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09,(4):23-23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把生活作风的分量看得轻了,把它的作用看小了。他们认为,生活作风是小节,领导干部只要做好工作、把握好方向、有本事有政绩,生活作风上“随便”一点无所谓。于是,党的生活作风的要求在一些干部心目中淡化,吃喝玩乐被视为不是什么问题,贪点拿点被视作区区小事。甚至有的领导和党组织,明知道某人屡犯“色戒”、包养情妇,就是因为其工作好、贡献大,  相似文献   

2.
乌鸦的委屈     
快乐大叔 《党课》2006,(6):38-39
不用说,乌鸦的名声不好,人们都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对乌鸦的反感具体来自什么时代.已无法考证,不过,这反感显然是错的。因为动物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乌鸦是鸟类中习性最接近我们人类的。  相似文献   

3.
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闻:它们报道的都是有意义的新闻事实,内容是真实的,报道也是及时的,但有的写得活泼多姿,生动有趣,能够吸引、打动读者;有的则恰恰相反,写得死气沉沉,令人生厌,读者弃置一旁。两者的宣传效果自然差别悬殊,高下立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办报“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消息写作要让读者喜闻乐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就不要写得死板、老套,而要写得生动,写得活泼。如何让消息“活”起来?方法多种多样,这里略举一二,谈一点粗浅心得。精彩的新闻镜头新闻镜头,亦称视觉新闻,即通过记者的眼睛或被报道者的眼睛去描写景象。这是西方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所谓新闻镜头,从根本上讲,就是写新闻事件现场中活动着的人,写人的动作、语言、行为、气  相似文献   

4.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干部将此规律运用到跑钱要钱上,也成了“爱哭的孩子”。他们无灾无难编词“哭”,遭灾遇难放声哭。领导繁忙不乱“哭”,领导高兴放胆“哭”。哭哭哭,直哭得“奶水”长流,受用不尽。有了困难问题,如实向上反映,正常。遭灾遇难领点补助救济,正当。但把跑钱要钱当成生财之道,当成政绩,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它助长了谎报军情之风。无病假“哭”小得利,小病大“哭”得厚利,实际上是对讲真话的人的否定。—————它鼓励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阿哥住在贫困区,…  相似文献   

5.
负面新闻要把握好“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报道,也就是批评性报道,是发挥舆论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在经济部的几年工作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运用报纸对一些百姓生活中应得权利的维护,对某些经济领域工作中的失误,社会上的不法经济现象进行批评,是经济新闻重要的一部分。新闻报道是党的宣传工具,是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这种批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要掌握好“度”。否则会与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6.
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指示灯。作为新闻宣传中的经济报道,理应引起关注。 什么是经济新闻,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内涵揭示,我个人认为经济新闻是对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把经济新闻与一般新闻区别开来。如果这一定义能为新闻界认同的话,那么思想道德建设完全应该为经济新闻所关注。 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各地新闻媒体提及频率较高的新闻术语,许多经过谋篇布局、精心策划出来的报道有深度、可读性强,有些还是受众茶余饭后议论的内容可见,很多精心策划之作掼得响,有冲击效应,对受众感染力大同时,新闻策划也是媒体竞争读者,观众、听众的新手段。顾名思义,新闻策划就是预先对一个报道题材或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计谋筹划、精心组织和安排采编的全过程,以期达到十分理想的报道效果,目的是要吸引广大受众关注那些新闻报道和媒体,增加它们在新闻市场中的“亮点”。新闻策划在新闻学中并不是新名词,只不过是过去不是经常性的被新闻从业人员广为采纳,而现在让编辑、记者们“叫卖”得比较时髦,把出彩的策划报道大量捧上报纸、电视。  相似文献   

8.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张咏华、陈怡、方圆在《新闻记者》2000年12期刊文,通过对美国传媒有关总统选举报道失误引发思考,他们提出“时效性并非新闻报道的唯一原则”。他们认为:“追求新闻报道迅捷,本是时效性的要求,为此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希望在报道时间上领先一步,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理解时效性以及如何把握好时效性同新闻工作的其他原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时效性的要求不应被理解为在报道时间上越抢先越好。凡事都有个适度的问题,正所谓‘过犹不及’。逾越了适当的度,事物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因为一味抢先而导致报道失误,则有损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真实性恰恰是新闻的生命所系。”  相似文献   

9.
孔利 《前线》1989,(10)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股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他们在主张“全盘西化”的同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贬得一钱不值,说得一无是处,狂妄地叫嚷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不能教给我们什么真正的科学和民主意识”,“是已死的东西,早该后继无人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再重申一下  相似文献   

10.
人,最爱什么,最恨什么,最怕什么,最想了解什么……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继而声张正义、陈述苦难、传播文明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好好研究其实,评判新闻的优劣应首先从与受众关系疏密的角度潜入,进行理性分析,哪些人们讨厌看,哪些是可看可不看,而哪些非看不可,并让人动了真情的。长期以来,我一直在自问,新闻的“制高点”在哪里。从浅显的实践渐渐感到,“制高点”多数情况下应该与动情划等号,即受众被生动的新闻情节感染。如果获悉新闻的人精神受到强烈震憾,并得到宣泄、满足,或一些思想、观点、语言、情节让人较长时间不能忘怀,甚至铭记一生,这些新闻可望排进“制高点”行列。另外一些表象的情形也可能会发生:因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受众  相似文献   

11.
报刊文摘     
1996年创办的“半岛”电视台自称带有“半官方性质”,它的运行资金来自于卡塔尔政府。“半岛"播出的节目在阿拉伯世界颇有影响。阿富汗战争报道前后,它曾多次独家采访被美国政府认定为“9·11”恐怖袭击首要嫌疑人的乌萨马·本·拉丹,因而被一些人称为“阿拉伯世界的 CNN(美国 有线新闻电视公司)”。然而,“半岛”的麻烦也不少,除了在政治层面上与其它国家出现的争端,还有在经营层面上与CNN产生的纠纷。在一些“半岛”电视台观众所处的国家内,约旦新闻和政治事务国务大臣阿德万发表的对“半岛”的看法代表了各国大部分政府官员的“心声”:“这家电视台在涉及其它许多国家问题时,违背了专业精  相似文献   

12.
预测性新闻属于新闻类型的范畴,是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态势进行预测的新闻。预测性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总是占有一定的位置。诸如,某季某年工业生产情况的预测报道、某季某年农业生产情况的预测报道、天气预报、日食或月食的预报等等。有人把预测性新闻看作“合理想象的新闻”,这是不正确的。预测,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测或测定;想象,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设想的过程,或对于不存在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二者完全是两码事。预测性新闻所(预先)报道的新闻事实,一般都是基本能够实现的事实,因而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有许多正确的决策、决定或实际行动得益于预测性新闻。而“合理想象的新闻”,尽管冠以“合理”二字,却终为“想象”,一般说来没有什么权威性,对人们的活动极易产生误导。当然,预测性新闻毕竟也为“预测”,由于某些方  相似文献   

13.
把报纸的标题制作好,最重要的是什么?先来分析一篇同题新闻,看看各报标题的得失。前不久,“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出,各自挂牌。这一消息在北京宣布,新华社及首都各报都做了报道。其实,早在一年前,省、市、县一级的“电信”、“移动”就已逐步分家,各地方新闻单位也都发了消息,并被炒得沸沸扬扬。这次,中央宣布“电信”、“移动”正式挂牌,它的新闻价值在于告诉读者:分家工作彻底完成了。仅此而已。《经济参考报》的标题是: 电信重组昨见分晓(主)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获准挂牌(副) 《工人日报》的标题是: 电信分家尘埃落定(主)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成立(副) 这两个标题中,“分晓”和“落定”言之过早。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变自己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鸽子问乌鸦:“你要飞到哪里去?为什么要离开这里?”乌鸦说:“其实我不想离开这里,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所以我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劝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  相似文献   

15.
无法追溯“土特产”之说源于何时,也无法考证它出自何处。不过“土特产”很快被人们接受、认同,并已成为当今经久不衰的“公共词汇”。“土特产”本意,依笔者之见,是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主要是体现在“特”字上,它给人的感觉是“小小意思”,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但我们这里要说的“土特产”早已是花非花,是雾非雾,找不到它原本的意义了。因为它被一些人利用了,成了行贿受贿的潜台词。我们可以不在纸上谈兵,把视角放到现实生活中去看看现在的“土特产”究竟是些什么?根据报刊等媒体披露和被查出来的一些案件看,大到电器,即电视机、影碟机、录像机、摄像机、照相机等高档家  相似文献   

16.
对“民生新闻”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肇始者大概当属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他们在2001年创刊不久就打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之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也靠打“民生”牌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2005年开始,《江阴日报》也开设了“民生新闻”版面,每周三版。半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的采写者,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平民视角和人文…  相似文献   

17.
什么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什么警察鸣八枪镇住百人群殴,什么李雪健病逝,什么交通银行行长携款潜逃……所有这些都是凭空杜撰的虚假报道——虚假新闻多发区:文化娱乐报道、体育报道和经济报道有些文化娱乐报道,版面上多为明星大腕们的是是非非、绯闻隐私,今天爆料,明天辟谣,真假难辨。有的媒体体育报道的注意力不在运动场、训练场,而是盯着赛场外的边边角角,一会儿是“亮晶晶”的分分合合,一会儿又是施拉格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姑爷,一些记者成了西方的“狗仔队”。有的经济报道记者,不去采访相关当事人,也不了解事实真相,盲目引用、转载经济…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一些官员都有携带公文包的习惯,至于包里装着什么,外人很难知晓。“公文包”里装着什么,实质上折射出一个官员的本质特性和人生追求。因此,对于各级领导而言,要真正做到洁身自好,很有经常打扫公文包的必要。在百姓眼里,官员的公文包一定是很干净的,然而,一些官员的公文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尤其是某些贪官被查处时,他们的公文包经常“脏”得见不了人。譬如,广西财政厅原厅长佘国信案发时的公文包里,装的是各种各样的避孕用品和一张几十万元的存折等。某些官员的公文包虽然与“色”字不沾边,却也是另类的“脏”。他们热…  相似文献   

19.
《求贤》2011,(2)
“舆论监督”好理解.是指用公众的言论来监督社会成员的行为。舆论的监督作用通常要通过新闻传媒这一载体来实现。正因为舆论具有如此威力,一些人对它又恨又怕.所以.它反过来又成了监督的对象。对舆论的“监督”.集中体现在对某载体之一——新闻传媒的“监督”,尤其是对批评报道和言论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朱岩 《求贤》2010,(4):1-1
现在,一些干部在职务升迁上心态浮躁。3年以上的科级干部、5年以上的处级干部,被提拔了认为是“该得的”,没提拔认为是组织“亏欠”他的。这种现象值得注意。人皆有进取之心。干部希望职务进步快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想得过多,则不可取。领导职位本来就是有限的,一个干部能否提拔、什么时候提拔,除了要看个人的素质和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看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