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G技术不仅仅推动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换,也促使新闻传播业态和社会舆论生态发生深刻的变化。5G时代下,舆论主体更加多元复杂,舆论平台分散化、"圈层化",舆论表达方式更为碎片化、情绪化,舆论传播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增加。对此,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探索社区网格化舆情管理模式,增强受众意识,讲究舆论引导策略,创新舆论引导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3,(1):79
《微博时代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邹建华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微博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的舆论格局带来什么变化和挑战?网民的行为特征如何?公共舆论事件的引爆和演变有何规律?在当前的舆论背景下如何开展新闻发布、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如何在"第一时间"有效引导舆论、化危  相似文献   

3.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舆论引导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舆论引导已成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对提升战斗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机关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认清形势,正视不足,绷紧"舆情弦";把握原则,注重方法,把好"方向盘";加强领导,提高素质,练就"杀手锏"。  相似文献   

5.
微信舆论场的引导面临着引导主体不明确、信息源的不确定性、信息繁杂等方面的困境。要有效引导微信舆论场,政府和主流媒体应积极建立微信平台,占领微信舆论场高地;必须明确引导主体,健全微信舆论场信息监管机制;必须注重发挥微信"意见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7,(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扬州市积极用好善行义举榜在弘扬社会新风、传播正能量的导向功能,借鉴"众筹"的理念和思路,充分发挥城  相似文献   

7.
"5G+VR"技术引领用户进入场景体验时代,驱动新闻舆论引导深刻革新。"5G+VR"新闻具有全知叙事、在场体验的传播效能,"5G+VR"为新闻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保障,在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增加情感共鸣、消解偏见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能够为新闻舆论引导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新闻宣传到舆论引导,一词之别,深刻反映了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下的宣传工作正经历着重大变革。在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客观正向地进行舆论引导上,国有企业承担的责任重大。准确认识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宣传舆论工作的"变"与"不变",把握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加强  相似文献   

9.
彭耀春 《公安研究》2009,(11):51-57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和重要舆论策源地,成为包容"体制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场域。一些在"体制舆论场"中不能传播的信息有可能在互联网中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互联网时代的公安舆论引导要树立现代传播理念,用更加开放的理念理解新闻、对待媒体,以诚信的姿态应对负面报道,以更加平民化的视点和时尚化的感觉关注网络与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0.
5G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在传媒领域表现为分众化传播的趋向将更为明显。分众化传播是差异化传播的一种表现,即传播形式、传播过程更为多元,且技术依赖性较强,这也会给社会舆论引导带来新挑战。因此,应正确分析网民的诉求,采用恰当合理的引导方式;通过5G技术为舆论引导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智能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构建舆论态势研判预警机制以及网络舆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在移动互联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往往相伴共生,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期间积极引导舆情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发布及时公开和舆情引导态度开明;对信息的全方位管辖、对舆情引导的区分化管理、对负面舆情处理的人性化管控,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打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牌"、下好"自媒体主动传播棋"、用好"舆情法治惩戒大棒",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情形成良好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以印刷品、社会行动和语言,以及广播电视为载体的舆论生态受到挑战,而媒介的态度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众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判断。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潮流成为党和政府各级宣传主管部门迫切需要考量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立足中国社会实践,精确把握了"舆论宣传、舆论导向、舆论引导"的工作方针,培育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应该规范舆论引导责任机制,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网络社区"意见领袖"的概念与特征;论述了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的传播和引导、网络舆论声势的营造及网络舆论压力的形成等方面所发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正视网络"意见领袖"现象并引导其发挥积极的网络舆论引领作用,是当前中国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网络圈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群体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容纳性和多元性,由此带来了舆情监控力度弱、主流价值传播引导受阻、话题负面影响难以控制等问题。基于此,应构建"网络圈群"舆论管理机制、加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引导、借助时势创建"议题设置"模式,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避免"网络圈群"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5G不仅是一项移动通信技术,更是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而形成的影响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5G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遇与挑战同在。网络舆论价值引导,重在引导人们"应该怎么看"和"应当怎么办",能够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防范网络舆论风暴的出现或演变为价值危机,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的生成与传播方式,对当前的网络舆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抢占舆论引导先机,要遵循主体性、方向性、主动性、包容性四大原则,完善新媒体管理法律规制,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制度,构建网络舆论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多元化交流平台,完成从"把关人"到"指路人"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结合广西实际,我们要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两个建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舆论风起云涌的今天,传统媒体不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看客",需要在舆论引导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网络舆论本身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传统媒体将其导入正确的轨道。媒体的舆论引导就是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媒体通过提供信息和表达意见,使公众的意见趋向于媒体所预定的方向的行为。而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可以用与媒体意见保持一致的公众人数和新闻、评论的数量两者的比率来衡量。根据这一定义区分了质导型、量导型、无效型和缺席型四种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类型。同时,指出传统媒体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可以从两个层面四种力来着手:一是认知层面,包括提高接触率和提高信息力;二是社会影响层面,包括提高控制力和提高说服力。最后,传统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能力还需两个重要外部条件,那就是建立良好的公众基础和获取新媒体的助力。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进网络信息传播法治化进程,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此同时,还需唱响网络时代"好声音",提高信息公开的水平,全面做好网络舆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