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制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列宁的一长制是为了纠正集体领导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领导方式。我们所说的首长负责制是从列宁的一长制发展来的。1918年,列宁在取得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企业普遍实行了集体领导制。当时所谓的集体领导制主要是指“共同讨论和决定问题”。集体领导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发生在本世纪初的这场革命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革命无疑是在列宁的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并取得胜利的,但斯大林把列宁的理论简单地归结为“一国胜利论”。他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起,都持着这样的意见: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国家内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使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在几个国家内,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文明的国家内同时爆发革命。”(《斯大林全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评价中具有争议性问题的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西方敌对势力和苏共内部那些不肖子孙们曾经制造了不胜枚举的谎言,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煽动,力图玷污和全盘否定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如今,在苏联解体、许多前所未知的历史档案和其他新材料的公布,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历史的真实。本文总结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澄清的问题有:关于肃反扩大化问题;所谓清洗“列宁近卫军”等老党员的问题;所谓“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的说法;所谓流放少数民族问题;所谓“宗教裁判所”的问题;关于个人崇拜问题;关于列宁的遗嘱问题;关于所谓“偏执狂症”的谎言等。作者依据新公布的诸多材料,对这些问题均作出了澄清事实真相的新分析。事实证明:几十年来对于斯大林评价的争议,实际上并不是在研究事实上的出入,而是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的表现。是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斯大林,是检测是否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出一条落后国家利用资本主义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我国与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利用资本主义问题上发生的曲折,与忽视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忽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有关,并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内在联系。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列宁利用资本主义迂回过渡的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1925年,美国共产党员伊斯特曼在(列宁死后)一书中,曾用整章篇幅专门叙述了列宁的“遗嘱”问题。书中提到,在1926年至1927年间,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反对派都竭力求助于列宁的权威,用“遗嘱’来攻击对方。周年代初,肃反运动开始了,它又被宣布为伪造品,当作反革命谣言追查,有人甚至因此遭到逮捕和判刑。列宁到底有没有留下“遗嘱”呢?列宁的“遗嘱”即为列宁于1922年12月23-24日患重病期间的口授文件。此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党内最高领导层的团结问题。在文件中,列宁对斯大林。托洛茨基、李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6…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同志认为,这一划分是“斯大林根据列宁的‘现代民族’的理论,根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划分,“‘现代民族’这一理论才发展到一个比较完整的高度。”又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仅仅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类型,“这样讲是有语病的”,  相似文献   

7.
《光明日报》2000年11月9日刊登李兴耕的书评,介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徐博涵研究员撰写的《一份珍贵的理论遗产——列宁晚期思想研究》一书。 文章说,该书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列宁晚期首开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先河。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革命前认为俄国“不能直接过渡”;革命后从1918年开始,企图实行“直接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经过考证指明,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讲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相反,他们多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从列宁首先提出,经过斯大林及前苏联理论界的强化和系统化,最后经过毛泽东更加强烈的意识形态化,成了前苏联理论界和中国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普遍认同的一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误解.本文既指出了在这个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区别,又指明了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致之处,阐明了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最后文章说明了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理直气壮地作为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聚芹  李宝林 《学理论》2012,(13):52-53
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伟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建构创新的经典,它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的指导性空间。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这一基本概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几个基本特征。这篇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列宁曾对这篇著作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文章写得好极了。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注释第一○三条》。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又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书中,重申了这一定义,并将第四特征更加完善地表述为:“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极为突出的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搞好民族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就是革命”。具体地讲改革就是模式的转换,就是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目前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都面临着三种模式的转换,即:①传统模式——改革的对象:②转换中的模式——改革中的现行模式:③新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一、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也即斯大林式,或称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主要形成于苏联三十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在五十年代达到其发展顶峰。但是在这以前苏联早就有这种模式的现象,最明显的是1918年5月~1921年3月这一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且在斯大林逝世后这种模式的现象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不仅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从苏联一国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则是斯大林的贡献。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考察一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就会发现:列宁不仅提出了“一国胜利说”,而且还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也曾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但那只是对列宁这一学说的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学的研究中,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形成的问题,是一个迄今尚未得到令人满意地回答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就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它的含义及标志是什么?社会主义民族形成的道路是什么?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民族形成的道路方面的一个问题,谈谈我的管窥之见,以求教于学术界。“社会主义民族”这个概念,当推斯大林最早提出。与此同时,也是他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民族形成的道路:社会主义民族是在资产阶级民族的废墟上产生出来的。(见《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载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一书,以下未注页码的引文均见该书同一篇文章)斯大林的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即成经典,至今在我国的一些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的私人图书馆建于苏维埃政权初期。在订购来的图书上,盖有“斯大林图书馆”的印记并编号。这些经过登记的图书是图书馆的核心。还有一部分是经典作家的多卷巨著,这些书既没有印记,也不编号,约11000册。几乎所有的藏书都具有鲜明的对立性:积极捍卫共产主义思想的和大肆攻击共产主义思想的。斯大林收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所有著作,他们的作品单独陈列于书架。单独摆放的,还有巴估宁、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克拉拉等的作品。图书馆里有两本列宁著作的摘编──斯大林在自己的报告和文章里经常引用。斯大林把这…  相似文献   

15.
冬宫一瞥     
《侨园》2016,(12)
正2016年暑期我到彼得堡采风,印象最深的是游览冬宫。我对冬宫的了解,最早是从苏联电影上看到的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那天,随着涅瓦河上"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一声炮响,成千上万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高举红旗,呼喊着列宁的名字,冲过皇宫广场,爬过铁门,冲进冬宫,占领了反动的临时政府。我相信那场面通过电影《列宁在十月》,已成为几  相似文献   

16.
目前苏联理论界正在对苏联历史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以新的眼光看待斯大林。很多苏联人开始感到,构成斯大林问题的不汉是苏共20大上揭露的政治迫害,而更主要的是斯大林所建立的政治、经济體制实质。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他说,“我们站在历史真理的立场上既要看到斯大林在争取社会主义和捍卫社会主义成果的斗争中所作的贡献,也要看到他和他週圍的一些人所犯的严重政治错误与横行霸道”,“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一些人对党对人民所犯的大规模镇压和违法罪过是很大的”(《十月与改革:革命在继续》莫斯科,1987年)。同时,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斯大林时期“在党和国家领导中形盛了行政命令制度,官僚主义更加严重”时指出,“在那种情况下,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和制度,总的来说是有成果的”,但是“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17.
卡尔·马克思有没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直到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讨论的问题。十月革命时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答案。考茨基说,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中,这一概念没有实质性意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却提出了十分著名的论断:“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相反,苏维埃国家的创始人列宁指出,在《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的限政之维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是照搬前苏联模式建立,而按照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的理解,整个社会不过是一个“国家辛迪加”,政府是这个国家垄断大公司的总管,全体公民都成了国家的雇员。显而易见,这种集权性的制度设计是将全体公民都拉上了国家的战车,而且杜绝了社会“自雇谋生”的出路和在灾难来临时逃出生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全国政权和经济建设。列宁当即指出:“我们应当同过去诀别,着手进行真正的经济建设,改造党的全部工作,使党能够领导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取得实际的成就。”(《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37页)以列宁为  相似文献   

20.
苏联剧变探源揭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1947年最初读到《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当时莫斯科出版的中文本《列宁文选》两卷集以及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的。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伊始,我就在这里长期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这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就是苏联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对苏共,我曾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