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择善而从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述而》【释义】几个人在一起,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效仿的。选择他人好的方面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写作背景】《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3.
任重道远     
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先秦)《论语·泰伯篇》【释义】曾参说:"士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相似文献   

4.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5.
普遍联系     
《求知》2018,(11)
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释义】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5,(1):48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ning,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相似文献   

7.
    
正外内倡和为忠——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释义】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言行举止;内,指人的内心。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忠。【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相似文献   

8.
国学赏析     
《侨园》2013,(9):56-56
<正>【原文】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人焉度哉?"【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相似文献   

9.
国学赏析     
《侨园》2016,(1)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2)伐:夸耀。(3)奔:败走。(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评析】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  相似文献   

10.
无私为忠     
<正>"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释义】凡可以有利于国家者,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尽心竭力去做,这就是"忠"。【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左传》《国语》等。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7,(3)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宴践方面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政在去私     
《求知》2017,(4)
<正>"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释义】能去掉私心而遵守公法的,人民安定国家也就治理得好;能克服自私的行为奉公守法的,军队就会强大,使敌国削弱。【作者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作背景】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提供治国方略,但终得不到韩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2):48-48
<正>【原文】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2)对日:《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日",以表示尊敬。(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  相似文献   

14.
国学赏析     
《侨园》2015,(4):52-53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u,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3)诛:意为责备、批评。(4)与:语气词。【泽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7,(8)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  相似文献   

16.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9,(5)
正【选自】《论语·乡党篇》【原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注释】恂恂:音xù,温和恭顺。便便:辩,善于辞令。【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相似文献   

18.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19.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6,(4):40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zhi,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