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概笔名上有个“公”字的原故吧,给人的印象:此人已是个老头。收到过不少这样的信,称呼我为“公老”,“公今老”或“今度公”,有一个干脆称我为“老公公”。 称谓亦是门学问。一字颠倒,  相似文献   

2.
“公”字产生于“私”字以后,有三项基本义:背私、平均、公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公字词族、公字语族,它们饱含着“公”字原义,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正方向、正价值,蕴含着“社会公众”须得“公共”遵守的要义。廉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廉政途径也多种多样,从“公”字文化中寻找,“公开”是廉政的必由之路,其中“公务员公开财产与收入”则为关键点,是廉政建设有效的途径,可行的途径,重要的途径,低成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周汉兵 《党政论坛》2011,(20):35-35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有一个人正好有,就给王安石送去了几两,不料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没有这种药治不好,为治病考虑,又何必推辞呢?”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州(今江西杭州)人。他不仅在思想上及文学艺术上饮誉古今,而且以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 王安石自幼跟随父亲到过许多州县,对各地风俗民情及经济发展状况都有较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平白 《瞭望》1998,(47)
“公”这个字太伟大了。古人说:“兼覆无私谓之公”(《新书·道术》),是几千年来人们推崇的极高的道德标准。后来人们把为官掌权的人所办之事叫“办公”,可见为官者责任的神圣。不过,这“公”真办好了,办得叫老百姓满意,并不容易,有些当官的,天天说“办公”,其...  相似文献   

6.
安全第三 《各界》2013,(7):73-74
王安石曾作过一道诗谜:“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自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这诗谜的答案是四个诗人名字:贾岛(假倒)、李白(里白)、罗隐。最后一句的谜底就是潘阆(攀浪)。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爱国者的行列中,有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毛主席、周总理亲切地把他称为“我们自己的人”,一再嘱咐要彰明他的晚节。这个人就是杨度。杨度,字皙子,号虎公,187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石塘村一户农民家庭。他6岁丧父,依伯父为生,自幼读书刻苦,才思敏捷。20岁考中举人,此后两试不第。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8.
《各界》2012,(12):F0002-F0002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姓“公”,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深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中山先生当年提出“天下为公”,一时天下响应,兵强马壮。共产党是人民的执政党,共产党领导下的公务员在“公”字的含金量上更应百分百。  相似文献   

10.
钟怀 《瞭望》1989,(42)
“公”字有多种含义。这里说的“公”,指属于国家或集体的,与“私”相对。大概因为我国是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这里姓“公”的事物特别多。然而“公”字变形变味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令人困惑,令人不安。 拿公车来说,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国家拥有像我们这样多的公家小轿车。什么职位才可以配车,国家有明文规定,实际上大大突破了这种规定。公车本应用于公务,但用公车送子女入学,送孙辈上幼儿园,乘公车  相似文献   

11.
黄裳 《瞭望》1987,(44)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一直被认为是因文字而受迫害的好例。东坡所做的是政治诗,他为了这些诗而得罪下狱,差点儿断送了“老头皮”也是事实。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他这些诗几乎全部都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的。他  相似文献   

12.
晏建怀 《侨园》2014,(1):55-55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失败了,比之前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输得更彻底和悲壮。但变法失败后,士大夫们不是对变法利弊进行权衡,而多是对王安石个人进行嘲弄和攻击,给王安石贴上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标签。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不沿海不靠边,但他们在对外开放中善于在“借”字上做文章,从而——蜀相诸葛亮是个善“借”外力为我所用的人,“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的故事,广为蜀人传颂.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四川人在改革开放中,青出于蓝胜于蓝,使。借”字战略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徐超 《党政论坛》2009,(23):56-56
北宋时期,中国出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文人苏东坡,真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写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被天下文人称为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连他的政敌王安石读苏东坡书,也竞拍案称奇;欧阳修吟苏东坡诗后自言自语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晋灵公贪图享乐,起造九层云台,征用了无数民伕,耗费了无数银两,还不许人劝阻,下令:“有敢进谏者,杀无赦!”荀息知道了这件事,求见晋灵公。灵公料想荀息一定是为进谏而来的,便叫人张弓搭箭,然后传荀息进来。他想,只要你讲半句进谏的话,立刻射死你。荀息拜见灵公,态度轻松愉快,不象提意见的样子。他对灵公笑嘻嘻地说:“我来表演一套小玩艺给您看看。我能把12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上面再加上9个鸡蛋。”灵公一听,心想这玩艺倒挺新鲜,玩起来一定有趣,便叫他当众表演。荀息定了定神,谨慎小心地先把12个棋子叠起来,然后将鸡蛋加上去。旁边看的人都提心吊胆,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灵公也惊了,不禁  相似文献   

16.
张嵌 《各界》2014,(9):54-57
理解一个人需要多少年。赫赫有名的东林党魁首,晚明名臣邹元标用了四十年。那个曾经被他憎恨,而最终被他理解的人,就是万历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张居正。作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万历晚期至明朝天启年间的政治明星。邹元标,在万历登基的早期,却是一个出名的“愤青”。邹元标,字尔詹,号南皋,江西吉水人。史书上说他“九岁通五经”,是当地出名的神童。他后来创建东林党的“战友”顾宪成曾说他“少有大志,性刚直,早年就学时,曾因忤逆师意遭罚。”  相似文献   

17.
张景臣 《党政论坛》2008,(16):57-57
有个年轻人忍受不了父辈们平庸而清贫的生活,决定远离故乡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梦想。本族的老族长知道了,特意写下“不要怕”3个字送给他:“这是人生六字真言的前3个字,已足够你半生享用。”年轻人顿时信心十足,从此便凭借着非凡的勇气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人到中年的他逐渐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他日相呼     
白石老人有一幅小品,画两只毛茸茸的鸡雏争食一条蚯蚓,都低着脑袋啄住一端,像拔河似地使劲往后拖,把蚯蚓抻得笔直。有趣的是题在右上方的四个字:“他日相呼。”画上的鸡雏才出壳三五天,辨不清公母。如果真个是公母俩,“他日”长成了,决不能为争夺一条蚯蚓而相持不下。公的找到了什么吃食,总是伸长脖子昂起脑袋,“咯—咯咯咯咯”,呼唤母的。母的听得呼唤,忙不迭扑着翅膀赶来了,“咯咯咯咯咯”,呼唤她身后的一群鸡雏。那公的呢,依旧伸长了脖子,昂起脑袋左顾右盼,绕着只顾低头啄食的老婆孩子,慢悠悠地兜圈子。他每举一步,把爪子提得高高  相似文献   

19.
李荣琦,铁道部沈阳机车车辆工厂党委书记、厂长。他相貌堂堂,出语惊人:“我干书记10年,干厂长2年,我体会,政工抓一个‘人’字,行政抓一个‘数’字。‘人’就是人的思想,‘数’就是管理上的数字。”在一个将近两万人的大企业,作为第一把手,思想工作和行政工作之繁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李荣琦竟用两个字轻松道来。然而李荣琦的“人”和“数”并不是各自为战的,在书记、厂长一肩挑这两年,他在抓“数”时,注意从抓“人”入手,在抓“人”时,又借用“数”的力量,使车辆厂的宣传思想工作真正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使行政措施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坚强后盾。这就是李荣琦的“反弹琵琶”。  相似文献   

20.
蔡绪俊 《党政论坛》2011,(23):59-59
苏东坡是北宋时有名的大才子。不仅学者们尊崇他,就连当时的宰相欧阳修也佩服他,皇帝宋仁宗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出了名的苏东坡此时骄傲自大得了不得,谁也不敢得罪他,连宰相王安石也是他经常批判和攻击的对象。他被废为庶民充军海南岛后,在一处荒凉的旧营地的一架山的东半坡开荒种地,从土里刨食糊口度日,缺衣少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