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将有助于形成一条多元文化深入对接的文明大通道,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文明动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10)
<正>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1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开幕式。上午9时,习近平在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3.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文明互鉴"消除各国之间的隔膜,维护世界文明多样化,使文明成为各国交流互动的纽带,这将带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和"文化是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让世界消除犹疑接纳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周边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开放,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世界跨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使中国文艺发展面临一个更高层次、更加开放的新格局。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精神风貌是文艺最大的表现空间。提升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需要我们从文艺的社会存在、中国的发展新变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6.
经济繁荣与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超越经济繁荣与发展,最终指向文明的存续与勃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凸显出"一带一路"这份发展蓝图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构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一带一路"借助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遗留下的丰富资源,建设性地回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是面对世界发展困境、世界历史力量转移和世界秩序重构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等联通起来,是连接世界多元多样文明的纽带。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也是负责任的参与者和有担当的行动者。追溯"一带一路"产生的历史渊源,阐明互联互通的精神实质,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对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是了解一个人、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好的心灵钥匙。"一带一路",需要语言先铺路,唯有语言互通,政策才能沟通,贸易才能畅通,民心才能相通。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的先导工程、民心工程、智慧工程,以语言互通为媒介,不仅可以让语言无国界,更可以让世人心相通,让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9.
《群众》2020,(10)
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化冲突是一个重要变量,因而文化交流互鉴显得更为迫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一带一路"蓝图得以展开。南京是"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为"一带一路"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5月14日至15日,世界聚焦中国北京,聚焦正在这里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中国首倡举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此次高峰论坛共有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1500多名嘉宾出席,"一带一路"建设从中国首倡走向全球共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高峰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正汉代"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亚欧贸易的经济通道,承载着东西方各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人文、习俗、民族、宗教等全方位的交流,为东西方文化互通、民族迁徙和人心融合搭建了一条文明友善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演讲中的精辟总结",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才是"人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而且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推动"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要充分挖掘现有文化产业优势,精准定位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加深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大决策,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举措。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进程中凸显丝绸之路和平、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肩负起古代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对于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构建和谐共赢的区域文化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超越了"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文明交往观。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世界经济合作的共赢之路,更是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理解交流的和平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从全球视角认识和应对不同文明的差异,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借助"一带一路"的实践平台,中国提出的新文明观以其极大活力有力地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从而提出了全球治理思想要更好为全球化服务的课题。冷战后至今,全球治理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看是新自由主义范式的,缺乏正确的价值核心,死守西方利益本位;缺乏正确义利标准,深陷"零和博弈"的低效模式;缺乏正确的国际主体身份观,加剧了全球治理脱序。全球治理亟待新思想方案指引,而"一带一路"可以实现全球治理思想转轨。价值核心上,从西方中心主义向"共商、共享、共建"转轨;义利标准上,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共赢"转轨;身份定位上,从"文明冲突"向"开放包容"转轨。对于"一带一路"实现全球治理思想更新的路径,首先要立足"世界岛",推动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为"共商、共享、共建"价值原则夯实基础;其次要打造全球治理新框架,树立"互利共赢"的利益思维;最后要重视文明交流,实现文明互鉴,走向"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球角度来审视"一带一路"战略,更具有文明对话融合的意义。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当使中文成为沿线国家重要的中介语言,以之促进文明间的对话沟通,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9.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10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势如潮涌,有关“一带一路”的理论研讨、政策评估、具体实践以及未来规划,发展中国家踊跃参与,国际社会热议不绝,中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日俱增。“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供给当代世界的一大公共产品,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成为引导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良性发展、推动世界各国加速互联互通、促进人类文明互学互鉴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动力泉源。在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转换与分化动荡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成就有目共睹,经验举世公认。“一带一路”既是联动发展的中国策,也是时代进步的新潮流;既是国际合作的新范式,也是文明互鉴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的一项重大倡议。这一倡议的谋划和落实,既需要夯实经济合作的基础,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经济合作涉及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从而为其参与丝绸之路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文化交流为经济合作提供民心相通的精神基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增进人们互相沟通的有效润滑剂,它的包容与创新具有独特的魅力。不同文明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繁荣了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沿着丝绸之路的古迹,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古为今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使"一带一路"真正成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