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形态和丰富内涵。在我国古代的和谐理念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时,又应该注意辩证分析和正确拿来。  相似文献   

2.
领导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领导领域中的生动运用,研究的是领导的原理、原则、性质和特点,以及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厘定领导文化的概念,并阐述了领导哲学的蕴涵及其理论的延拓,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本、整体、协和的观念以及西方的人本管理价值观对领导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进一步阐述了和谐--领导文化的哲学意蕴及其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构建和谐--领导文化的三种领导哲学模式即:创新思维、和谐理念和战略性思维的领导哲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球环境危机的逼迫之下,华人学者基于对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的反思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结,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将之视为对治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精神良药。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论者都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考察“天人合一”观念,而忽略或回避了其哲学宗教基础,换言之,对于“天人合一”只是从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加以理解。 儒家“天人合一” 观念的特质 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典兵 《前沿》2006,(11):139-142
强调仁爱精神,推己及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内省修养,主体自觉;社会责任,报效祖国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其现实转换,对于建立中国现代先进的道德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俊 《前沿》2015,(3):48-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仁爱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所包含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包含了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自由、诚信思想,因此,研究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镜 《求索》2011,(2):135-136,85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它经历了形成、演进和解体三个阶段,经过不断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特点,众说纷纭。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及其教育价值观的透视,总结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教育观。二是德智统一观。三是内在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面向现代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汤一介先生访谈录本刊特约记者高中理21世纪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普遍和谐”观念是和平与发展的哲学基础。应避免国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既要研究、挖掘和探索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地吸收西方文化。当即将告别冲突不断、问题丛...  相似文献   

10.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陈锦标 《今日浙江》2012,(13):43-43
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根植传统并弘扬传统传统 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和谐"、"自然"、"自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精神力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西方“贵斗”哲学的产物。其错误是:第一,过分夸大文化的作用,而忽视经济、政治的因素;第二,“贵斗”哲学非人类文化性的要求。事实是文明的对话而不是文明的冲突,才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儒学提出人类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仁爱忠恕之道,而且它具有贵和的传统。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平等、和谐和共同发展,正与当代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宽容精神相合。儒学可以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价值观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现代转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还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尊道贵德、仁爱、推己及物、五福、修身等观念需要大力弘扬,家国天下同构、家长制、官本位、忠君、经权等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刻更新,个体、公民、权利、社会、现代法治等现代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完成这些任务是构建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以其"总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与当代系统科学的系统思维,更重要的是落实了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善良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和当代政治的民主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为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冯德光  赵晓燕 《前沿》2007,(5):215-2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乐教化为手段,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社会理想,同时,以中庸思想为方法论,阐释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也阐释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本文改以往研究中的实体思维方式为生成性思维方式,对"天人合一"这一理论进行一种生成式的解读.现代西方生存哲学是一种生成性思维,马克思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生存论更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又存在丰富的生存论资源,以当代西方生存哲学、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作为理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作一种生成性的解读,以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存论特质,试图从宏观上重构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也期望中国哲学能与当代世界哲学形成一种新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内在地包含由"公忠、仁爱、自强、和谐"四个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四个基本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前人普遍认同和实践,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予以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磊 《前沿》2010,(21):59-63
中国哲学对人性的探索与开发滥觞于先秦多元人性的创构与争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对中国人性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思潮。全球化语境下人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与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人性问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是中国当代人性论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对人性的传统追问,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理论支撑:当代人性论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体介绍中国和西方和谐观念与和谐社会理想的基础上,从哲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对两者的和谐观进行了认识论与关系论两个方面的比较,并就中西和谐观念对和谐社会理想产生的影响,中西古代和谐社会理想的目标差异对社会演进的影响以及中西近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产生的不同结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真理既是人类观念地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会生存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理虽不构成基本哲学范畴,但却是历代哲人探索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哲学的真理观念不是以其概念的形式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讲"道"和讲"理"呈现的。在内涵上,它表现为在真知意义上对常规之知的否认和对"道"及"理"的体认和领悟。从宽泛意义上说,真理这一内涵虽然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内涵不同,但却与西方早期哲学中真理内涵在认识层面上很接近。分析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理观念内涵及其逻辑演变,有助于彰显中国哲学真理观念的独特本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