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基层干部对法治环境的评价相对较高,但有过法律运用经历的比例较少,依法办事能力有待加强,法治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和职务对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和能力有影响,其他背景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应通过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法律素养,完善基层干部工作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监督环境等措施,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法治中国时代,法治已然跃升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治思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治思维是以法律规范为基本依归的规范性思维,是以法律价值为基本导向的整全性思维,也是以法律方法为基本手段的程序性思维.法治思维不仅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提升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法治思维内涵而言,其指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自觉运用法律规则和原则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得出合乎法治逻辑结论的过程。具有从形式合法到实质合理、从理念要求到行动规范、从规则运用到实践理性、从法治精神到习惯思维等特征。就领导干部来讲,具备法治思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获得最大凝聚共识和认同并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法治思维体现在底线思维、规则思维、权利本位思维、权力控制思维、程序优先思维五个维度上。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概念,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规则思维、权利思维、契约思维,具有合法性、民主性、程序性、限权性、透明性的特征。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是法治社会最基本思维模式的必然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社会治理视角中坚持法治思维需要对领导意志扭曲法律执行、法外利益与纠纷解决、公权力过于强势、重结果轻程序思维传统进行反思。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运用能力,可采取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构建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需要的外部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市域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蕴含着法治化元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理基础是依法治国、有限政府和公民社会理论,需要完成制度建设、确保治理过程的规范性和治理结果的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通过实证化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其原因在于立法不完善、缺乏法治思维、执法缺少监督。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路是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和法治文化体系,确保市域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为新时期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法治思维突出法治的理念、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对公安执法主体自身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法治方式则是在执行操作层面强调各种措施、方法以及手段,严格规范公安执法者的行为模式的准则。公安机关执法人员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化解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和谐氛围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治理的理性选择和时代要求;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在追求;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高校依法治校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法律体系尚不完备,法治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高等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尚不完善。要做到依法治校,必须贯彻法治的要求,以法治理念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前提,以组织建设为依托,以有效监督为保证,以司法救济为补充,实现高校科学管理、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为新时期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 法治思维突出法治的理念、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对公安执法主体自身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法治方式则是在执行操作层面强调各种措施、方法以及手段,严格规范公安执法者的行为模式的准则公安机关执法人员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化解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和谐氛围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法治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社会治理规则不统一,二是缺乏规则意识,三是崇尚行政思维、权力思维,缺乏法治思维,四是缺乏契约精神。在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基础上提升法治社会的建设空间:一是培养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摒弃"官本位"思想和人治思想,二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三是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管理创新到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变迁,即社会治理创新由"管"的行为模式到"治"的行为模式。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应对社会风险。坚持依法治理促使警察机关创新执法理念、体制机制和执法方式、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健全和完善规范警察执法行为的机制与途径,实现"法治公安"的任务目标,使之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变化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公安机关肩负着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双重职能,法治公安是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严格、公正、文明是我国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是我国公安机关的执法要求。只有坚持规范执法,才能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执法规范化是一项包括统一执法思想、规范执法主体、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公安民警应当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理、打造法治公安,坚定不移地做依法治国的践行者、推动者和保障者;在执法过程中提高规范执法的行为能力,准确适用法律定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依法使用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12.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是法治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是大学校园和谐稳定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缺陷,依法治校水平不高;二是社会法治文化不彰,网络空间负面信息过度传播.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实践对策,首先是尽快提升高校法治教育质量,其次是切实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再次是着力构建清朗的网络法治环境,最后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统一体,它对推进戍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雅进戍都现代化和国际化,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增强依法执政理念;需要政府公务员增强依法行政意识;需要加快法治成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浙江省依法推进社会治理取得明显的成效,社会治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本适应。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建设,依法推进社会治理面临许多问题和不足,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推进浙江省社会治理法治化,要培育公民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规范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实践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着眼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以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和监管机制,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机制,构建城乡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当前我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努力方向。法治中国不仅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同时,也要求社会依法自治。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是核心,法治国家是关键,法治社会是归宿。当前法治建设必须致力于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6.
警察执法的法治方式是以法治思维为先导,以法律规定为依据,遵循和运用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近年来,警察机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执法模式,从而也就决定了警察执法行为的法治性必须具备宪法法律规则至上、程序公正优先、制约权力与保障权利等基本特质。基于此,警察执法应该以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架构,构建相对完备的法治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7.
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提出,是基于以往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依靠权力和关系在体制内封闭进行,缺少法制的刚性约束,导致不断反复。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使破解这一难题有了突破口,即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纳入国家治理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合理规范权力运行,建设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服务型法治政府,以更好地体现现代国家治理所内蕴的现代法治精神,加速向现代国家转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依法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体现制度的正义和自信。  相似文献   

18.
基层依法协商民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程序法治建设作为基层依法协商民主法治建设重要基础,还存在程序法治意识薄弱、程序法治内容模糊、对当事人程序权利保障不足、协商主体参与度不高、监督及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等问题。培育程序法治思维、健全和完善程序法治建设的规则体系、加强对当事人程序权利的保障、增强协商主体参与性、强化程序性违法监督和法律责任追究是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程序法治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接触网络最为频繁的群体。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不仅是大学生应对网络社会风险、维护其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要求,更是国家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课题。网络法治意识涵盖网络社会中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现状堪忧:网络法律知识储备有限,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判断各种网络现象能力欠缺;网络法治思维水平不高,无视规则,突破底线,误解权利,忽视义务;依法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能力不容乐观,依法维权能力有待加强。对此,高校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大力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一是重视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常态化:创新教育手段,夯实学生网络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网络法治实践能力;营造校园网络法治文化氛围,有效培育高校学生网络法治思维。二是创新网络普法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精准普法";相时而动,搭建平台"网络普法";多措并举,提升"有效普法"效能。  相似文献   

20.
改革、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国家治理相对于传统国家治理具有主体多元化、客体立体化、目标人本化、方式规范化、手段文明化的特征。改革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运行体制改革。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法治既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手段,更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为了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指引改革、以法治原则和法律程序规范改革、以法律制度和法律机制制约和保障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