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红梅 《当代贵州》2017,(31):20-21
贵州多措并举推动戏曲文化发展,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让戏曲文化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2.
谈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熔歌、舞、剧于一炉的中华艺术瑰宝——戏曲理应走入校园,步入青年大学生的视野。高校师生要继承和发扬这门综合艺术,必须首先认识传统戏曲艺术在校园传播的现实价值,即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相伴而生的艺术观赏价值;陶冶情操、塑造高尚灵魂的美育价值;潜移默化、提升受教育者道德境界的德育渗透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化意识对明代戏曲的美学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明代前期主导了戏曲创作思潮和戏曲功能理论的发展,并衍生出"道学风"、"时文风"的审美理念,损伤了戏曲本体艺术性特征。至明代中后期,受戏曲艺术审美标准"本色"、"当行"理论的反拨,教化意识在戏曲审美格局中地位趋于下降,与戏曲艺术审美标准出现了合流趋势,作为戏曲"内涵美"的标准成为明代中后期戏曲审美所重视的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4.
<正>汶上县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特色,以惠民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引领,围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特色文化品牌引领广大群众唱响"中国梦",推动了全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借助外力,打响汶上传统戏曲品牌。汶上县是山东梆子的发源地,戏曲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借鉴2013年成功承办全国广播惠农现场会的基础上,与省戏剧家协会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一月一名剧”公益演出活动自2007年正式推向市场以来,通过政府搭桥和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了一种“以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为主体、以国有演出场所为中心”的公益性戏曲演出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低成本运作、多方受益的戏曲化运作模式。作为一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开创了戏曲演出公益化运作模式之先河.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常德丝弦戏,是由曲艺品种常德丝弦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新剧种。  相似文献   

7.
一坛傩戏     
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曰:“傩虽古礼而近于戏”;清人杨静亭《都门纪略》谓“戏肇端于傩与歌斯二者之间”。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在古老的艺术表现中,那些久远的故事正被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8.
游宇明 《唯实》2013,(7):96-96
我没看过多少西洋传统戏剧,不知其演员在台上扮演各种人物时是否有面具,但中国一些民间戏曲是必备此物的。比如傩戏的面具就有玉雕、青铜雕、木雕等等,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通过五官变化和装饰表现人物的骠悍、冷静、英气、狂傲、奸诈,等等。中国传统戏曲虽然不用面具,却有画脸谱的做法。所谓脸谱,就是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生、旦、净、丑各不相同,它的意义类乎面具。  相似文献   

9.
2013年.武汉市江夏区继续打造谭鑫培京剧文化品牌,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谭鑫培杯’2013武汉戏曲达人秀”活动.给广大票友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为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建设文化强区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F0002-F0002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湖北省戏曲学校,湖北省艺术学院,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相似文献   

11.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她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自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作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京剧,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然而在流行音乐风靡神州大地的今天,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对此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有的几乎是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是幼儿园的孩子了。因此,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用新的教育手段让幼儿走进戏曲,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精神的新发现,信仰的新解读,人物的新表现和镜头的新表达。”这是我看完戏曲电影《铡刀下的红梅》后对它的整体评价。艺术形象的产生是一部电影的最高标准和终极目的,更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和支撑,《铡刀下的红梅》为我国电影特别是戏曲电影的画廊增添了崭新的艺术形象。为什么说它新呢?。  相似文献   

13.
孙媛 《世纪桥》2009,(9):48-49
在我国戏曲史上,男旦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清代至民国前期是男旦艺术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其中,以乾隆年间秦腔魏长生进京为标志,掀起了清代第一次男旦走红风潮。魏长生的走红使花旦风潮迅速席卷京都剧坛,表现出独特的美学品格。当时特殊的社会风尚使男旦陷入以“色”取媚的困境,逐渐偏离了艺术的轨道,留给后人诸多回味和思索。  相似文献   

14.
悲剧精神是一种抗争与超越精神。悲剧精神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它将推动积淀着深厚华夏文化的中国古典戏曲不断超越自我,在新的世纪拓展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吴江 《学习导报》2008,(9):55-57
在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京剧是观众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刚产生的时候叫皮黄戏。又叫京腔大戏,后来叫京戏、京剧,在台湾和海外,也称为国剧。  相似文献   

16.
吴江 《新湘评论》2008,(9):55-57
在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京剧是观众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刚产生的时候叫皮黄戏。又叫京腔大戏,后来叫京戏、京剧,在台湾和海外,也称为国剧。  相似文献   

17.
庐剧春秋     
《廉政瞭望》2012,(20):44-45
近日,“比基尼京剧”向传统戏曲文化发起挑战,在商业化经济的催动下,国粹京剧到地方的传统戏曲文化渐渐淡漠。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曾经红极一时,现也是“夹缝存生”渐渐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  相似文献   

18.
一株怒放在铡刀下的红梅,一位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战士,一曲色彩壮丽的革命颂歌,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演绎的刘胡兰的光辉事迹又一次在戏曲舞台上重新璀璨闪耀。  相似文献   

19.
李可染拜师     
秦湘豫 《党课》2012,(24):114-116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永顺。别名李炒作,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平民之家。李可染的父亲是位贫农,先以捕鱼为生,后又做了厨师,母亲则是一个城市贫民。李可染自幼喜欢绘画,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引得邻人围观。  相似文献   

20.
袖里乾坤     
中国传统服装有一个部位极其有意思——袖子。古人衣服上是没有口袋的,装东西的口袋缝在衣袖中。古代的小说戏曲中,公子哥儿们总是变戏法一样从衣袖中拿出各色东西来,比如扇子、银子、诗稿、酒杯,从相好的女人那儿拿来的汗巾子、荷包儿,甚至绣花鞋,都无不藏在袖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