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对企业并购的法律管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发达国家 ,对国内企业并购和外资企业并购的法律管制独具特色。本文从日本的基本国情出发 ,重点分析了日本规制企业并购行为的反垄断法、对公司持股和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限制以及对外商投资及并购企业的监管法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萧条漩涡,剖析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深层次原因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实证分析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相对下降趋势。微观生产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是导致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微观生产效率下降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国际市场份额萎缩导致企业技术进步减缓所致,要素配置效率下降主要源于结构调整滞后造成要素难以从低效率产业和企业转移到高效率产业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抑制了潜在产出的增长,并与需求不足引发的产出缺口一道,导致了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在中国目前提出供给侧管理的背景下,研究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原因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对于步入新常态的中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部署中,亚洲国家(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亚洲各国在经济环境、政治制度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影响着日本跨国公司制定和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方案和对外投资战略决策。采用2007—2018年间对亚洲11个国家(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1 242家日本企业的微观数据,利用logit模型和计数模型,从投资动机视角研究东道国特征和行业异质性对日本在亚洲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日本更偏好选择制度环境较好的亚洲国家(地区)投资,其中,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投资表现明显,而战略资产寻求型投资较为缺乏。第二,从国别看,日本对中国和印度的投资更偏向寻求市场,对东盟五国的投资更侧重寻求效率,对"亚洲四小龙"的投资更关注制度环境。第三,从行业看,日本制造业OFDI更追求效率,采矿业OFDI突出寻求资源特征,服务业OFDI则对东道国市场规模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跨国并购与山东经济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作为全球对外投资新的亮点,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投资方式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跨国并购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山东实施经济国际化必须充分认识跨国并购对于山东利用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和必要性,针对山东经济国际化实际,利用跨国并购这一新的投资方式,带动山东经济国际化向新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5.
日本震后企业的海外转移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3月11日以来,日本遭遇到9级震灾、海啸、核危机的冲击,促使多家企业将工厂转移到海外。当前,海外转移已成为日本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新趋势,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些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笔者有幸拜读曹洪军教授的新著《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深感该书内容全面、体系完整、观点新颖、论证深刻,是集创新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佳作。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特点:(一)时代性鲜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外资的形式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进入中国,外资并购在引进外资中的比例日趋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对于搞活国内民族企业、推动国内市场发育、加速国际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容易产生行业垄断、冲击民族产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长,但对亚洲地区直接投资规模却停滞不前。通过日本对亚洲11个国家(地区)直接投资研究发现:首先,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地区)和日本GDP规模成正比,与东道国(地区)距日本地理距离成反比。其次,日本对亚洲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动机表现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动机表现不明显。最后,日本对亚洲国家(地区)直接投资会偏好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此外,日本对亚洲各国(地区)投资潜力分为三类:投资潜力成熟型国家包括新加坡、韩国、泰国和越南。投资潜力成长型国家(地区)包括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投资潜力待开发型国家(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  相似文献   

8.
越南的腐败与其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生,腐败在其经济高速增长中是扮演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作用,还是阻碍经济增长的"沙子"角色,这有待实证的检验。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05年和2009年对越南企业的问卷调查,通过OLS和IV方法,研究发现越南腐败阻碍了其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对未卷入腐败活动的企业而言,卷入腐败活动的企业生产率要低11.7%左右。越南腐败主要是通过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扭曲企业家稀缺才能的时间和精力配置来降低企业生产率的。作为投资东盟的重要目的地,我国企业在投资越南之前应充分考虑和认识到腐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生产率的影响,未雨绸缪做好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法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1992年以前)、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0)、波浪式增长阶段(2001-至今)。法国企业在对华直接投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借助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带动相关和支撑行业企业,以多种进入方式投资中国市场。法国企业在华FDI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我国企业要擅于识别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注重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可以以多种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发源地的"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席卷全球。中国企业在美并购的新进展唯有置于"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方可得到准确的解读。本文从"逆全球化"的表象与根源入手,指出中国企业在美并购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其中尤以在美并购的热潮开始降温和国企再度成为并购龙头为甚。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在美并购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在美并购的安全审查日趋严苛,中国企业在美并购的交易多存在债务驱动、高杠杆等金融风险,及在美并购的中国企业存在转型突兀、"水土不服"等隐忧。为了应对中国企业在美并购过程中遇到的新风险,中国企业不仅要在审查程序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应对,更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应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水土不服"现象。同时,中国政府应持续加强监管有高杠杆驱动的并购交易。  相似文献   

11.
日元升值下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通过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和刺激国内需求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传统产业转移效应和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引发了: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扩大内需政策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内需型新产业群的兴起。日元升值下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人民币升值的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衰退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回升乏力,投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日本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在跨国购并中更处于落伍的状态.今后3~5年内,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仍将继续处于下降和回升的调整之中.由于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从长期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仍有望出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71年—2014年间日本对中南半岛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简称CLMV)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与双边贸易的面板数据,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工具,实证分析了日本对四国的官方发展援助(ODA)和双边贸易增长的联动关系,探讨了日本对中南半岛区域内相关国家官方发展援助所产生的贸易效应。结果表明:日本对CLMV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与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对外援助的确具有积极的贸易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宫笠俐 《当代亚太》2012,(1):140-157
日本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参与国家之一,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日本最终选择批准议定书,让国际社会对作为京都会议东道国的日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担当态度赞赏有加。然而《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还未过去,日本就对《京都议定书》的未来表现出消极态度。文章试图分析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由积极转变为不积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日本的谈判态度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90年代至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几经起伏,造成这一势态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国和东道国两个方面.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新一轮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兴起,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加以利用,在当前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员工对企业忠诚和奉献,才能使企业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团体,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培养员工忠诚心方面,日本企业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成功之路》一书的作者罗伯特·H沃特曼、托马斯·J波得斯指出:“生产率这件事,并不在于日本人有什么奥秘,而纯粹是在于人们的忠诚心,在于他们经过成效卓著的训练而产生的献身精神,他们个人对公司的认同感”~①。但是,谁都清楚,对企业的忠诚绝不是日本人的本性,应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日本人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受雇于…  相似文献   

17.
印度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印度企业"走出去"已有40年的历史.其经验是:企业面向世界与集中选点相结合,海外企业与对外经济援助相结合,发展海外企业与促进进出口相结合,建立海外企业与东道国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发展海外企业与劳务出口相结合.其教训是:"走出去"没有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对海外市场了解不够,国家缺乏战略规划,对企业"走出去"限制过多.  相似文献   

18.
德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的改革旨在实现政治目的之法律化。《对外经济条例修正案(九)》通过具体化公共秩序与安全标准,强化反滥用和反规避措施,以及严格化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程序性规定来加强对我国投资者并购德国企业的控制,同时存在诱发欧盟内连锁效应的制度可能性。德国法中的公共秩序与安全审查标准具有欧盟法属性,构成对设立自由抑或资本流动自由的限制,应受欧洲法院司法审查,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作为法律应对措施,我国投资者应通过充分利用设立自由,实现法律身份本土化。个案中启动欧洲法院对德国审查机关限权措施违反欧盟法的司法审查,而交易方于并购协议中针对性地安排交易结构和约定保障措施则属于必要的预防与减损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与中国企业积极谋求向海外扩张的背景下,首届中法跨文化管理国际高峰论坛于2010年9月24日到26日在上海松江召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主题会场等方式,就民族文化多样性对经济运行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导致企业管理中文化冲突的主因,企业管理普遍模式与地方传统的对接,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文化与管理创新,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趋势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并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出了各种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目前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现状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就业观念保守。大学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就业竞争力下降是两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共同原因。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及制度性的障碍,限制,导致大学生就业区域和部门选择偏好,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而日本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势恶化,削减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中日两国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都采取了积极的促进措施,相比较而言,日本的就业促进措施执行更为有力,日本的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更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