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书证是民事司法审判中最常见的证据种类。书证出现瑕疵的情况琐细复杂,多数外国民事立法未对瑕疵书证的审查规则予以规定。国内民事立法也缺乏相关准则,司法实践中认定书证的标准也不一致,理论界探讨瑕疵书证真实性的审查规则可谓各有偏重。瑕疵书证真实性的审查规则应当以形式审查为主,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对其实质证明力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理论上亦或司法实践中,公文书证都因区分为报道性公文书证和处分性公文书证而具有不同的证明力体系。我国目前的立法并未对公文书证进行分类,所有公文书证均适用统一的证明力规范,这既不符合公文书证的内在理论要求,也不满足司法实践的外部需求。为此,应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将公文书证以立法形式科学分类为报道性公文书证和处分性公文书证。前者具备形式证明力但不当然具备实质证明力,其真实推定可以被相反证据推翻;后者同时具备形式证明力和实质证明力,其真实推定不能被相反证据推翻,当事人只有在特定前提下通过提起诉讼中止或再审申请来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3.
证据效力是公证的基本效力之一,也被视为公证与私证的主要区别。公证的证据效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公证证明的内容属于司法认知的范畴;二是从证据材料的优先性来看,经过公证的书证证明力大于一般的书证。公证的公信力是公证证据效力的渊源,而相关法律规定也为这种公信力提供了保障。公证证据在诉讼证明中可以成为书证,经过公证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属于可予认知的内容,只是在形式上具有初步可信的证明效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辩驳和推翻的。目前,公证证据在我国仅适用于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应受到限制,一般不宜成为司法认知的对象、不能直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破损书证在司法实践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证据形态,而且书证的破损原因和具体样式也纷繁复杂,我国对这种常见的证据形态的证明力没有具体的条文规定。这也导致了我国在诉讼审判实践中对这类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法官在判断时显得比较混乱,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当事人权利维护的不稳定性和实质司法公正性的下降。因此对破损书证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破损证据认证和采信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推动着司法公正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为防范求职者的诚信风险而要求其签定劳动合同保证的现象已大量存在,而劳动合同保证制度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务中,法官之间对劳动合同保证的性质及效力的认识存在巨大分歧,形成了不同的司法裁判意见,导致劳动合同保证纠纷裁判思路与适用法律混乱,已危及司法裁判权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劳动合同保证其实就是一种特殊保证担保,我国的立法应当承认该类合同的效力,但应同时对其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6.
关于书证定义及最佳证据规则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书证,建立完善、健全的书证制度对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完成刑事诉讼任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各种书证定义的理解及对书证特点的分析,本文对书证作了严格的定义,并就如何理解该定义,它与视听资料的关系作了阐述.参照国外立法,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在我国建立最佳证据规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案发经过"材料为提高诉讼效率、正确量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的证据地位和作用颇受质疑。应当根据"案发经过"的内容考察它的法律属性,根据"部分肯定说",将"量刑情节"部分认定为书证,以此为基础,进行去异质化的改革。在理念上,应重视罪轻情节证据的收集;在内容上,仅保留量刑情节部分;在称谓上,统一改称为"到案经过";并建立完整的证据链条体系。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信息证据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并运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日益显示出强大的证据作用 ,由于它自身的独特之处 ,给目前尚无法可依的诉讼实践带了诸多疑问。在这个法律调整的“盲区”不规范的操作必定会带来负面影响。故目前应统一其表述 ,在民事诉讼领域中将其划归书证 ,在刑事诉讼 ,行政诉讼中划归视听资料。进而依照民事诉讼有关书证 ,行政、刑事诉讼有关视听资料的法律规定进行收集、提取以及审查判断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在立法层面上首次对行政执法证据司法化予以肯定,但是行政执法证据如何向刑事司法证据合理转化,转化后司法机关如何使用,以及证明效力的延续性等我国法律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章分析了行政执法证据向刑事司法证据转化的必要性和证据转化的种类、方法、规则等,并提出对司法实践具有积极意义的证据转化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是结果责任,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关于缺席判决案件的审理和证据采信上存在立法漏洞和矛盾.立法应当规定当事人举证的时间效力和地域效力,并处理好缺席判决与举证行为效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