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垂加神道作为近世神道之集大成,推崇神儒妙契。但在近世神佛权威的演变中,如何解读垂加神道的神佛关系,对于理解近世初期神佛关系史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山崎闇斋的《辟异》、闇斋孙弟子跡部良显的《神道生死之说》《神道排佛说》、伴部安崇的《神道野中之清水》、若林强斋的《神道大意》,则是从生死观的角度来分析垂加神道者对佛教生死轮回观的批判以及如何构建出日之少宫生死观的最佳文本。  相似文献   

2.
<正>神道与佛教关系是日本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题。中国的日本研究者,从黄遵宪到朱谦之,都重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日本国志》(1887年)中将神道、佛教、氏族、社会合在一起论述(礼俗志四),可见对神佛关系的重视。并且注意到宗教方面日本虽最重神道,但是最澄、空海时代,即"推佛于神,复援神于佛,于是日本之神无不佛矣。"到朱谦之的《日本哲学史》(1964年)更指出二者在日本"互争宗教的支配权"。后来王守华、王金林等神道研究者对神佛习合问题从"本地垂迹"说到"反本地垂迹"说,展开了论述。继承朱谦之及王守华的学统、当今日本宗教  相似文献   

3.
日本神道一直以不同方式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道、儒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神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在近世神道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贺茂真渊和本居宣长的思想中有明显体现.他们批评儒佛,以标榜其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原发性和纯粹性,但对道家却有不同程度的肯定,如接受道家“自然”、“无为”观念和“贵真”思想,继承道家“贵柔”思想等.复古神道在激烈地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却对作为外来文化之一的道家思想有所肯定和吸收,主要原因在于道家哲学的性质与复古神道的异质性和批判性合拍.  相似文献   

4.
有关空间神圣性的话语是日本中世神道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前期两部神道中对于伊势神宫的神圣来源存在两种诠释模式,一是认为等同于"日小宫(日宫殿)",二是认为等同于大梵王宫。"日宫殿"模式背后反映了佛教中日月宫殿并立的世界模式,由此引申出内外两宫并立对等的观点。在"大梵王宫"模式中,两部神道创造出天御中主神与天照大神居住在大梵王宫、倭姬移大梵王宫而建造伊势神宫、丰受大神从初禅天飞下一处双坐等新的神话叙事。前期伊势神道接纳、延续了这些新叙事,保留了基本的情节结构,但没有采用"日宫殿-月宫殿"和"大梵王宫"的表述方法,而是把佛教的空间概念全部置换为本土色彩较多的"日小宫"。伊势神道对记纪神话和佛经等多种文化资源,进行拼接和改编,据此阐释了伊势神宫这一神圣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行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生活中求诸神意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规范的虔敬态度,即日本人所谓的"真心",是神道具有了伦理特性;神道伦理反映了日本民族意识的重要侧面,是日本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代表了日本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神道伦理的基本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合儒佛等外来思想文化形成的神道伦理规范,成为日本传统的伦理规范,构成日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中核,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追溯武士发展的历史,着重就山鹿素行士道论与《叶隐》武士道论的不同点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剖析,从武士道思想的精神本质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明确了山鹿素行士道论对儒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江户时期武士道发展的脉络及其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7.
田中智学的日莲主义国体论是在大正初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以日莲的佛教思想为纽带,将日本建国神话与《法华经》相结合,鼓吹尊皇主义与日本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日莲主义国体论围绕天皇、日本两个主题,形成了扶持天皇绝对权威、美化对外侵略战争的思想逻辑。这一体系在满足了近代日本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同时,又在昭和时期被超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利用,成为了对外侵略思想的罪恶基石。  相似文献   

8.
婆罗多的《舞论》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梵语文艺理论名著,它的三种手势论内容丰富,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外部辐射力.婆罗多的手势论不仅影响了后人的舞蹈艺术理论,还对印度传统的各派古典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古典舞包括印度当代舞蹈艺术家仍在不断表演的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卡塔克舞、奥迪西舞、曼尼普利舞和库契普迪舞等.手势不仅存在于舞蹈表演中,也存在于宗教仪式中;它不仅存在于印度教仪式中,还存在于佛教仪式中,后者更为世人尤其是中国的佛教学者所知.文章介绍了《舞论》的手势论,以及手势论对印度古典梵语乐舞论著和各派古典舞蹈的深远影响,最后对《舞论》手势论与各种宗教手印论进行简略比较.总之,《舞论》的手势表演论是印度古典艺术理论宝库的一笔财富,也为拓展新时期中印人文交流的艺术渠道或文化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婆罗多对于各种舞蹈手势的思考,对构建中国特色的舞蹈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志怪小说《青头巾》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其"青巾"、"证道得脱"的主题有明晰的佛教文化传承谱系,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日两国民间传说、市井文化和佛教思想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佛法与情欲的冲突"、"禅密冲突"等既有观点的进一步反思,在回答大谷雅夫教授三个诘问的基础上,认为该小说是以"佛魔一如"思想为核心,以教人不断破除欲执、语执、法执为根本旨归的"佛教叙事"。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神道与中日文化交流》(王守华、王蓉,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主要作者王守华教授由学习研究日本哲学而涉及日本神道,从学习神道到研究神道凡40余年。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及世纪之交时,曾两次赴日本专门研究神道,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固有宗教是神道教,这是一种体现农耕社会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多神教。神道教号称“八百万神”,举凡山川草木、车船家什,乃至自家的厨房厕所,无物而不有其神。在佛教传入以前,神道教也不曾有过明确的教义。 佛教的传入,使日本人的宗教生活别开生面。 早期佛教中的华人业绩 在中国和日本的史书上,都有关于中国南北朝时梁人司马达等到日本岛的坂田地方营结草堂宣讲佛法的记载。这大概是我们可以找到的佛教传入日本的最初事迹。公元522年,梁武帝普通3年,即佛教传入我国400多年之后,司马达等人虽然没有赢得很多的信众,却不失为日本佛教传播的先驱。后来日本有名的止利佛师,便是司马达的孙子。 佛教以一定规模传入日本,大约是6世纪中叶,即比儒家经典和汉字的传入大约晚100年。  相似文献   

13.
武士家训是了解武士道的内含、武士生活及其思想的重要史料。一般认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武士家训是北条重时所作的《六波罗殿御家训》与《极乐寺殿御消息》,即《北条重时家训》。但是从内容来看,《六波罗殿御家训》的作者很可能并非北条重时,而是北条泰时为长子北条时氏所作。此家训的内容受到佛教三世思想的影响,还体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极乐寺殿御消息》的内容可以看作神、佛、儒、道思想的综合体,包含了武士道最初的意义内涵及精神实质,为后世的各种武士道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治初年,为了从精神上统一国民,明治政府开展了由神、佛共同承担的国民教化运动。在此过程中,神佛双方围绕作为"宣教教材"的"三条教则"产生了种种纷争。这些纷争不仅导致国民教化运动失败,还使神道的宗教特质被抽离,成为一种"非宗教"的存在,即产生了所谓的"神道非宗教"理论。而这一理论又预示了神道之后的走向,为"非宗教"性质的国家神道之成立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元晓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著名学僧,其佛学思想不仅对韩国佛教,乃至对整个韩国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和日本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元晓的代表作《金刚三味经论》和《大乘起信论疏》至今仍享誉东亚和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域。然而对于元晓这样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2002年5月由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元晓佛教思想研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的首次尝试。该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金勋副教授。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安藤昌益的社会思想入手,首先介绍了安藤昌益所独创的几个概念"自然世"、"活真""直耕",并论述这些词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介绍安藤昌益构想的理想社会"自然世"。昌益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几种代表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而构建了自己理想的社会伦理模式:批判了日本儒学的五伦、五常压抑人性和违反自然规律;指出佛教教义乃虚妄之说,佛僧皆为武威社会之帮凶和吸食民脂民膏的"国之虱";指出真正的宗教应该是人民庆祝农耕丰收的仪式,不会故作神秘欺骗民众。他以"真道"代言"神道",强调两者都应该是自然的"直耕之道"。其思想对于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都很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来说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亲鸾语录《叹异抄》凭借其亲于民众的思想内容,成为日本史上备受青睐的百姓读物。其强调的“善恶平等”恶人往生”“同朋”等观念,体现了较强的民众色彩,在展示思想家亲鸾的民众立场及庶民情怀的同时,也映射出镰仓新佛教的时代前瞻性=和历史觉悟。而《叹异抄》给予民众的思想解放,更凸显了亲鸾在日本思想史、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来分析近代以来其侵略思想如何生成并演变为一种民族特性。日本岛国上产生的神话传说被统治者利用并被改造为日本的神国史,强化了神道信仰和皇道思想,再加上后来幕府时代政治理念,即武士道精神,造成了大和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特性。明治维新后,这一政治文化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主义相结合,进而演变为国家神道信仰与资本主义天皇制政体,最后变种为天皇统治下的靖国神社思想和军国法西斯专政体制。总之,日本岛国地理环境、神道信仰、神国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一体,演变成了近代日本大和民族侵略扩张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9.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理性主义到多元宗教观的变迁,实践了与佛教地位转型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转型。而多元信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无暇顾及自我磨砺,急功近利的宗教心理使得"他力思想"和"恶人正机"等方便法门取代了注重修行的正统佛教思想。新生代僧侣作家的登场则将传统僧侣文学和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既让人们了解到神秘的僧界,亦使佛教更多地介入了现代世俗生活,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宗教观亦符合当下日本民众的多元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20.
和辻哲郎(1889年-1960年)是日本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有两个重要分支:风土论和伦理学。《作为人间学的伦理学》(1934年)与《风土——人间学的考察》(1935年)的最终出版,标志着和辻哲郎思想的初步形成。风土论与伦理学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早期风土论的相关论述中,和辻哲郎的核心哲学结构仍停留在"意向性结构",直到在伦理学领域逐步确立自己独特的"间柄"结构,完成了从意向性结构到间柄结构的转向,他才完成了自己对风土论的修改。但是风土论与伦理学面临着许多质疑,笔者认为,如果说风土论是以伦理学为方法论来对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进行理解的产物,那么风土论的问题就反映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