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太宗革故鼎新,在官吏选任上极力推行"制度忠诚"以取代"私人忠诚"原则,不问亲疏,唯才是用,选任了众多优秀官员;重视推动科举制的发展,从制度建设上防范"私人忠诚"选官腐败。他对选官用人的"制度忠诚"的完善,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历史经验表明,重视官吏培养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从而提高综合国力。当前在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中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提高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3.
明主治吏不治民:汉唐盛世吏治的实践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是王朝的统治基础,大凡盛世,无不把整饬吏治,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各级官吏的言行,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与控制,以法治吏,作为政府经常性的重要任务。纵观汉唐盛世的吏治得失,有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东西,如通过“治吏”达到“治民”,重视吏治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选官任官制度,建立有效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倡廉惩贪,这些对整饬吏治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官制度是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对于国家或政权正常运行是重要的支撑。从我国的历史变迁看,在不同的时期对选用官吏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留下的遗产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军 《新东方》2015,(3):13-16
该文围绕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深入阐述了党员干部在做人、做官、做事方面的具体要求,剖析了定安县党员干部存在的10方面"不严不实"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不严不实",如何做"四有"好干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阳明 《创造》2014,(12):97-97
正除了考察干部"工作圈"外,还要重点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识别,加强对八小时外的监督。怎样整治干部中存在的"庸懒散浮拖"现象?四川省达州市建立一个"干部不良操行档案",规定对干部对事扯皮、对人不实、不孝敬父母、邻里关系紧张、违反社会公德等不良行为记录在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8,(16)
正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官吏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者,其履职状况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的效果。如何充分发挥官吏的治国理政才能,确保其清正廉明、严格履职,一直是当政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历代思想家论著中经常关注的焦点。在古代中国,"官"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官员;而"不为"不仅是指不为"应为"之事,而且还包括"乱作为",即现代法律所指"有义务而不积极实施"和"积极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两种形态。我国古代在激励官  相似文献   

8.
刘红 《统一论坛》2015,(2):10-13
与现今台湾的"国家认同"多元化不同,在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后的40年间则相当稳定,"一个中国、我是中国人、反攻复国"等"认同",成为当时政局、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成为民众思想认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国家认同",是台湾当局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各方面重新建构的结果,当然蒋介石、蒋经国的专制统治也对社会上的"国家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建构"国家认同"主要举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9,(22)
<正>古代官吏大都"举世纷纷名利逐",但也有人"荣名利禄云过眼",北宋曾巩便是一例。他在一些地方主政时,对自己的政绩从不张扬和炫耀,每次上书皇帝,他只说些尽孝养亲之类的寻常事,其它只字不提。有人曾说这恰恰是曾巩的"短处",以至造成人们评价他"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其实,真实的曾巩不但能写一手锦绣文章,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为官清廉、做事干练,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相似文献   

10.
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成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各级各地、各行各业积极响应的"一盘棋"抗"疫"大格局,党的领导制度、国家应急响应能力、动员能力等诸多方面都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举全国之力战"疫",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实"长城",也以世所罕见的领导力和组织动员力应对此次大考。中国战"疫",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信心,更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担当。  相似文献   

11.
正"三严三实"是对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常态下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近两年来,我区检察事业不断得到发展,靠的就是检察干部谋事创业的品质和追求。"三严三实",是打造过硬检察队伍的内在要求。一直以来,检察队伍中存在一些不严不实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而且,不严不实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变异性,治"四风"、转作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际高瞻远瞩,提  相似文献   

12.
"风闻言事"是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起源于两晋。其实尧舜时期出现的"童谣""歌谣"等就可以看作是"风闻"监察的萌芽,其后"三代"时期的"歌谣""谚语",春秋战国时期的"诽谤""谤议",秦汉时期的"采民风""举谣言",直到两晋时的"风闻",这是一个一脉相承的、逐步完善的发展流程,不过"风闻"监察的对象经历了由执政者到百僚臣民的变化,这种制度落实的保证也由道德自律发展到运用国家法律、制度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3.
刘维民 《人民论坛》2014,(8):188-190
左宗棠吏治能力超越时流,强调"民为邦本",体恤民力,讲求官民相得;选官择吏,不拘成法,以"操守为重"。在其吏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传统儒家文化构成了其吏治思想的知识系谱,随着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势转移,特殊环境和身份又使其对吏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工作调研中,还是召开会议时,我们时常听到"正在落实"之类的托词,一些领导干部把它当成了作风不实、工作拖拉、担当意识不强的"遮羞布",当成了回复上级组织检查和领导询问的"挡箭牌"。从现实情况看,所谓"正在落实",可以理解为四层意思:  相似文献   

15.
论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马中柱廉洁是做官的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中国古代把廉洁作为选择官吏的重要标准。秦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份“为吏之道”,其中第二条便是“廉”。西汉文帝、武帝诏举“廉吏”,东汉朝野把举“孝廉”作为仕进必由之路。以后各代的清官和贪官的主要分野也是...  相似文献   

16.
王春玲 《人民论坛》2021,(8):110-112
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当时通行的共同语"雅言",汉代出现了"通语""通名"等,明代出现了"官话",但官话形成于中唐时期。从先秦到清朝末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限于政府官吏、士大夫阶层以及行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没有全面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平民百姓流动性不大,没有使用共同语的客观需求,二是朝廷没有大力倡导和推广。古代要想入仕为官,必须掌握共同语,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发布政令等促进了共同语的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依据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从保举题补制度、皇帝人事权(人事因素)、捐纳制度(经济因素)和科举制度(文化因素)等层面来透视雍正朝的选官特点和各选官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雍正对官制的改革使“康乾盛世”有了组织保障,同时也增强了政治和行政的非理性因素,使中国官僚体制的近代转型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举孝廉",乃以德举人、以能试用。理论上讲,有利于选拔出德能兼备的官员,有利于反腐败,保持吏治清明和为政治民。但是汉代的这一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甚至贿选等弊病。这提示人们在重品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效法规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格拉迪尼·彼罗曾说:理藩院"所关注的是中国北部以及中亚各国家及人民的关系问题,正是这个最后一个王朝的政体,作为帝国的一个行政机构,为满清人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的"。我国自秦代以降,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曾设有专职官吏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如秦代"典客",汉代"大鸿胪",隋唐时期"鸿胪寺卿"等。但是,设立一个中央机构专管民族事务,则是从清代理藩院开始的。理藩院,初名"蒙古衙门",设立于崇德元年(1636)六月,崇德三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0,(8)
正病毒肆虐,举国抗击。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举全国之力战"疫",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实"长城",也以世所罕见的领导力和组织动员力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形象"。"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许多措施实际上正在成为疫情应对的新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