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史天地》2007,(8):78-79
毛泽东、张闻天以中央名义电令取消第二“中央” 陈昌浩、袁克服、周纯全、郭天明表示反对 1935年10月5日。卓木碉白莎喇嘛庙阴森的大殿。红四方面军五、六十名师以上干部在这里开会,听张国焘作报告。  相似文献   

2.
陈昌浩(1906—1967),湖北汉阳人,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9月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是当年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0年12月陈昌浩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委员。1931年4月他奉命到鄂豫皖苏区后,任中共鄂豫皖分局委员兼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1931年9月至1937年3月,他先后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委  相似文献   

3.
毛儿盖会议     
《党史天地》2007,(8):58-59
毛泽东主张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 陈昌浩发言支持毛泽东主张 1935年6月25日下午,张国焘、陈昌浩和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在川西茂县两河口镇相会了。  相似文献   

4.
《先锋队》2001,(4)
中国人大都知道毛儿盖这个地方。而毛儿盖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就在那块弹丸之地上,张国焘曾拥八万精兵而自重,与在长征途中连遭强敌围追堵截的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南下北上”之争。党内路线斗争,同样是风云激荡,杀机毕现,刀光剑影……何畏向张闻天发难就在张国焘停留毛儿盖期间,又发生了一起极为严重的事件:四方面军的几位高级将领群起围攻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事情的开端是,陈昌浩将四方面军驻扎在毛儿盖的几位将领召到右路军指挥部,商量好以后,然后派人去请张闻天,说有重要事情向他反映。张闻天来后,陈昌…  相似文献   

5.
1935年9月22日,张闻天曾撰写《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一文,这实际上是他的一篇“读报笔记”,是他从敌人报纸上摘录有关各地苏区发展情况及红军活动消  相似文献   

6.
《党史天地》2007,(8):73-74
毛泽东问:“昌浩同志你对行动方针有何打算” 陈昌浩答:“总不能看左右两路军分裂” 9月9日晨,彭德怀骑马直奔前总驻地——巴西附近的潘州村。这位粗犷的红军名将,每天去见陈昌浩,名为请示工作,实为察颜观色,探听虚实。  相似文献   

7.
张闻天对亲属、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常说:“革命者的后代应该象人民一样的生活。”他平时就对裙带风深恶痛绝,经常告诫子女亲戚:“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前人的亡灵也会在后人身上发生作用。”要求他们千万不要卷到这种歪风中去。1959年,他儿子张虹生报考大学时,曾要求父亲打招呼,张闻天不仅不同意,反而批评说:“不要说我没有后门,就是有后门我也不开!”1962年张虹生大学毕业时,张闻天即鼓励儿子去新疆建设兵团。张虹生一去就是15年,在那里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2年,党中央恢复了张闻天的工资级别,并补发他以前被扣的工资。当他儿子从新疆到广东肇庆来看望他和刘英  相似文献   

8.
张闻天一生俭朴,淡泊名利,堪称廉洁奉公的典范。 勤俭办外交 张闻天在外交战线1O年的工作实践中,历来反对对外工作中的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主张礼宾工作要简单朴素。为了贯彻“勤俭办外交”的方针,张闻天一直奔走呼号。还在1953年4月回国述职时,他就曾向毛泽东主席建议,以后每年的“五一”和  相似文献   

9.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的懋功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确定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然而,张国焘对待北上方针是口头上拥护,实际上抵制。他不顾中央的一再劝告,顽固推行错误的南下方针,直至另立"中央",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一开始并未居于党的最高领导地位,而是随着他在党内的影响逐步扩大和他的正确思想为人们逐渐认识而确立起来的。其中,他与张闻天之间的权力移交最具代表性。 毛泽东当着人们的面说张闻天是“明君”,叫刘英为“娘娘”,背后也赞扬“洛甫是不争权的”;有人对张闻天尊重毛泽东有议论,甚至说他是“泥菩萨”,他也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11.
试论张闻天外交工作中的反“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唤成  许剑 《世纪桥》2001,(4):30-32
作为我党历史上一名著名的领导人,张闻天同志曾经犯过严重的“左”倾错误,然而,他并未深陷其中,在党内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最终走上了与“左”倾  相似文献   

12.
张闻天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在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在党内“负总责”的5年间(1935年2月——1940年5月),曾三次“让位”,充分表现了他不计较个人权位,全心全意为党工作的崇高品质。 张闻天是在遵义会议后不久,适应中国革命需要,担负起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 者。其实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 期,在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上,陈昌浩并不支持张国 焘,而是支持总指挥徐向前。 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者,但并非 在所有问题上都与张国焘保持一致 1930年11月,经共产国际批准,陈昌浩结束了在 莫斯科的3年留学生涯,启程回国。回国伊始的陈昌浩 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此后他开始了和张国焘恩恩怨怨 的共事经历。  相似文献   

14.
遵义会议后,担任总书记的张闻天竭力发扬民主,坚持集体领导,摒弃了个人包办和独断专行。为了党的事业,他曾经两次主动让贤。一次是长征途中,张国焘拥兵自重向党争权,张闻天主动提出“让权”,将“总书记”职务让给张国焘;二次是六届六中全会上,张闻天遵照共产国际“要以毛泽东为首”的指示精神,提出“让位”给毛泽东,推举毛泽东为党中央总书记,体现了一位真正革命家的高尚胸怀。  相似文献   

15.
芦花会议     
《党课》2006,(10):90-91
两河口会议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张国焘虽然表示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但行动上却借口所谓“组织问题”没解决,按兵不动,故意拖延红四方面军的行动。由于张国焘的阻挠,“松潘战役计划”中第一步计划未能实现,使胡宗南军先于我军集结松潘地区,造成我军攻打松潘的被动局面。此时,迫切需要加强一、四方面军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团结,以便进一步统一两大主力红军的行动步伐。为此,中央政治局利用部署松潘战役第二步行动计划的间隙,于1935年7月21日至22日在芦花举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陈昌浩、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秦邦宪、凯丰、邓发、李富春、徐向前、刘伯承等13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的历史经验教训。会上,张国焘首先作了关于红四方面军发展历史的报告,接着徐向前、陈昌浩分别就红四方面军军事方面的情况和政治工作情况作了补充报告。会议对3个报告进行了讨论。邓发、朱德、凯丰、甩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秦邦宪等先后发言,对红四方面军在巩固和发展、提拔工农干部、壮大红军、遵守纪律、反第四次“围剿”失利后创建通南巴新根据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红四方面军在退出鄂豫皖和通南巴根据地以及退出通南巴后缺乏明确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错误和战略上的失策。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在长征中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共中央和红军一方面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一方面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又必须面临并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活动。尽管中共中央一直坚持对张国焘采取团结、教育的方针,然而张国焘却一再拒绝中共中央苦口婆心的忠告,一意孤行,在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仍然坚持其“乘势南下”的错误主张。同时,他密电右路军的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在右路军的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即飞马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共中…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是我党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为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历史上,张闻天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一度被埋没和抹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含冤逝世的张闻天虽然得到了隆重的平反昭雪,但是,关于他的一些历史情况,特别是他在遵义会议以后担任过党的总书记的这段历史,却一度被搅乱,至今还是党史上一桩未能了却的历史公案。公案的由来:“总书记”变成了“负总责”1976年7月张闻天被迫害致死。很快,“四人帮”被打倒,中央提出拨乱反正,胡耀邦主持平反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8.
陈昌浩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提起陈昌浩的名字,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和张国焘路线联系在一起,对他有过不少的误解和非议。然而,对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陈昌浩的一生同样瑕瑜互见,功过皆有。这也就决定了他命运的起伏跌宕,曲折坎坷,充满酸甜苦辣的况味。本文作者在记叙陈昌浩的传奇人生时,充分尊重史实,从不妄加评论,使陈昌浩一生得以客观公正的呈现,相信读者读罢,会看到一位真实完整的陈昌浩。  相似文献   

19.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张闻天给党内同志的赠言,在他百年诞辰之际捧读细品,激起我对这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之情。在众多的汉字里,我择出“大”和“刚”二字,表述我对张闻天的深深敬意。 张闻天的“大”有四。其一是大器大成。大器  相似文献   

20.
修养撷英     
《前线》1998,(10)
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反“左”的意见受到了严厉批判。张闻天对此持有异议。有人劝他少说为佳,可张闻天却答道:“‘物不平则鸣’!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于是,在会上他大胆发言:“……我讲一下党内民主作风问题。毛主席常说,要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