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落实中央“中部崛起”战略,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规律,中部地区正着力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城市圈(群)。本文选择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武汉城市圈与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原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进一步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康》2021,(9)
正在贯彻落实"黄河战略"上,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七大生态城市群正奋勇前行,它们的未来也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围绕"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和城市群发展模式,从高速铁路提高城市可达性、触发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等方面阐述高铁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并提出高速铁路网的完善与我国城市群发展阶段呈正相关关系,最后以高铁发展为核心,构建我国"两沿"城市群格局。  相似文献   

4.
杨佩 《协商论坛》2016,(8):12-15
“这次省政协月协商座谈会选择‘中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为主题,抓住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很有意义!”8月22日上午,在省政协召开的月协商座谈会上,新乡市委书记舒庆在发言中开门见山,对此次月协商座谈会的主题给予了高度肯定. 随着中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对于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交通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无疑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为助推中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省政协专门将其列为月协商计划,邀请省政府和有关方面人士,就此进行了深入协商座谈.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5,(22)
<正>济源市把生态思维融入经济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用生态文明为中原城市群打造灵秀、宜居、宜游的"后花园"。济源自古便是绿色养生胜地,也是沿黄、南太行天然的生态屏障。诗仙李白在这里留下"山高水长,物象万千"的真迹,诗王白居易感慨"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省长为城市发展"量身"布置"作业""济源要按照新加坡的标准来打造"。2009年6月23日,时任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中原城市群发展座谈会上为  相似文献   

6.
梅宪宾 《人大建设》2009,(11):38-39
中原城市群之规划 2003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决策,提出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2006年3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7.
杨佩  张峰 《协商论坛》2009,(12):12-15
2009年7月18日,郑州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中原城市群发展核心区域建设由此进入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的新阶段。郑州新区西起中州大道、东至中牟县东边界、南至航空港区、北至黄河大堤,主要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产业集聚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以及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对应区域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面积约1840平方公里。郑州新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改革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它不仅在郑州建设史上树立起一座里程碑,而且开启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新纪元。开发建设郑汴新区,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中原城市群战略,整合区域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体制创新、发挥规模优势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占郑汴新区规划面积89%的郑州新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发展任务,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郑州新区建设将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8.
同舟共济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论坛在汴举办本刊讯12月6日,由民建河南省委、河南省科协、河南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论坛在河南大学举办。中国工程院  相似文献   

9.
正多维度推进的城市一体化,正在推动城市群互联互通、协同融合,不仅优化了原有的城市体系和格局,还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已初露端倪,正逐渐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多维度推进的城市一体化,正在推动城市群互联互通、协同融合,不仅优化了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的刻度,标注着发展的方位。2016年年底,郑州发展进程迎来了重要节点——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提出"要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首要突破口"。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既是对郑州的厚望,也是对郑州近年快速发展基础和态  相似文献   

11.
正时间的刻度,标注着发展的方位。2016年年底,郑州发展进程迎来了重要节点——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提出要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首要突破口。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既是对郑州的厚望,也是对郑州近年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协商论坛》2008,(12):35-35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论坛在汴举办 本刊讯 12月6日,由民建河南省委、河南省科协、河南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论坛在河南大学举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孙九林等1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围绕“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副省长张大卫,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龚立群出席论坛并讲话。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其规模和质量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推进城市群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新时代我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要把握"聚集、协同、示范、共享"四个关键词,实现城市群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需要国家在城市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2016年12月国家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两个重要文件后,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在郑州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示矜郑州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朝向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大步迈进。为了将郑州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新  相似文献   

15.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 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 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在我国城镇化战略中,城市群具有顶层设计、全局视野和战略核心的地位。当前,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群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7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落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6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并从综合实力、三大需求、经济外向度、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区位优势、科教资源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强化区域优势、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力、推进科技教育进步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黄伟先  许科 《传承》2014,(4):98-10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面临一系列现代"城市病"的困扰,应该引入生态美学维度,统筹规划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整体景观格局,塑造城市群的鲜明个性形象,提高市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参与度,整合和发挥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各自生态资源优势和景观特色,探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的北部湾城市群。  相似文献   

19.
<正>晋政办发[2017]12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9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城市群和湾区化是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表明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2010-2015年,我国城市群的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65.1%上升为69.4%,新增城镇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86.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