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当前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复杂、多元特点,造成的社会影响屡屡令当事者和大众关注者措手不及,一旦处理不当将演化成深层次社会危机,给政府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带来新挑战。政府治理次生舆情要从根源出发,加强网络监管、及时辟谣、掌控政府话语权,以降低次生舆情带给社会的影响和压力。  相似文献   

2.
负面次生舆情容易削弱公众对主流媒体的认同,造成偏激的网络心态,导致负能量宣泄,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我们不仅应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还要逐步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引导其树立理性、健康、积极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通常遵循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消散期的阶段理论,笔者通过对四川某中学安全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析校园安全类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完善舆情风险管理方法,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4.
次生舆情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我们应本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科学态度,保证自媒体次生舆情的健康发展:既要尊重宪法赋予的个人言论自由,又要引导民众注重社会责任;既要追求原生舆情的准确如实报道,又要注重维护网络次生舆情的良性发展;既要进一步通过他治完善专门法律,又要通过自治净化媒体平台的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次生舆情具有后发性、关联性、内在性、情绪化等特征,并且深刻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价值倾向等,可能会弱化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形成偏激的社会心态、导致社会情绪过度宣泄等,这些会给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应当引导公众正确进行网络表达,健全网络次生舆情监管机制,建构健康的网络舆论场,推动网络次生舆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次生政治舆情深刻影响社会舆情的性质和方向、公民道德教育环境和公众道德共识的生成,如果处置不当,会带来不可预料的"二次危机"。应当辩证分析次生政治舆情的发展演变和内在规律,以制度建设、舆论引导等方式加强次生政治舆情建设,促进次生政治舆情与原生政治舆情良性互动,并使其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8.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坚持“两条战线”并肩作战,一手,抓事件处置,一手抓舆情引导。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情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规律,使其成为舆情的“导航员”,谣言的“粉碎机”。  相似文献   

9.
涉警舆情危机的生成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和信息技术直接导致社会力量结构和对社会公权力支配诉求的变迁,网络和信息技术削弱了警民在信息地位或权力上的不对等性,网络以其技术力量消解着警察或公安机关的隐蔽性特性,使民众面对以公权力身份出现的警察和公安机构不再分散和软弱。主要矛盾有:民众对警察或公安机关的支配诉求与警察和公安机关组织性能的矛盾,民众对警察或公安机关的服务诉求与警察和公安机关核心任务的矛盾,民众对警务工作的知情诉求与警务工作特性的矛盾,民众对警察和公安机关的能质诉求与公安机关现实警力、能为的矛盾。目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危机的局限:以防御性地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基点,以提高公关能力、危机管理能力、舆论或媒体掌控能力为行为定位,在应对态度上重视和积极程度不够,联动应对机制不健全,应对效果不理想。应当针对局限,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出现了"全民发声"、"围观结构"的新变化。司法机关作为公共服务部门,与公众的日常接触机会较多。裁判结果及司法过程都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甚至可能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据统计,在重大舆情事件中,将近80%是涉法事件,而主角以公安(刑事侦查阶段)和法院等司法机关为主。如许霆案、梁丽案、邓玉娇案、彭宇案、邱兴华案、药家鑫案、夏俊峰案,等等。这些案件都极具戏剧  相似文献   

11.
在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依然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狠抓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教育、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防监控和应急处置机制,才能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面一步到位,促进校园网络环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博客日志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风向标.本文围绕网络舆情的特点来揭示其生成机制与演化规律,进而提出高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层干部身处舆情汹涌的网络时代,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驾驭能力,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对此,基层干部应学网懂网用网,秉持疏胜于堵的基本原则,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舆情;学会科学研判,主动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走向;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控制、治理。当前相关网络法律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控评估,导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难以根治和管控。为破解困境,政府需尽快推动网络专项立法进程,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彻底整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社会上的突发事件等,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就会引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面对突发事件,各级公权力机关如何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规律?如何迅速了解和把握网络这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如何依法依规向民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真实信息,引导舆论,掌握主动,消除谣言和误解,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理解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快速进行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构建良好的舆论传播环境,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建构论视角,行政学理论是在社会过程中被建构而成的。行政学理论是回应特定情势下的行政问题的知识生产;多元行政文化间的行政学理论具有差异性甚至不可通约性;行政学理论反映行政场域中的特定利益诉求和力量对比关系;行政学理论生产会受到时代文化精神的影响;人文主义行政学相对科学主义行政学的颓势,原因在于行政科学易于以主客二分的方式予以实证,而行政伦理需要人们基于亲身实践予以亲证,由此实际表明行政世界中的人们道德实践勇气的匮乏。  相似文献   

18.
罗佳妮 《传承》2011,(6):84-84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基础广泛,人数众多,信息量大,意见纷繁,具有内容公众化、传播开放化、  相似文献   

19.
罗佳妮 《传承》2011,(16):84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基础广泛,人数众多,信息量大,意见纷繁,具有内容公众化、传播开放化、  相似文献   

20.
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提升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网络以无可比拟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广泛性,成为新的社会监督形式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由于网络传播的无限性和网络舆情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往往容易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引导,是新形势下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