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漫画父子兵     
一九八四年湖南《刺玫瑰》漫画报第二期刊登了老漫画家陈惠龄创作的肖像漫画《笔耕》,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新华文摘》转载这一漫画时,把画题改为《漫画世家——陈惠龄、陈景凯、陈景和、陈景国》。 今年七十岁的陈惠龄,解放前就读于上海美专,学的是油画。由于受丰子悄、张光宇等进步漫画家的影响,他慢慢地迷恋上漫画创作。从他一九三六年在上海《时代漫画》杂志发表第一幅作品算起,陈惠龄从事漫画创作已经整整五十年了。 这半个世纪,陈惠龄跨越新旧两个社会,发表了一千多幅漫画。他的漫画创作贯串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表现了  相似文献   

2.
《瞭望》1981,(9)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作为《瞭望》的一名热诚读者,我想提些希望与建议。 《瞭望》杂志在每一期上都要刊登一篇“《瞭望》寄语”,专门发表编者的话。在这里,编者向读者概括介绍本期的主要内容,表达编者  相似文献   

3.
1989年《理论导刊》第8期,发表署名为陈扬的《评所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普遍性的历史品格的失落”》,同笔者进行商榷的文章.陈扬在他这篇不足四千字的文章中,竟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作了同笔者的论点无关的(至少是并非是笔者所反对的)属于政治常识性的叙述.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笔锋一转,竟突兀地给笔者扣上了一个“补资本主义的课”这顶骇人的政治帽子.为了实事求是地辨明是非,故笔者不得不撰写这篇辩诘文字,俾使读者以明真象.  相似文献   

4.
<正>童心永远不会老——《童年河》典藏版自序你好,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翻开这本书,我们就是朋友了。《童年河》是我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我数十年写作生涯中结识读者最多的一本书。《童年河》出版五年,给我带来太多的欣慰和惊喜。一本小说的出版,就像一个孩子问世,他会遇到很多人,会结识很多朋友,会和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小说创作和发表过程中,作者之创作,报馆、书局之印刷、刊行,读者之阅读,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运作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及书局的印刷刊行都十分尊重读者趣味,遵循市场规律。在李伯元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创作和刊行中,晚清报刊所载众多关于这部小说的广告,生动揭示了李伯元边写边刊、编读互动的创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反盗版宣传,以及读者对该小说"官场高等教科书"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小说市场的特点以及读者对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冷和热     
杨柄 《瞭望》1989,(15)
1936年,我在武昌上小学,攒下每天的早点钱,购买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先生主编的《新少年》。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主要原因是他的剧本《悲悼》,《新少年》发表一篇文章专讲这件事。它先讲诺贝尔是个大军火商,他的火药杀死了成千上万人民,他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充满新思想、饱含新观点、解决新问题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自己的锐利思想武器.怎样才能理解和运用这一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理论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他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不悔的流浪     
程青 《瞭望》1992,(10)
一切都取决于江浩不安分的天性,注定他要飘泊流浪,注定他要闯荡不休,注定他要为一次次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历经磨难,然而,也正因为艰苦生活的百般磨砺,流浪生活养成的坚毅忍耐、不屈不挠的品格,使江浩日后能在中国文学界和电影界各抢一把椅子坐下来。 从1976年江浩在《吉林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乌兰哈达上的红花》起,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七八十篇,中篇小说20余篇,长篇小说2部,创作电影剧本10余部,还有纪实文学近10篇。如此成就,足以为一位青年作家带来赫赫声名。然而,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3,(48)
最近,本刊连续发表了几篇新闻摄影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强烈的感染力量。其一是发表在第40期上的《爸爸对不起你》。画面上小女孩与戴着手铐的爸爸见面时,眼泪汪汪。即使铁石心肠者,看了也不免心酸。但愿小女孩的泪,能唤醒诸多类似做爸爸者的弃恶从善的良知。另一张,发表在第41期上的《第五家医院遇军医》,引人思考者更多。也许,我们用不着过多责怪那些对见义勇为者的冷漠,因为这社会,本来就是由双重色调组成的。那亮色,会给人带来同社会恶魔进行搏斗的勇气与希望。现将两封对照片作出反应的读者来信发表如下,希望人间多份爱。  相似文献   

10.
每一本书都应该有它自已的特点,都应给读者一些新的知识。读完张绍礼编著的《生产力经济学》,我感到它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理论阐述的系统性和严谨性。生产力经济学从创立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这期间,生产力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发表了上千篇论文,从理论上探讨和阐述了生产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构造了生产力经济学理论框架。《生产力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本刊自第一期发表了作者张挥的《应创立一门新学科——行政效率学》后,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信息。作为一门创新的学科,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这期我们将《论行政效率的基本属性》推荐给读者,并准备在今后的几期陆续发表有关行政效率学的其它部分,使其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期引起更多、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镜子     
刘心武在八九年第一期《东方纪事》上发表了“高雅的话题”,批评中国人重口腔而轻肛门。认为我们既然要进入现代文明,就没有理由不接受西方那种漂亮舒适的抽水马桶……。这意见,我是赞成的。但有些话,说得叫人不明白。  相似文献   

13.
在遍布全国的《党政论坛》的读者中,有许多是我们并不认识的.但在编辑每一期、每一篇的稿子中,编辑部同志的心里总是惦记着读者,我们总是愿意把自己化为一个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的眼光审视每一期、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迄今为止已发表了163周年,其中所涵盖的理论体系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了重要启迪,着重从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和和谐社会思想三个方面得到的启迪与创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刊首寄语     
一个理论刊物,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宣传四项基本原则,不仅不会影响刊物的质量,而且会成为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刊物在读者中的声誉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这是近几期来我们编辑《党政论坛》的切实体会.当第三期《党政论坛》上预告准备发表芮杏文同志的长篇文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  相似文献   

16.
出差归来见到天津寄来讣告,惊闻李霁野前辈仙逝不胜悲痛。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爱护青年、奖掖后学,诲人不倦、语重心长。我就是他教诲的千千万万青年中的一个。老人家的逝世,是中国文化界、教育界、翻译界的巨大损失。他老人家和我们永别了,但他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家居塞北山城承德的我赶不及再见老人家最后一面,只有把《风吹年华的梦》这篇没来得及呈给老人家看的散文在《民主》上发表,寄托一位后生永远的追思。  相似文献   

17.
李桂花 《党政论坛》2010,(10):18-19
《“歌德”与“缺德”》的面世,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文艺界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发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刊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引发了一场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在本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了望》、《文摘报》《方志研究》、《云南方志》、《陕西地方志》、《南郑县志资料》等报刊转载或摘要,本刊也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支持陈文观点的来稿,择要刊发了两篇.鉴于如何历史地记述、评论“文革”,不仅仅是地方志方面的,也是多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有一个争议的问题,我们现再将《了望》1992年第36期凌亢同志的文章和李德运同志的来稿予以转载、摘要刊登,作为这一问题探讨的小结.  相似文献   

19.
董亚秋 《学理论》2012,(12):108-110
众所周知,邹韬奋是我国卓越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更是一名进步爱国的政论家。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刊物,由于其客观的立场、报刊的公共性和其注重与读者平等的讨论,构成了报刊公共领域。作为这一公共领域中的发言人角色,邹韬奋积极发表新闻评论,设立读者信箱和小言论等精品栏目,与读者和同仁进行交流。这些编辑出版活动充分展现了邹韬奋在报刊公共空间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的一年到来,带给人们许多新的喜悦与遐想;然而我们发表的这篇《农村早婚早育的忧与思》,却充满着深深的忧虑。希望读者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关注中国的第一大难题——人口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