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经济外交为主要手段,日本重视并积极推动对东南亚地区的全方位外交。菅义伟组阁不到一个月即把外交首秀选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使安倍二次内阁以来日本重视对东盟外交、通过越南、印尼等重点国家对东盟施加影响的趋势更加明确。越南担任2020年度东盟轮值主席国,同时也是该年度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希望通过其在东盟内部以及东盟与地区相关国家间发挥协调作用,树立在地区乃至国际上的形象。推行"革新开放"政策的越南,对日本的资金、技术及市场寄予厚望,也明确表示欢迎日本在安保领域发挥作用。日本则伺机在经济、政治及安保领域全面介入,在助力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牵制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影响力。2020年末RCEP成功签署,给东亚合作带来新契机,东亚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以东盟为核心,推进包括中国、日本、东盟多边、湄公河次区域以及日越、中越、中日等双边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亚洲经济的重要支撑。中日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经济大国,加强在东盟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日本和东盟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推进的同时,中国与东盟的国际文化合作也快速拓展。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等三个层面与双边和多边两方面来分析,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1991—2000年的奠基与2001年以来的制度化合作两个时期。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双方文化合作呈加快势头,但主要文化产品贸易份额仍偏低,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在动因及效果方面呈现政府主导、经济推动、网状关联、空间集中等特点。鉴于人文合作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等经贸合作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亦需要国际文化合作,国际合作进程中文化与经济呈一体化趋势,故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合作应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日双边贸易、投资状况在经历数年低迷后,于2017年开始止跌回升。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活动活跃,但整体呈现出竞争态势。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5月9日,李克强总理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10月25日,日本首相时隔七年访华,安倍首相明确表示,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同中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双方在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日高层互访将推动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中日经贸关系将从竞争走向合作,且中日在"一带一路"沿线第三方市场合作将获得快速推进。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已成为东盟未来旅游发展的关键。如何有效提升东盟旅游区域竞争力,以从整体上带动区域各国旅游经济发展,这也成为东盟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和动力。本文针对东盟目前旅游发展的区域竞争力态势进行分析,结合迈克尔·波特的国际竞争“钻石模型”,探讨东盟作为整体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认为东盟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策略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日趋完善的旅游生产要素、日益贴近游客需求的旅游条件和协调便捷的旅游支持性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型经济、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及人口贫困等因素,东盟国家易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负面影响。因此,东盟具有强烈的环境合作意愿。日本对东盟国家的环境外交以非约束原则为指导,形成了灵活的环境合作和激励机制,资金构成多元化。这些符合东盟国家的特点,十分具有针对性。当前,日本对东盟的环境外交机制包括东盟+3环境部长会议、东亚峰会环境部长会议以及日本—东盟环境合作对话。整体上,日本对东盟所推行的环境合作是以"生活质量伙伴"为核心,并为其整体的外交战略布局服务。这些环境合作主要集中在城市、低碳发展及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日本的环境外交彰显其环境援助与项目的优势,形成了东盟与日本合作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日本和欧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日本-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日欧EPA)生效会对中日和中欧货物贸易产生较大影响。GTAP模型(全球贸易分析项目)评估结果表明,日欧关税减让使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均明显减少,对欧盟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不同产业所受影响异质性明显,中国的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皮革制品和纺织品对日本出口明显减少而对欧盟出口有所增加,机电产品和汽车及运输设备对日本出口增加而对欧盟出口下降;中国自日本和欧盟进口的机电产品、汽车及运输设备、化学橡胶制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均有明显下降,尤以机电产品进口所受负面影响最大。为此,中国急需促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对重点进口产业预警机制建设,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立。  相似文献   

8.
日本与东盟双边贸易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状况影响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主要选用1994—2003年的数据,运用一些指标对日本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中发现:日本与东盟主要国家在贸易方面的联系很紧密,尤其是日本在贸易方面对东盟的依赖程度较强,且日本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互补的贸易有所增加,但增长较慢;双方贸易增长主要来源于对方市场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韩国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及国别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双方相似性较高,竞争也较激烈.但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在韩国-东盟FTA全面生效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韩国-东盟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的影响很小.其原因有二:一是韩国-东盟FTA中韩国的农产品开放度较低;二是东盟供给能力有限,即使享受FTA特惠税率而拥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其出口也很难完全替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在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际,学术界用各种指标深入分析了其贸易效应。但东盟发展的目标却是要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投资区。因而要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对其直接投资效果也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吸收FDI的变化,考察了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直接投资效应,并重点分析了其投资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其对东盟综合区位优势的改善不明显,并没有有效地提高东盟区域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企业与东盟合作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日本作为东盟传统的贸易与投资大国,已成为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主要竞争对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在东盟地区投资的现状及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探索中国企业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对东盟投资的竞争力,抓住目前良好的机遇,更有效地加快对东盟地区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和日本紧随其后强化其在东南亚的存在,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日益明朗。美日"重返"东南亚使得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不仅面临着更有力的竞争对手,经济外交为中国崛起带来的安抚效果也大打折扣,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策略则加剧了大国的竞争效应。为此,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外交的能力,通过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灵活运用正负面经济手段、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区域公共产品等方式来维护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东盟五国制造业在1996-2006年间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度, 并且也相应地测度了东盟各国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比较劣势的产业,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互相转换的产业.最后,文章对实证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东盟经济共同体": 必然性、可行性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东盟经济共同体"构想进行分析,认为首先应了解"东盟经济共同体"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必须的选择;而东盟合作机制的完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则为"东盟经济共同体"提供了可行基础.但同时,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及贸易开放程度的差异、经济上较高的竞争性以及"东盟方式"也对其形成了一些挑战.因此,东盟最终会建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只是过程比较曲折.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四小龙”、中国大陆、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其近年来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宣告了“亚洲纪元”的到来。中国同东南亚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与东盟国家经济结构互补性不强的特点将会更加突出,与印支市场及缅甸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的优势将有所减弱;合作的趋势将会增强,但更多的将是激烈的竞争。一、战后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战后以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外贸能力有  相似文献   

16.
在运用相关贸易指标计算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相似度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和分类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是否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具有挤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商品出口不会挤出日本的商品出口,而会促进日本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中的合作潜能。反驳了"一带一路"发展挤占非"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观点,更为科学地对"挤占论"、"中国威胁论"等认知予以全方位回应,更好地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各国带来的互利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7.
加入欧盟十年来,维谢格拉德四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对欧盟的出口比例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有80%左右依赖于欧盟市场,且四国出口产品在欧盟的份额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斯洛伐克表现最佳,而匈牙利则提升缓慢。论文通过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A)模型阐释了四国出口欧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入盟十年来,维谢格拉德四国在欧盟市场份额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各国出口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优势,而不是出口结构的优势。波、捷、匈三国出口结构对各自出口绩效的贡献基本呈现中性,较差的产品结构带来的负效应基本上抵消了较优的市场结构带来的正效应;而斯洛伐克的出口结构对其出口绩效贡献了明显的正效应,这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市场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发展虽然长时间处于低迷徘徊中,但仍拥有多方面竞争优势.本文认为,日本经济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劲的企业竞争力、优越的产业格局、雄厚的科技基础等.这一优势的形成因素包括: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重视把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转化为竞争优势升级的动力、重视信息的沟通与传播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产业格局新一轮变革中,中欧产业发展战略均寻求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获得突破,力争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在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下,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载体在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提升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水平至关重要。结合欧盟对于高端制造业的行业及产品定义,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与欧洲主要制造业强国近年来在高端制造业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现状;其次,从管理能力、财务水平、投资绩效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建立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100家中欧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比较中欧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研究表明,中国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整体上与欧洲存在一定的差距。相较欧洲上市公司,中国上市公司规模较小,缺少行之有效的内部激励,其管理能力落后于欧洲公司;中国公司在财务能力方面表现较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但资本运营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待加强;相比于欧洲资本市场对相关产业的理性投资,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已出现投资过热迹象,具体表现在较高的资产估值及较低的市场回报上;中国公司已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研发投入、无形资产增长,其拥有专利数已接近英法水平,但国际化程度明显落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海外业务的拓展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印太地区权力转移进程的加速,地区安全秩序开始变革,主要国家间的关系也处于重构中.作为印太地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国家,日本与印尼以海洋安全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密切两国关系.日本—印尼合作既受到亚太乃至印太地区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等外部环境的较大影响,也是两国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战略取向的主动作为.然而,其合作受到若干负面因素的掣肘.双方不仅对未来海洋安全合作具体设想有所差异,在印太安全秩序构建主导权上也存在"美日印澳"或"东盟中心"的认知分歧,而且印尼等距离外交传统与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也会抑制两国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日本与印尼的海洋安全合作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