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为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人们在他自己的历史活动中,才能遵循规律去行动,去创造,去掌握历史活动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能否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就成为改变我们作为认识主体在认识对象面前处于被动、盲目的地位和形象的关键。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在认识客体面前应该始终保持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而又清醒地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跟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时代步伐。我们所希望造就的,正是这样一大批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去能动地  相似文献   

2.
王清 《前沿》2014,(19):66-67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文献,重温《序言》,可以看到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精当概括,是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篇经典文献。《序言》系统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创立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社会资本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影响了唯物史观的发展,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结构”的阐释中,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充实的理论空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或要求何种时间理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如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是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中思考时间问题的:黑格尔让他认识到时间本身的否定性力量;费尔巴哈提醒了他,时间是感性存在不可被剥夺的本质条件;政治经济学则让他意识到资产阶级社会对人的时间的改造作用。由此,马克思发现,主体和对象世界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而社会形态本身也是时间化的。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 1 85周年 (5月 5日 )、逝世 1 2 0周年 (3月 1 4日 )。这位以其理论有力地掌握了广大群众、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伟人 ,离开我们愈远 ,他的形象就显得愈加高大 ,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就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在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天 ,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他指出 ,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最伟大的发现有二 ,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 ,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 …  相似文献   

6.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理论前提,它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对此,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有二解: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有自己的理论前提,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相似文献   

7.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统一,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人类始终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制约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以大量篇幅阐述其生态思想。其中,物质循环理论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挖掘并开创性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欧永宁 《前沿》2011,(1):152-156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谜、把握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视角和工具,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东方社会结构认识的广度、深度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梁丽营 《传承》2008,(18):26-27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中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差异:首先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包括他的哲学异化观、政治异化观、金钱异化观、劳动异化观,其中以劳动异化观最为完整的体现了经典异化理论。其次,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扬弃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当前中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仍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警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非常谦虚地谈到,他的理论是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科学内容而成的。他的新发现仅仅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就是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中最亮的亮点,而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又是这亮点中的重要光源。   当时,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在提出这一理论时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家庭问题十分重视,他在《人类学笔记》“摘要”中,突出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和生产关系,阐述血缘家庭是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论述家庭和生产力是划分原始社会历史不同时期的标准,探究原始社会本质及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过程,考察后我们发现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谈论共同体,或是有意要建构一种共同体理论,他的"共同体"思想是在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运用、验证、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给共同体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共同体问题上蕴涵着马克思深厚的人文价值关怀,那就是人的自由发展.对马克思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一种共同体到底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条件.这是马克思探索共同体乃至表达"共同体"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段迎晖 《前沿》2004,(1):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唯物史观的新的概括与发展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 ,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贯穿起来 ,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本位理论 ;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起来 ,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15.
尽管马克思没有系统地论述家庭,但他的家庭思想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始终。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历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从人本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早期的经典文本探索其家庭思想的演变轨迹。从浪漫主义向人本唯物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通过《爱之书》、《歌之书》、《离婚法草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初步阐发了他的家庭思想。从人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中开始将婚姻与家庭等置于市民社会中考察,并对同时期的家庭思想进行了回应。在唯物史观的全面建立和问世阶段,马克思用崭新的视域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珀歇论自杀》以及《共产党宣言》等全面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家庭、两性关系等理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运用以人为本的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从社会形态发展史的高度,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马克思上述论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从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透视其中贯穿着的人的发展的核心价值线索:三个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显示出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让位于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应,束缚和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形态必然让位于更加适合于人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这两个方面完全是正相关的、总体上是同步的。唯物史观必定包含人的发展的核心价值维度,而人的发展水平又显示唯物史观所论证的社会发展规律,这两者是相互确证、相互交融、合为一体的,从而将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紧密地统一为一个整体、一块整钢。  相似文献   

17.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他针对黑格尔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做出的基础性、彻底性和超越性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才以整体性的结构呈现出来,并由此开启了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同体范式,而国家政治共同体回归社会共同体的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始终,基于此视域下所提示的一些基本理念,可以为探索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并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 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为核心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看作是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存在;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19.
刘伟 《甘肃理论学刊》2013,(4):155-158,170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然而,在马克思逝世以后,随着唯物史观在各国工人运动中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庸俗唯物主义者、经济决定论者和机会主义者等不断对唯物史观进行攻击和歪曲。作为“第二小提琴手”的恩格斯,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保卫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重担。恩格斯进一步阐述和推进了唯物史观的诸多命题和基本原理,使唯物史观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明晰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学习和领悟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做出的这些新的贡献,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马克思侧重于从发生学角度揭示社会意识从社会物质生活中分化出来并逐步异化为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在1848年欧洲革命前后,马克思着重从结构功能角度考察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在写作《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侧重于从实证分析角度对资本主义典型意识形态进行个案剖析;晚年的马克思侧重于从社会历史角度揭示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