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模式"也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焦点。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有"赞成论"、"不用论"和"慎用论"。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本质上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用中国道路来概括"中国模式"背后的辉煌成就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讨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式"这个概念不是在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层面谈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上谈的。"中国模式"无非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类型。因此,我们不妨暂时抛开好坏之争,把"中国模式"当做一个解释性的中性概念来使用。"中国模式"无疑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分量,它意味着"中国特色"从消极表述转变为积极表述。"中国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类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价值,所以"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对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择优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尝试多种道路模式,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协调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方面、跨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鸿沟方面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而且彰显了世界历史意义:超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分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超越了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和落后提供了范例,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4.
匈牙利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国家。它率先改革,走上市场社会主义之路。它的市场社会主义有过辉煌的时代,但最终还是衰落并消亡了。匈牙利市场社会主义不仅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范本,也为研究20世纪世界政治历史提供了范本,更为研究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提供了范本。我国东欧问题专家纪军抓住这一典型来研究,撰写了一部新著《匈牙利市场社会主义之路》,探讨了匈牙利和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兴衰及其特点。 本书是苏东问题研究的一部力作。其最鲜明的特色是将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与50年代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阐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提供的历史经验有: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梦"的最高层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革命、建设、改革都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的借鉴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最关键手段,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改进党的作风,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相似文献   

6.
李岩磊 《学理论》2013,(24):17-18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苏联模式曾被当作唯一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引进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随着苏联的衰退直至最终解体,其多方面弊端也慢慢展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用实践证明了照搬硬套不能实现发展,只有结合本国实际,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实质,走上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模式,其能否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由于资本主义无法克服其固有的基本矛盾,“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已经走到历史尽头的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只有社会主义全球化代替资本主义全球化,才能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导致的人类危机。  相似文献   

8.
"一大二公"的苏联模式曾被当作唯一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移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的显现已被历史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表明:判定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而不是公有制所占国民经济比例的多少。只有回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李青 《理论探索》2008,(3):40-42
前苏联东欧与西方国家推行的文化输出战略进行的较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通过分析前苏联东欧这三个时期应对西方文化输出的战略,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 经验教训.即:坚持不懈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增强社会成员分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免疫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创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与信仰,及时发现并清除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特别是执政党内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主张.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世界意义。中国道路开拓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新发展模式。和平发展是中国道路的核心特征,发展是目的和追求,和平是实现路径和有效保证,其对内表现为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对外表现为既为本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外部保障,又以自身的发展成果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道路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力量,提升了社会主义形象,展现出社会主义道路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中国道路跨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传统分野,创造了全新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处理模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性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1955年,匈牙利的"新方针"改革尝试被迫中断后,纳吉开始对"新方针"进行反思,他不仅总结了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对改革社会主义国家间和政党间关系的看法,还进一步从经济、政治、外交、伦理道德等方面提出了对匈牙利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人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提供的一条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人们,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2)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创造了毁灭自身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为基础,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随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两个必然"的实现在现实的实践中,是长期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共产主义,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不同的方式和道路,具有多样性;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尺度和无产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主观力量为条件。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两个必然"必将成为现实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得社会建设领域具有了多方面的全球化性质。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中国问题"不再是孤立的"中国的问题",在社会建设中要以全球化视野作为我们考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中国经验",它们既是对中国现代社会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记者: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中,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辉煌和曲折。进入21世纪后,社会主义运动无不处在深刻的变革当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数最多的社会主义践行者,我们有责任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对变革中的社会主义有更多的理论思考。那么,您是如何认识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现象的?王:20世纪,一些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相当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东欧诸国甚至发生了蜕变,社会主义的发展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和失败,这是事实,不容回避…  相似文献   

16.
"非洲科学社会主义"是非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先后有6个非洲国家宣称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非洲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宣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非洲6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措施,使本国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非洲科学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7.
但是社会上出现一股思潮,就是否定公有制,主张全面私有化。主张者认为,以前搞公有制,带来的是生产效率普遍低下,人们生活普遍贫穷。那么公有制的优越性到底何在?况且随着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更加剧了人们这种怀疑情绪的滋长。其次从现实看,出现“国退民进”现象,据《民营经济蓝皮书》报告,2006中国民营经济在GDP的比重为65%。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体现人的求真发展、向善发展、尚美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本色。"道路自信"提升人的科学发展意识,释放人的自由发展能量,彰显人的全面发展方位。"道路自信"涵盖实践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对人们推进感性实践、完善价值选择、健全交往方式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渐进式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宋留清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这是与东欧和前苏联的激进式改革截然不同的道路。对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0)
发现、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并积极应对,采取解决措施是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提升党和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心面临一些挑战:中国道路的形象模糊,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道路评价的标准不够明晰,其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凸显;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可以极大提升道路自信。应对的对策有:推进道路理论的大众化;明确评价道路的基本理论工具——唯物史观;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