的玄不玄乎?还有报纸披露过的那位因陪酒而“牺牲”的“烈士”,如果单位领导不从“因公”的“角度”去挖掘,他岂能当上“烈士”!  相似文献   

11.
张凯 《党课》2010,(22):68-69
“健康从政”,对领导干部而言是一个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正确实施领导行为、切实提高领导效能、成功履行领导职责的品质要求和基本前提.中央一再提出严禁“带病上岗”“带病从政”,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从心态、情趣、交际乃至体魄等方方面面防微杜渐,防止出现“亚健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是对自己要“严”。一般来说,一个有威信的领导干部,也一定有“人缘”。因为,领导干部的“人缘”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它有别于其他人的那种以纯粹的“感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所以,领导干部要想获得“人缘”,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二是对群众要“谦”。领导干部的工作对象是群众,干群关系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领导干部的“人缘”也集中反映在与群众的关系上。要经常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提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中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冲破“包围圈”,采取各种办法直接与群众见面,真正倾听他们的呼声。此言切中时弊。 的确,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常常是处于“包围圈”里,身不由己。在机关,他们不是被名目繁多的会议团团围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的称谓日渐“变味”,有人把单位的一把手叫成“老板”或“老大”。据说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干部听到这样的称呼既顺耳又顺心,完全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 一些领导干部喜爱“老大”或“老板”的称呼,这使我们看到:少数干部随着地位发生了变化,思想也发生了“霉变”,说白了也就是一种“忘本思想”。领导干部特别是作为一些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如果沦为“老大”或者“老板”,丢掉的将是“本色”二字。试想,一个领导干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选拔领导干部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标准。“三个代表”指出了领导干 部所应具有的先进性,同时也应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素质的标准,这一标 准对于新时期选拔领导干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部队我们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同志把自己的直接领导叫“老板”,把上级首长也就是领导的领导叫“大老板”,同志之间也往往以“老板”相称;有的是在与地方交往、移动电话中这么称呼,有的甚至当着领导干部的面叫“老板”,而有的领导也很受用,满口答应。那么,“老板”一词流行军营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凉山州宁南县华弹镇党委书记邓兴伟收到了一份别致的“祝福”贺卡。贺年卡上印着洁白莲花。清新淡雅。“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的赠语隽永而诗意。“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工整地印制在贺卡信封上。  相似文献   

18.
宛诗平 《党课》2014,(14):72-73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面对繁重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领导干部必须有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的担当精神。中央领导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担当”二字,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用意深远。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新时期、新阶段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不辱使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关键在于自觉做到“五清”。  相似文献   

20.
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上任伊始,往往希望自己能踢开头三脚,以便在短期内树立起威信。因此,他们上任后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有的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也有事与愿违者,他们不仅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还给工作带来了新的隐患。这主要缘于这些领导干部没有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在不能客观而全面地掌握各方面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盲目的改革,最后必然导致失败。 一般来说,假如上届领导的“炉灶”垒错了,新任领导重新垒灶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前任领导的“炉灶”没有垒错,新任领导依然要弃了原灶垒新灶,灭了原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