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谢谢你"     
丘思佳 《侨园》2011,(8):26
我叫丘思佳,来自印度尼西亚。我目前在辽宁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来中国之前,我在美国生活了大约6年,之后我已在中国生活了将近两年。我第一次来沈阳是在2009年9月,当时有机会获得奖学金来辽宁大学学习一年汉语。这笔奖学金带给我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使我能够专心于学业。中国沈阳给了我很好的机会,不仅使我汉语变得流利,而且让我  相似文献   

2.
《民主》2019,(11)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的爷爷车向忱在中共中央安排下,回到了离别14年的家乡——辽宁沈阳,开始建设新东北的工作,那时爷爷一家住在沈阳和平区南三马路16号。2008年,他的旧居被作为文物得以保留。夏末秋初,清静的院落被绿树环绕,偶尔,会有路过的行人在院外驻足、观望,轻声议论。阳光从  相似文献   

3.
张英华 《各界》2013,(2):28-30
奉命接收病伤战俘 1953年4月,我在东北区后勤卫生部第四医院管理局政治部保卫科任科长时,接到军区保卫部的电话通知,让我到沈阳接受任务。到达后,军区保卫部肖野副部长对我说:“朝鲜停战谈判还没有正式签字。双方己同意先交换病伤战俘。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8,(11)
正2018年是沈阳建市95周年,又逢沈城"四个中心"建设的开局之年。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征程中把沈阳打造成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中心对于提升沈阳人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回顾历史,沈城的公共服务事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这里,我们通过一本书的命运来回顾一下沈阳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源流。这本书的名字叫《张江陵书牍(卷下)》(见图),1907年(清光绪33年)由上海广智书局印行,一共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6)
正我今年86岁,土生土长的沈阳人,1953年去北京上大学前就离开过沈阳。受奶奶和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戏。沈阳当时的主要剧种是京剧和落子(以后称"评剧")。沈阳的名角和全国各地来沈阳演出的名角,我看了不少,如果加上在北京所看到的,我这一生可谓大饱了眼福。1956年我在北京读书,正值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有些后来属于"帝王将相和牛鬼蛇神"的老剧目,让我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7,(Z2)
正这次来加拿大,儿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尝尝这里的美食,再在异国他乡转转,让他尽一份孝心。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从多伦多机场下飞机,已经是当地时间下午4点多钟,此时,国内的沈阳大约是凌晨4点左右,两地时差相差正好12小时。多伦多的经纬度与沈阳相差无几,季节也没多大差别,不一样的只是多伦多在地球的另一端,在沈阳的"脚底下"。第一次来到这里,给我的感觉是,多伦多机场有些陈旧,不如沈阳的桃仙豪华气派。沈阳桃仙机场乘客大都是亚洲人、黄皮肤;多伦多机场的乘客各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底的一天,一位印尼华侨女士带两个女孩突然“闯”到沈阳市侨办,这位女士是其中一个女孩的母亲。女士说:为了躲避印尼国内动乱时华侨的迫害,她们回到祖国避难;为了让孩子学习中华文化,以后为祖国做点事情,把她们送到东北大学学习汉语;在东北没什么亲属,她离开沈阳  相似文献   

8.
廖雅慧 《侨园》2013,(11):29-29
<正>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我才39天大。在中国认识了奶奶、爷爷、姑姑、姥姥、大姨、二姨、大伯,好多人。我在中国住了几个月,就回到美国了。现在我去中国非常多,去了差不多九次了。有些年是夏天去,有些年是冬天去。不管什么时候去,每次都会看到新的东西。我妈妈和爸爸是北京人。去中国会住在北京。我现在已经去了15个省。从寒冷的东北到酷热的香港;从上海的高楼大厦到黄色沙漠的新疆,我都去过了。我跟爸爸、妈妈、奶奶、姑姑和爸爸的堂弟一起开车旅游。在中国旅游看到中国的好多好事和坏事。中国城市里有好多人,满街上都是。  相似文献   

9.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继续胜利发展。5月27日,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上海亦告解放。长春解放时,国民党的报刊登载了我已“壮烈成仁”的报道,我在上海的家人不知究竟,曾四处打探确实消息。上海解放后,我写信回家,家人才知道了真相。 1950年8月,我因身体不适拟前往上海就医。离开抚顺,我先到沈阳。中共东北局负责人高岗会见了我,并请我吃饭、看戏,非常客气。在沈阳停留一日,第二天又乘火车前往北京。  相似文献   

10.
正听到"中国"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积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现在的中国非常发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尤其在开放以后中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中国是很多外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地方,我也来到了中国留学。时间过得真快,我来到沈阳已经两年了。到今天我还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我坐的国际列车到达沈阳站后,  相似文献   

11.
正我叫康斯特,大家都喜欢叫我"小康",由于"小康"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我便很喜欢这个亲切的昵称。我来自赞比亚,今年22岁。现在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学习国际金融专业,是一名二年级的本科生。今年是我在中国的第三年,我来沈阳已经经历了第二个寒来暑往了。我去过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大连、鞍山、丹东、本溪、盘锦等很多城市,我喜欢经济发达的北京和上海,也喜欢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但是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辽宁省的这几个城市。这里虽然经济没有北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6,(6)
正4月17日,澳洲中国东北同乡会成立5周年纪念,暨澳洲东北商会正式成立庆典在悉尼圆满落幕。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杨代表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为庆典揭幕并致辞。他表示,自2015年沈阳市侨务办公室与澳洲东北同乡会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并设立了中国沈阳海外侨务工作(澳洲)联络站以来,东北同乡会为促进两地之间文化交流与互助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张锋 《民主》2009,(1):40-42
一、东北文化的重镇 辽宁省博物馆建馆历史悠久.藏品基础雄厚。前身为1933年伪满洲国建立的“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6年改为“国立沈阳博物院古物馆”,为当时的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了该馆,并于1947年7月7日正式建立了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12)
正三年前,我从泰国来到中国辽宁省,我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经过三年的留学生活,我对辽宁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我喜欢热情的辽宁人。当我走在街上,看到了满街的人,他们向我微笑,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很亲近。当我跟他们打招呼时,虽然我的中文水平还不太好,但是他们微笑地对我说:"你慢慢说,不要着急,要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可以帮你。"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外国人的热情。我喜欢中国美食。在中国,我吃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菜,比如:锅包肉、饺子、小笼包、牛肉  相似文献   

15.
姜敏 《瞭望》2006,(19)
地处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展示国内外的园艺成果, 也将蓝天碧水的新沈阳推向了世界时隔7年,令人瞩目的世界园艺界“奥林匹克”盛会第二次光顾中国。与第一次昆明世园会不同的是,举办地沈阳地处寒冷的东北地区。这一园艺盛会不仅展示了国内外的园艺成果,也将蓝天碧水的新沈阳推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6.
晓辰 《侨园》2001,(1):35
在庆祝澳门回归一周年前夕,沈阳市侨办组织在东北大学就读的14名澳门学生开展了“沈阳一日游”活动。他们根据澳门学生的愿望,安排同学们游览了位于沈阳东郊的著名旅游景点——“怪坡”,还参观了沈阳观光农业示范区——“荷兰村”。活动结束后,大二学生李瑞菁说:“我要把照片寄给在澳门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沈阳人待我  相似文献   

17.
廖京 《瞭望》2002,(30)
沈阳——拥有雄厚工业基础、孕育了无数个新中国第一的辽宁省省会,一座有着2300年悠久历史的古都,东北最大的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商贸、旅游中心城市。她既蕴藏着古老的历史文明,又展示着现代都市的繁华,正以飞快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勤劳的人民、广阔的开发前景、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企业在这里投资。  相似文献   

18.
辽东半岛正在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节奏。前不久,记者在这里了解到当地决策者和经济企业界为破除羁绊、冲破樊篱、寻找自身在国际舞台上应有地位而进行的新思考。 “东北虎”跃跃欲试 辽东半岛是指以大连为前沿,以营口、丹东等沿海城市为支翼,以沈阳等辽宁中部城市为浅层腹地的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经济区域,1984年赵紫阳同志  相似文献   

19.
于力 《瞭望》2001,(38)
今年是“9·18事变”70周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借口突然袭击沈阳,进而霸占我东北三省,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和奴化教育,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是,战后日本总有一些人不愿正视历史,妄图歪曲篡改历史。在“9·18事变”70周年前夕,本刊特发两篇记者专访,再揭真相,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20.
于佰春 《侨园》2002,(2):40-41
花团锦簇的哈尔滨市圣·索菲亚广场,鸽群飞掠,游人如织。我凝望广场中心耸入云端的圣·索菲亚教堂,它那墨绿色、洋葱头形的尖项,神秘幽深的窗棂,褚红色的砖墙和厚重的大门引发了我时这座教堂,这个城市的种种联想。 20世纪初,因为政权更迭,曾有数十万之多的俄国人流亡中国东北,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一个星期日上午,我和几位垂暮老人见了面。他们的回忆、诉说,为我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场景。“白俄”跑反逃往东北 1917年,“阿芙乐尔”号军舰一声炮响,摧垮了俄国政府,昔日的王公贵族纷纷出逃。逃亡者的行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