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受     
徐新 《党政论坛》2009,(8):26-26
美国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花费了17年的时间,缝制了一床拼花棉被。这床棉被在美国的民间艺术展中,引起观赏者极大兴趣。有一位记者采访老人时问:“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你不觉得辛苦、寂寞吗?”老人回答说:“不,一点也不。这17年我每天都感到快乐和满足。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对我来说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2.
瞭望哨     
《瞭望》1993,(25)
不久前,一位海外游子返江南故里探亲,眼见故乡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感慨万千。当他得知家乡建设资金紧缺的时候,毅然决定出资美元百万,以报故土之恩。听说老人有投资之意,乡镇领导便登门致谢。只见他住在亲戚家简陋的住房里,吃的是油闷笋、豆  相似文献   

3.
亓秀芳 《慈善》2020,(2):60-60
我与老伴儿退休之后,一直就为儿女照看孙辈,外孙子刚刚照看到三岁,好容易大一点儿,很好玩,给我们老两口带来了欢乐。刚想歇歇脚,不久,又有了孙子。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有自己的事业,把孩子往我们老两口面前一放,就忙自己的工作了。没办法,谁叫我们是孙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呢!照看孩子是应该的,天经地义,责无旁贷。也别说,尽管照看孙辈非常劳累,有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然而,照看孙辈却还是让我与老伴儿快乐无比。  相似文献   

4.
徐冰 《瞭望》1999,(15)
听到冰心老人离去的消息,九年前拜见老人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1990年4月28日上午,我走进了冰心老人的客厅,身着中式灰布褂的老人坐在一张宽大的桌子后面,正望着我。当时,我在烟台市一家电台任文学编辑,托请北京的一位同乡前辈联系采访冰心老人,一直闭门谢客...  相似文献   

5.
一位即将出征平叛的将军 与老人下棋,酣畅淋漓 地赢了个痛快。等出征 回来,将军又来与老人对弈,却 输得一败涂地,细细问来,老人 告诉他:“前番将军即将出征, 为了让你有信心建功立业,存心让 你,现在你得胜回来,我无所顾忌  相似文献   

6.
抉择     
没想到,在从事了二十几年思想政治工作后的今天,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却深深陷入了对人生道路抉择的困惑之中。在勃勃涌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本来就囊中羞涩,在诸多的大宗开支面前,我更加窘迫。住房商品化的政策要推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要实施、女儿上大学要自费,而我所在的单位又不景气,不由得使人的思绪老在“孔方兄”上打转转。前几日,一位在机电产品开发中心任职的老同学来家闲聊,当谈及这些话题时,他劝我尽早改行,到他所在的单位工作。他告诉我,由于他们单位最近开发出了一种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市场行情十分看好,仅四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  相似文献   

7.
题目是由一件小事引发的。前不久,女儿英语口试,为此,她和一位同学做了精心的准备:编了很长一段对话,尽可能把学过的句型和单词编进去,并反复演练了许多遍。考试的结果,老师给了个“Very Good”,满分。但女儿回到家来,却耷拉着脑袋,一脸不高兴。我问为什么,她说,老师打分太宽,许多忘词的、发音不准的、语法不地道的同学也得了满分。“这么容易就得满分,以后我也不那么‘犯傻’了……”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人在湖边买了幢小房子,安宁清静,很是惬意。但好景不长,不久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和年轻人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喜欢看你们玩得这样高兴,这让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于是更加卖力地表演足下功夫。过了两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每天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日下午继续在垃圾桶旁使劲。又过了两天,老人又对他们说:  相似文献   

9.
养老服务业严重滞后,根本的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尚未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35岁的小张和妻子都是北京市的公务员,现在他们最担心就是家里的四位老人。小张的家庭是当下最典型的“421”模式家庭:一个孩子、夫妇两人、上面要赡养四位父母长辈。小张的父母在北京,妻子的父母在安徽老家,就连在哪里过春节这样的“小问题”,都会成为夫妇每年争论的话题。更让小张忧心的是四位老人的身体,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抛开经济压力不说,工作缠身、分身乏术,对老人实在难以照顾周全。小张夫妇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在我国城镇,“421”、“422”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再加上住房、医疗、教育的“新三座大山”,令不少现在的中青年人感觉到不小的负担。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步入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花皑  宫强 《瞭望》1984,(16)
一月二十八日,星期六,正好是农历腊月二十六日。武钢焦化厂退休老工人孙万德家,这一天特别热闹。四个儿子、四个媳妇,以及女儿、女婿和孙子、外孙全来了,屋子里挤得满满的。他们今天来有两个目的:一是年终团聚在一起看望看望老人,二是民主协商确定来年由谁家来照顾瘫痪的婆婆。民主协商的家庭会。在笑逐颜开的欢乐气氛中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一位大学教师问巴金:“您说自己从事写作不是为了名利,但是您现在既名扬海内外,又有丰厚稿费收入。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老人作了恳切的解释。但是,我却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还有点话想说。 巴金老人的随想录最近已出版了第四集《病中集》。这集开始,他就叙说自己在病中写作,“都  相似文献   

12.
赵九伶 《侨园》2005,(4):8-9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中国老人们为什么要移民到加拿大,我们为什么要人在异国他乡度过有限的晚年生活?在这里他们大多苦闷、忧愁,一脸的寂寞。中国的老年人太苦了。下面的介绍就是我自己的经历和我所见到的中国老人在加拿大生活的情况。在这里“扯淡”也是一种奢望2003年5月20日,我随着女儿和女婿以及小外孙,从北京乘加拿大的航班,经过10小时的航行,到达加拿大的温哥华。在那里办理了入境手续后,又在温哥华再次登机,前往我们的目的地——爱德蒙顿市。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5,(7)
<正>我的女儿一岁多时,被医院确诊为双耳极重度失聪。接到诊断书的一刻,我感觉就像天塌了下来。因为这就意味着孩子将从此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我告诉自己要面对现实,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女儿回到有声世界。从此,我带着女儿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康复之路。经过几番努力,女儿终于叫出了第一声"妈妈",当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当女儿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望着她的背影我感到无比欣慰,这种幸福或许是普通家长根本无法体会的。如今,女儿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了。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有一篇小小说,写一位小青年第一次去女友家作客,未来的岳丈大人与未来的乘龙快婿有一段极精彩的对话:“您祖籍哪里?”“四川成都。”我有些结巴,这位未来的丈人大概学问很深。“青春几何?”老人笑咪咪地望着我问道。“这……嗯……”我的大脑短路了,我  相似文献   

15.
开篇前我先用一定篇幅谈谈2010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老人的《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句甸》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黄丽芬同学系九江市第三中学高二〈2〉班的学生。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八日,学校在市体育场开运动会,中午11点30分,她离开体育场回家(家住九江市郊,红旗公社红旗粮站宿舍),路上撞伤了一位男老人,老人脸上撕了一寸多长的口子,满面鲜血。当时黄丽芬同学将他送到市搬运公司医院缝了几针。后“女老人不让走,还是儿子开情,叫我把手表留下”。(据《遗书》)。  相似文献   

17.
林丽琴 《慈善》2016,(2):37-38
我曾看过一个家教短片:一天,爸爸感觉有些头痛,吃完晚饭就回卧室休息去了。4岁的女儿在客厅里看电视,妈妈嘱咐女儿:"你去看看爸爸,关心他一下,可以吗?"女儿跑进卧室,不到2分钟就回到客厅继续看电视。妈妈问她:"你有关心过爸爸吗?"女儿头也不回,一边看电视,一边应付地说道:"有啊,我有看看爸爸的。"女儿聚精会神的样子让妈...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胡耀邦同志在一份材料上作了批示,要求适当从优解决一位七旬老人的困难。 这位老人就是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唯一的中国学生——魏风江。 不久前,魏风江先生由原先居住的七平方米的陋室,迁入了新安排的八十平方米的宽敞住宅。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7,(6)
正去年夏天,我飞到德国看望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儿一家住在法兰克福郊区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外孙贝贝已经9岁了,从小在德国长大,他生活学习的环境怎样,这是我十分关心的。在法兰克福机场,一下飞机,我就见到了女儿一家。贝贝一见到我高兴地说:"外婆,您好!您一路辛苦了!"完全是一副大人说话的腔调。我想起两年前他和他妈妈一起回国来看我,一进屋,他就问:"外婆,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吗?"这让我很欣慰。虽然外孙是个独生  相似文献   

20.
柳萌 《民主》2011,(7):50-50
一位朋友的女儿,有次跟我聊天儿.不知怎么说到茶叶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老爸在位那会儿,别人送的茶叶,每年都喝不完;这会儿他退休了,就很少有人送了,有时还得自己买。”这位朋友原来是位编辑,在一家大报编文艺副刊.对于某些作者来说,他掌握的这块地盘,可就非同小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