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者F.N.特赖哲(Trager)是美国纽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缅甸研究组组长;1951—53年著者曾经领导美国技术合作署在缅甸的工作组在缅甸工作过;1956年著者再度访问过缅甸.著者所著"在缅甸建立繁荣社会1948—1956年"一书在资产阶级学者有关缅甸经济方面的著作中,算是较完整的一本.本文所译的是该书第三章"缅甸的经济与计划"中的第一,二,三,四节;即"农业""林业和矿业""运输,交通和工业","资本形成,投资和财政政策."该书著者的观点明显地站在帝国主义立场,例如该书著者强调缅甸应该着重发展农业,该书在第51页上写道:"农业在缅甸经济中是最有生产性的部门,在提高生产力以提供投资资本方面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在最近几年内将国家所能取得的资金的大部分投入农业生产,将可获得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图使缅甸继续成为帝国主义垄断集团提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但是该书提供了不少只有从缅甸政府的刊物,文件,印刷品中才能取得的经济资料;到目前为止,我们还难以直接得到这些资料.因此本刊决定把它译出来供对缅甸经济问题有研究兴趣的读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1月16日李先念付总理会见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新任驻我大使吴敏貌。(〈人民日报〉1.1716日世界银行要求缅甸放宽经策济政受外国投资。但是,谋求外国投资是与缅甸社会主义党的纲领根本对立的。所以仰光的外交官们认为这样做风险很大。1.24上  相似文献   

3.
革命委员会根据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生产力,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采取措施增加生产,并为有计划地使劳动人民享受这些产品而进行巨大的工作.增产的重要措施是原料的获得,没有原料就不能生产成品,例如缅甸的糖厂、麻纺厂、纺织厂如果没有甘蔗、麻和棉花来作原料,就不能生产白糖、麻袋和布疋等成品.因此,原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  相似文献   

4.
作者约翰斯顿教授在序言里,首先解释这本书并不是全面地研究缅甸独立以来的外交政策,而只是研究缅甸的"中立主义"政策.其次,他又说明这本书是根据仰光大学的仰光——霍普金斯东南亚研究中心属下一批研究生所进行的多方面调查资料写成的.读完这本书,给人总的印象是它对问题的看法,抱着先入为主的态度.对作者来说,"中立主义"像"社会主义"一样,显然是邪恶的;因此,"中立主义"所包含的概念,当然不能作为国家政策的基础.怪不得约翰斯顿教授在该书第299页里写道:"根据本书对缅甸外交政策的研究,认为中立主义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1988年是缅甸当代史上的重要一年,也是缅甸经济发展史上实现重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9月上台执政的缅甸军政府,宣布废除1962年以来的“缅甸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开始在缅甸实行——系列的经济改革。从1988年9月到现在,五个半年头过去了,缅甸经济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又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1998,(3)
8月11日,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缅甸问题课题组一行4人,到省社科院访问,与我所研究人员就缅甸问题进行座谈.在谈到缅甸经济形势时,日本学者认为,当前缅甸经济形势严峻,困难较多.缅甸的外汇储备目前只有2亿多美元,仅供支付一个月的进口.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在首都仰光,物价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裁,缅甸吸引的外资减少.缅甸在泰国的几十万劳工因泰国金融危机,本国失业人口增加,而被遣返回国,使缅甸的外汇减少,大批人找不到工作.这些因素使缅甸经济更加困难.但是,缅甸经济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不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的.这次金融危机对缅甸没有直接影响.日本学者认为,缅甸的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主要是政策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缅甸的发展.如果政策正确,缅甸的发展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理查德·霍西为缅甸问题研究专家,前国际劳工组织(ILO)驻缅甸联络官,有多年在缅甸工作、生活的经历,熟悉缅文和该国情况。本文是作者在2010年3月31日为和平与预防危机论坛提交的论文,是西方分析家中针对缅甸大选法律进行研究的最早一批成果之一。正如作者文中所说,缅甸军政府此次颁布的大选法律只有缅文版,没有其他语种的译文版,这给外界特别是那些不懂缅文的分析人士研究缅甸大选造成了困惑,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现在,缅甸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其理由大致有两个。其一是2011年3月自1988年以来持续了23年的军政(加上此前的1962年开始的奈温将军领导的"缅甸式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军政,约50年期间)转换为了民政,而且总统吴登盛领导的新政权显示出超乎人们预料的大胆的"民主化"动向。其二是因为缅甸国内从军政转换为民政与"民主化"的动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的唯一的反共的社会主义即“缅甸式社会主义”,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局面。在由于印度支那三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出现的东南亚两极化中,追求第三种社会主义的奈温政权体制的动向是很值得注意的。“缅甸式社会主义”确实在东南亚提出了一种国家建设的新类型。然而对其在缅甸是否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缅甸的发展中,有两件引起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一是"纳尔吉斯"热带风暴的袭击及其影响;二是"新宪法"公投."纳尔吉斯"风暴给缅甸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方面的损失,但缅甸军政府以特有的方式应对了这场空前的浩劫,也没有因此改变推行它确定的"民主路线图计划",在"纳尔吉斯"风暴袭击缅甸的同一个月中在全国举行了"新宪法公投",并在当月宣布全民公投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历经了15年才出台,是一部非常富有缅甸特色和体现了军人领导集团意志的宪法,它的通过对缅甸未来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尽管通往2010年大选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但缅甸的政治发展看来仍在沿着军政府的"路线图"艰难地推进.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普遍关注。作为中国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缅甸总体上反应比较积极,但具体行动不多。缅甸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对于中国而言,是中国想要塑造周边经济和安全共同体的举措,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缅甸自身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是缅甸发展的一大机遇,缅甸可以借此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对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政经合作,缅甸社会普遍担心安全利益受损、中国在缅影响力过大等。中国在缅甸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双边之间的认知差异,做好增信释疑工作,促进双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29日,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对缅甸事务特别代表与政策协调员米德伟出任驻缅甸大使的任命案。米德伟是美国新生代亚洲问题专家的佼佼者、研究缅甸问题的权威,也是美缅关系融冰的"促成者"和美对缅政策的执行者,在对华政策上倡导中美合作。早年生涯①德里克·詹姆斯·米切尔(Derek James Mitchell,中文名米德伟)1964年9月16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其父是一名肿瘤医学专家,曾在联邦公共卫生部门任职。米德伟1986年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1988年曾任马萨诸塞州联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估在东盟存在发展差距情况下的缅甸经济现状,并预计其未来前景。进行这种评估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因为难以获得高质量的资料。根据官方数据,缅甸自1999—2000年以来始终如一地宣布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在那个时期,缅甸的经济增长率是世界最高的增长率之一,而且是该地区大多数其它国家增长率的两倍。然而,一些国际组织对这些国内生产总值两位数增长率却持有保留意见。更重要的是,这些增长率难以符合其它发展指标,缅甸也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结构性改革。而且,缅甸和其它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像过去那样巨大。本文在结论部分指出了缅甸为取得持续发展所迫切需要进行的一些改革:发展金融部门和奠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序言本文中心分析缅甸奈温军事政权从1962年执政时起到1974年移政于民时为止这段所谓革命评议会政权时期的缅甸经济、探讨这段期间的经济改革、经济开发政策和经济成效等。这段期间,奈温政权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口号下实施了生产手段国有化、建立了农产品收购制度、国家全面垄断对外贸易等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5.
缅甸型社会主义的破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序言缅甸社会主纲领党主席奈温在该党临时代表大会(1988年7月)上表明引退以来,缅甸经历了空前激烈的政治动乱。这次动乱之所以突然爆发是因为民众对奈温政权长年的政治压制和缅甸经济停滞极其不满。动乱之烈、规模之大也是缅甸历史上罕见的,尤其是,8月至9月间,出现百万人参加的总罢工的反政府运动。这个波澜壮阔的运动迫使过去的缅甸社会主义路线不得不作根本性修改。奈温将军率领缅甸军队发动政变,掌握全权。那是1962年3月间的事情。1962年至1974年,奈温在军人政权下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是缅甸唯一合法政党(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第一届大会(1971年)至此次临时大会期间的党主席。自1974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1990,(1)
1989年的缅甸,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转变时期。20多年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一党专政已在1988年的大动荡中结束,而多党政治的帷幕要到1990年5月才拉开。在由高级军官组成的治安和建设复兴委员会的统治下,1989年的缅甸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一、总的政治图景:比过去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和平与发展》2021,(4):117-134
2021年2月,缅甸军方以民盟政府选举舞弊为由强力接管国家政权,再次使缅甸政局和东南亚区域安全形势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风险。本文简要回顾2020年缅甸大选的基本概况,在阐述军方与民盟权力博弈新态势的基础上,指出两个平行政府的合法性争夺趋于白热化、公民抗命运动加剧社会动荡、国内武装冲突趋于"全面化",是军方接管政权后缅甸政局持续动荡的新特征。缅甸危机对东盟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其中心地位、危机协调与管控能力以及东盟经济一体化三个层面,因此迫切需要东盟建设性参与缅甸国内和解进程,深度介入缅甸危机管控,并多措并举提高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嘉安 《海内与海外》2007,(10):44-45
中国古代就与缅甸有经济交流。在中缅经济交流史上缅甸是一个中转站。通过著名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由蜀至滇途经缅甸、印度运抵中亚、非洲及欧洲。而欧洲和阿拉伯  相似文献   

19.
英国撤离印度、缅甸和马来亚时所实行的政策是"统而撤离",即将印度、缅甸和马来亚变为联邦制国家,在统一的基础上和平移交政权。这一政策未能在印度变为现实,但在马来亚和缅甸却获得成功。"统而撤离"政策在印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各方尤其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不能达成妥协;在缅甸和马来亚则因为英国政府努力促成各派势力之间的妥协与合作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看来,缅甸正在进行真正的变革,正处在民主转型的早期阶段,是推动缅甸改革朝向美式民主的关键、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力图主导缅甸未来和政经社会改革,美对缅全面接触,促压结合,启动发展援助,实施"经济接触"与"军事接触",同时寻求在缅甸问题上与中国的协商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