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今年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已有25周年了。回顾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两国关系所走过的路程,可谓硕果累累,可喜可贺。不过,这期间,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总结这些年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发展两国关系,保证在21世纪使这一关系健康地发展下去,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两国政府1972年建交时发表的《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和六年后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文件,为两国相处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在这两个文件的各项原则指导下,为了发展两国关系,两国领…  相似文献   

2.
王树恩 《党史纵横》2012,(11):54-56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由于在"反霸条款"存有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3.
孙翠萍 《党史文汇》2009,(10):11-15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南于在“反霸条款”上的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4.
裴华 《党史纵横》2004,(6):32-34
大平正芳,60年代曾任日本池田内阁的官方长官、外务大臣。1972年任田中内阁的外务大臣,曾陪同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中国,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由此,他的名字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1974年3月,大平正芳代表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缔结《中日航空协定》达成协议,并签署了《中日贸易协定》。1976年底,他出任自由民主党干事长,积极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在福田内阁时期,他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不遗余力。1978年12月,大平正芳出任首相,日中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5.
滨本良一现为日本《读卖新闻》中国总局局长。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之际,《外滩画报》记者刘小彪(以下简称《外滩》)就中日关系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滨本良一。  相似文献   

6.
萧泓  刘锋 《党史博采》2003,(6):15-19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过令人难以忘却的创伤,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老一辈政治家,高瞻远瞩,冲破层层阻力,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1978年,双方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掀开了中日外交关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以指点江山的外交大手笔打开中日关系大门,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后经两国政府多次磋商谈判,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这也是新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的首次正式友好访问,此举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也被舆论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之旅。  相似文献   

8.
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立了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与《中日联合声明》、《中日联合宣言》共同构成了中日关系的三个基本文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来的实践证明,凡是中日两国遵循这个文件的精神,中日关系发展就顺利,反之就出现曲折、甚至倒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两国代表正式谈判到最终完成缔约,正值邓小平第二次和第三次复出,负责主持国务院工作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签订等工作。在第二次复出时,邓小平促成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正式谈判,在第三次复出后不久即恢复了中断三年之久的条…  相似文献   

9.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签定,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篇章。《周恩来与中日邦交正常化》重温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一时期来,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接连制造障碍,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诚然,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日本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方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接受了日方关于战争的“深刻的反省”;日方在谈判中则明确表示“对台湾不抱任何野心”、“毫无支援台湾独立的意图”、“也不设想将来台湾具有中华…  相似文献   

11.
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林泓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25周年。25年来,中日关系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政治关系方面,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建立了各种对话机制和渠道,相互增进理解与信赖,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在经济...  相似文献   

12.
余果 《党史纵览》2012,(9):38-43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历来是两国人民瞩目的焦点。对于外交部原副部长、原驻日本大使符浩来说.日本更是成就了他人生中的许多缘分。挖掘历史资料后.我们才得知符浩不仅是在抗日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老八路”.还是日后中日缔结友好条约的关键人物。他参与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和签字工作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徐鹏 《党史博采》2007,(6):49-51
<正>2007年,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抚今追昔,世纪伟人邓小平曾是抗日战场上的战将,为驱逐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立下卓著功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启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航船,并成为中日友好条约缔结的和平使者;他更是中日关系永久性正常化的捍卫者,对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关系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日两国人民为之奋斗了整整20年的邦交正常化终于实现了,这是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毛泽东、周恩来、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30周年。在这个时候,我们十分缅怀邓小平同志,他为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4年前,也就是在1978年10月22日,是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的身份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国家领导人到日本访问,并出席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签字仪式。当时,随同邓小平出访的有: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外交部部长黄华和夫人何理良,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和夫人经普椿等。23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国宾馆举行盛大仪式,欢迎邓小平一行。邓小平首先对日本政府的邀请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30年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人员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额已从建交初的10.3亿美元发展到2001年的877.5亿美元,日本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1972年中日人员往来只有九千人,近几年两国每年人员往来达200多万人次。两国友好城市已达210多对。中日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并达到目前的水平,归功于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民间外交为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民间外交作为官方外交的补充,为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推动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台湾问题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涉及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问题,今天仍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和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将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国际和日本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右翼和政界中的“台湾帮”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发难,一再向指导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发起挑战,使两国关系的发展不断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8.
1978年10月,为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中日友好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中日关系的新起点。因此,邓小平的这次出访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但是两国关系中尚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的历史问题,即日本国内一部分人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问题,仍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症结之一。解决好历史问题,对发展当前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却传出日本一些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