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宇 《求索》2011,(10):121-123
上个世纪,语言学以高度的理论性跃居西方人文科学之首,不仅提供关于人类符号学的说明模式,还是一切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后现代语境下,语言哲学实现了从“图像论”到“游戏说”的转向,承认语言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拥有不断更新变化的内在潜能。美国著名文论家斯潘诺斯指出,“图像论”的核心概念“命名”在西方语言认识论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内容实质就是将一种理想化的因果关系强加于偶然发生的“世俗存在”,通过戏剧性构造,实现时间的“空间化”;而“游戏说”则解构了以逻格斯为中心的“命名”法,使事物意义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包围中,面临被消解和延异的境遇。  相似文献   

2.
夏丽莉 《前沿》2013,(21):54-55
人类语言观念大致经历了原始语言崇拜、语言工具论、语言本体论三个阶段。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展开,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被语言本体论的观念所取代。语言本体论强调语言的二重性,强调语言对人的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强调语言与人的本质和文化本质的特殊关联性;强调语言对人类生活的本体性意义,使西方现代哲学呈现“语言学转向”,更新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  相似文献   

3.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董高伟  王克喜 《求索》2008,(10):95-97
贾可·辛提卡是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他创建了博弈理论语义学,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刻画命题理解,从而判定命题的真值。博弈理论语义学对命题的真值判断标准是符合论的,这与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图象论”如出一辙,而这种符合关系的建立则直接源自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通过语义博弈建构图象与世界图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哲学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大创新最近,哲学家韩庆祥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撰文指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多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特征,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创新与发展。其创新与发展的内容与成就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1)哲学主题的转换:从“整个世界”到“人的世界”;(2)哲学理念的发展:从注重“物质运动规律”的无主体哲学到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哲学;(3)哲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从“先定论、给定论和他定论”到“后定论、实力论和选择论”;(4)哲学形态的发展:从“物质本体论”到“生成(发生、发展、成长)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是一种同质语言观,即认为哲学的语言应该是确定的、无异质性。分析哲学家就是从同质语言观出发,对本体论哲学命题加以拒斥或治疗。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已把异质性提到了日程上。语言本质上是异质系统。从异质语言观看,本体论哲学命题多数是有意义的。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哲学,不仅要有批判的分析哲学,还要有进取的认识哲学。应该肯定本体论哲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黄曙光  陈建生 《求索》2007,(9):198-200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就成了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定律”。然而。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语言符号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因此,是有理据的。本文从语言符号的起源和现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非任意性问题两方面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符号是非任意性的。  相似文献   

8.
曹润宇 《求索》2011,(11):113-115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从语言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迥然有别的阶段。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机他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总结出其前期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对应的,可以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理想语言,以语言的逻辑形式构造整个世界的图式的观点;和后期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强调语言的依赖性、约定性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性的特征,最后指出这种思想转变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言符号观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此反观我国对语言符号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尽管各家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相同,但都不约而同的关注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墨、道等诸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关注了“名”(语言)“实”(世界)之间的必然性关系,或者“名”决定“实”(如儒家),或者“实”决定“名”,把语言视为把握经验世界的“工具”(如墨家),或者完全否定“名”“实”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如道家),而名家则通过论辩把语言从现实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语言符号而作为思辨的内容,从而客观上探究了语言符号本身的问题,为后世的语言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甚至对今天的语言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与“多”间的哲学矛盾催生人类必然直面但无解的元问题,而作为和解之道的任何命题都因时空条件变动而改变。该元问题在民族研究领域可以表现为三种学术争端,即生成论与建构论之争、主体民族与民族平等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争,而具体到中华民族的议题研究,也因此出现不同的理论命题与主张。其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遵循的逻辑路径是,地方民族从作为部分之“多”的历史事实出发,追求中华民族整体之“一”的未来理想,该命题之所以在过去数十年得以称道与践行,在于尊重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回应中华民族在民族研究领域面对的元问题。“一体多元”新命题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现实与未来追求,倒转“多元一体”命题的逻辑路径与关系次序,二者构成有效的互补性关联。新命题对民族研究领域中的元问题有新的回应,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研究的再出发,有着更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未来追求,不仅肯定“多元”的历史构成,还把百年追求的“一体”理想确认为既成事实,进而为“多元”的稳定夯实基础与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般将“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作为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命题来接受,并惯用它来表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其实,这一命题并不完全是一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表述,也并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我们应该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把握这一命题,并进而把握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中,对“怀疑”的认识论意义有不少论说,其中有持否定态度的“目的论”、“唯意志论”和持肯定态度的“手段论”。受“手段论”者的思想启发,我们认为,“怀疑”是一个既是否定,也是创新的认识范畴;“怀疑”的认识论意义在于,“怀疑”是人类认识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前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断逼近真理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促使了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王湘云 《前沿》2013,(22):39-40
传统哲学使用的思辨语言属于自然语言,其弊端是语言的歧义性,因而在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哲学无定论”.哲学语言的陈旧严重阻碍并影响了哲学的发展,改进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采用人工语言.作为独特的一个哲学体系,广谱哲学使用辩证结构主义的数学语言描述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命题,从而在哲学语言上完成了一次崭新的尝试,也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哲学诠释学"存在"、"理解"、"语言"三位一体的视域蕴涵了改变语用学研究格局的语言适应理论.对语言适应理论的哲学诠释学解读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语言工具论有其深刻局限性;语境的无限性在于人类世界经验的语言性;语言适应本质上是视域融合;语言具有实践性.语言适应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从哲学诠释学中寻求理论养分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一分为二"、"一分为三"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中介本质的深入探讨,一些学者针对“一分为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一分为三”的命题。争论的观点综合起来有四种,即“一分为二”论、“一分为三”论、互补论及系统论。现将这四种观点综述如下: 一、“一分为二”论 这种观点是传统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述,直接源自列宁。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用中国传统语言,把列宁的论点简要地概括为“一分为二”。“一分  相似文献   

16.
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淡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一文。(《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作了搞转)文章提出:“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涵盖一切的哲学的命题”是“…  相似文献   

17.
在黑格尔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经典代表。在解释学的意义上,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批判,构建了语言存在论。正是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伽达默尔开创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语言问题与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几乎是同源的。语言与哲学的研究每每互以对方为背景或基础。号称20世纪语言学“革命”的生成语言学,其哲学背景就是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乔姆斯基的哲学立场是理性主义,同时他又对理性主义作了一定的修正。首先,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物质实体对另一个物质实体的反映。但人脑在经验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其特定的结构的,这个特定结构规定了知识的可能范围。因而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是认识客体把其属性直接摹写在人脑上的结果,而是认识主体(人脑)的自身样态同认识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对象是什么样子不单纯取决于认识对象本身的属性,而且还取决于人脑的结构和属性。一个人在后天经验中将知道些什么和知道多少都要受人脑的固有结构的限定。人在接触后天经验之前,人脑就呈现为一种特定的状态,它是人脑固有的先验结构。这种初始态规定了人可能学会什么和如何学会。它在后天经验的作  相似文献   

19.
余荣琦  田平 《求索》2013,(5):269-269,216
《心理语言学》作为英国威多逊先生的代表作闻世,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心理过程的探索。它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理论上讲,心理语言学倚重于语言学各个流派提出的各种语言理论,可以为这些理论提供事实证据,促进其完善;从方法上讲,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普通语言学研究,这将语言学研究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威多逊认为语言意识被看作是用于分析理解不同语言文化承载者言语句特点的工具或客体。他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主要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心理语言学方法论。并行、交叉的思维和言语关系论,社会历史的、活动的言语功能论,对立统一的言语结构论,动态发展的言语过程论。  相似文献   

20.
白刚  吕莲凤 《理论月刊》2004,1(2):61-63
旧哲学由于其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或孤立的自然,只是在寻求世界的最高“统一性原理”,并对世界作出永恒的终极解释,因而只能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由于其实践性,把世界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变革和协调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因而是在“改变世界”。只有马克思哲学,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并使“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