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阿兰-米歇尔·布瓦耶是法国副文学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副文学观由单数到复数形态的悄然转变,为我们深入考察该学派对"副文学"这一核心术语的界定、理论推演及其引发的思想冲击提供一个动态视角.他对副文学与文学之间由二分两立到互化交融发展态势的剖析,为总体文学理论研究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那么,建交以后究竟有哪些文学作品、在什么时期、怎样译介到了中国呢?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本论文收集整理了1992~2008年初的这段时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并筛选出其中真正能代表韩国文学水准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进行分析,以“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为主题,考察了翻译事实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风骨与物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的专业是日本语言,但闲时也思考一些有关中日文学的问题,且此癖已积20余年,因而对中日文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而入里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漫长的渐变过程中,笔者也拜读过不少中日学者关于中日文学的论著,其中又以中国学者的论著居多。每当读罢掩卷之际,均感茅塞顿开,受益良多。然而,这些论著的内容主要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流布与传播、日本对中国文学的师承与借鉴、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历史地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评价与研究等等。至于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可能因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之不同,诸学者所论甚少。有鉴于此,笔者拟就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聊发议论,以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4.
托多洛夫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理论的先驱者。今天,他又提倡回到起点,意思是重新拾起传统美学教育的构想。与时代保持距离,托多洛夫也没有能避免面临文学本质和他化的问题。将解构发展到极致不能解决解构本身的荒谬。我们试图用中国的辟思概念来作为连接点,探讨一系列文学内所包含的成对定义。中国的古老思维是否能帮助文学摆脱其危机呢?  相似文献   

5.
李杉婵 《当代韩国》2011,(3):123-126
朝鲜文学是世界文学,特别是亚洲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一样,朝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文学艺术作为镶嵌其中的瑰丽宝石亦散发着夺目的光彩,正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学人所瞩目。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断积累开拓,特别是近30年来,朝鲜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古籍整理考证,还是在文本细读研究上均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价值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不断问世。伴随而来的重新系统整理、总结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反映当前学术研究动态,并为后学者指明学科研究发展方向的任务,便摆在学界面前。我国朝鲜文化、文学研究专家李岩先生顺应学科发展需要,勇挑重任,与其门下徐健顺、池水涌、俞成云历时数年、潜心撰写、反复研改的《朝鲜文学通史》终于面世了。这是一部涉猎广泛,内容丰富,评述精深的研究型朝鲜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6.
左翼文学与政治有着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政治的代言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故研究左翼文学就无法避免政治的影响,也脱离不了由其本质所决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模式。吴岳添先生刚出版的《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突出了左翼文学的本质特征,但更多的却是对其话语内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概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远 《德国研究》2003,18(2):54-59
中国学者对中德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由陈铨先生开其先河 ,80至 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成果体现在卫茂平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的系统研究、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的研究 ,以及许多学者对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 ,中德文学关系中的基本史实得到梳理 ,中德文学各自的民族特色在比较中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将法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相似文献   

9.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10.
草婴的世界     
王泠一 《新民周刊》2012,(14):70-71
就是这位像草一样普通的子民,却像他敬仰的鲁迅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为读者营造了一道俄罗斯文学的彩虹。为大师立传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师草婴先生90高寿了,另一位美国学术背景的经济学大师张仲礼先生还要长他三岁。按中国文化的传统,他们都是在米寿(88岁)的时候由晚辈为其立传,传记的书名分别为《译笔求道路漫漫:草婴》和...  相似文献   

11.
王璇 《法国研究》2009,(4):68-71
20世纪上半期,西方出现了大批文人、学者和作家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导致了文学技巧和思维理念等深层次的因素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它使得人们从传统的、认为改编意味着单纯从故事到电影的单向流动的视线困境中挣脱出来,认识到电影与文学关系出现多样化的可能性。这种多样化中最能为引人注目的是发源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新浪潮之中的“作者”电影。基于此,笔者分析“作者电影”的核心理念和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2.
金哲  田润辉 《当代韩国》2011,(4):95-106
本文着眼于李明善(1914~1950)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他是20世纪30~40年代韩国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李明善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与中国文人直接交往的经历,但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撰写了为数众多的文章。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段开始对鲁迅的大量研究,使李明善在韩国声名大噪。李明善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都为韩国文坛了解鲁迅及其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8·15”光复之后,李明善被列为左翼作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无人关注,直到80年代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能够正确理解李明善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并客观评价他在中韩现代文学交流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本文重点介绍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及翻译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13.
陈虹嫣 《德国研究》2011,(2):52-61,79
1953年创刊的《世界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刊物。50余年来,《世界文学》积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选取《世界文学》(1953-2008年)为研究对象,视德语文学翻译为一整体,通过运用描述性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德语汉译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状态,揭示其成因并说明其嬗变。另外,通过对《世界文学》中德语文学翻译的梳理,也可以对德语文学在新中国的汉译发展轨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文雅 《法国研究》2011,(1):48-53
在中国,我们至今还没有一本真正让法语老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有效可行的文学教材。而在法国,在法语学科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法语教材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选择。本文对中法两国的文学教学进行大纲和教材的比较,旨在学习法国文学教材的先进之处,为完善和改进我国的文学教材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中 《法国研究》2011,(4):1-11
福柯曾经一度十分迷恋文学,并且也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可以说,文学曾经给予福柯极为深刻的启发。尤其是,福柯从巴塔耶、布朗肖那里发现了“异质”、“越界”和“外界”经验;而这些正是福柯一直孜孜以求的,关于“外部”的思想和体验。因为渴望自由,福柯通过文学和语言的“越界”,希望真正达到思想的自由空间。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后,福柯基本不再直接谈论文学;他转而谈论“话语”。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种话语空间;它直接就是话语操作和实践。同时,福柯进一步认为,作为虚构的文学在本质上和真实的思考是趋同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就是自由,就是反抗,就是“反记忆”。  相似文献   

16.
除史地、宗教、民俗、中外交通等领域外,《大唐西域记》在文学领域的价值也很珍贵。研究《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首先应确定其文学归属。目前,对《大唐西域记》的基本认识主要有游记、行记、传记、报告文学、新闻文学、回忆录等。以上归类认识,各有其归类理由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均有缺憾:或者因视角单一而无法兼顾《大唐西域记》的其他特质,或者归类间互有重叠而身份难辨,或者会因传统认知对《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造成遮蔽。打开视野和思路,跳出文体认识的局限,从《大唐西域记》深湛的宗教性内涵和多样的文学表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出发,将其归入宗教文学(佛教文学)这一大的范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处理,在突显《大唐西域记》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为数量众多的同类作品找到一个共同的归属,也为中国文学、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为促进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同时,《大唐西域记》人文意蕴较为丰富,如伦理观念、生态意识、警示意义、求真精神、理想主义、开放心胸等,将它归入宗教文学,并非是要回归传统的宗教性解读,而应着重发掘、整理和研究其宗教性内涵中有益于当下、有益人的资源,实现其现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岩 《当代韩国》2001,(2):74-77
崔致远是新罗时期一位颇有成就的大诗人,在他以后的文坛“大家”都把他推为朝鲜汉文学的鼻祖,朝鲜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都集中在他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文学观。其实,在崔致远遗留下来的书、传、序、表、状、诗、文中,处处反映着他的审美意识及文学观念,而他的这些审美意识与文学观念,又显现出他所受中国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的印记。 应该知道,儒教思想的传人不仅将正规的中国文学,同时也将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介绍到朝鲜。众所周知,高句丽已于372年(小曾林王…  相似文献   

18.
战智峰 《法国研究》2023,(1):98-112
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发展了马拉美的“双语制”,发掘了词语的“物质性”及其导致的“模棱两可”。而在《想象物的两种说法》中,布朗肖将语言的模棱两可在三个层面展开:与世界的融洽、形象和意思。布朗肖的文学尤其强调了语言、书写的被动,他一方面批判了主体性的权能,另一方面以沉默的方式为他异性提供了话语层面的尊重,并因此从根本的不可溯源的层面提出了文学的可能性,即一种话语伦理——对无限的呼应。  相似文献   

19.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20.
马丁·怀特是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英国学派的建立及其学术传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尊为"英国学派之父"。怀特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他本人研究议题和视角的改变,他由早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后期的理性主义。怀特长于运用历史方法分析权力政治、国家体系和国际关系思想,并试图从伦理角度对国际关系作出价值判断,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国际关系三大思想传统的分析模式。他的思想对英国学派乃至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