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句鉴赏     
论材审用,不知象不可《管子·七法》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战国·鲁·尸佼《尸子卷上》剑不试则利纯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汉·王符《潜夫论·考绩》临事之选,仅取其才;而平日之选,择其德名句鉴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历史上,常常以授予某种官位职务来作为对一个人的荣誉奖赏.长此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上逐渐形成了"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予重禄","业绩辉煌,而名位随之",这些至今对我们还有很深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职务几乎完全成为荣誉的表现形式,而失去了它本身的  相似文献   

3.
国之四维     
<正>"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战国)《管子·牧民》【释义】国家有维作为支撑点。一维不存,国家就会倾斜;两维不存,国家就陷入危险;三维不存,国家就处于颠覆状态;四维不存,国家就灭亡了。这四维就是礼、义、廉、耻。礼是社会规范,义是行为标准,廉是不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耻是不歪曲事实,不以错为荣。维,指房屋四个正方向之外的四个墙角,即房子的四个支撑点。  相似文献   

4.
振如 《瞭望》1992,(12)
有的学者说苏东坡是我国最早的小品文作者,近读他的几篇小品,果然清淡幽默,令人回味无穷。 他在63岁时写的一篇小品文说:“东坡居士自今日已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这是他为自己的饮食立下的规矩,每顿饭一杯酒、一盘肉菜,有客时增加两个菜。有人请吃饭必须按此办理,超过了就不去。他的规定比现时的四菜一汤还简朴一些,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2):48-48
<正>【原文】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2)对日:《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日",以表示尊敬。(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贬任永州司马期间 ,一次送别他的同乡好友薛存义 ,“载肉于俎 ,崇酒于觞 ,追而送之江之浒” ,极尽依依深情 ,并为之挥毫赠序。序不长 ,其文曰 :“凡吏于土者 ,若知其职乎 ?盖民之役 ,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 ,出其什一佣乎吏 ,使司平于我也。今受其直怠其事者 ,天下皆然。岂唯怠之 ,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 ,受其直 ,怠若事 ,又盗若货器 ,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 ,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何哉 ?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 ,如吾民何 ?有达于理者 ,得不恐而畏乎 !”(文见《柳宗元集》第二十三卷)这段赠言的大…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二是民贵君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荀子进而以舟水相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是安民利民。西周初期,周公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实行“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左传》昭公26 年)。孔子效法周公,也提出“足食、足兵…  相似文献   

8.
东汉清议名士的真正的精神领袖是郭泰(127—169)。只要引录两个人对他的品评,就可以概知当时士流对他倾倒的程度了: 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郭泰死)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后汉书》本传)  相似文献   

9.
<正>左宗棠语粹"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定。此则学术之不讲也。""戡乱之道,在修军政,尤在饬吏事。军政者,弭乱之已形;吏事者,弭乱之未发也。用人之道,重才具,尤重心术。才具者,正事所由济也;心术者,习尚所由成也。"  相似文献   

10.
乔娜  任龙 《学理论》2009,(25):173-174
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家思想并称为当时的"显学"。墨子提出的"兼爱"、"修身"、"三表"等思想对当代领导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所谓"兼爱"是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所谓"修身"是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所谓"三表"是指"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这些思想都对于当今领导者的为人、为官、决策等工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充分肯定了周公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而召公则被忽视。其实,召公对我国思想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是可与周公媲美的。这表现在召公:就如何对待"天"及发展西周王朝,提出了"天不可信",振兴西周王朝这决定于我——"时我",推进了从神本走向人本的历史进程;提出了处在共同体中的"休(美好)"、"恤(忧患)"矛盾的对立统一,强调防止"休"向"恤"转化,此实为和谐哲学的雏形;提出了"弥性"的性善说和"节性"的性恶说,开启了我国人性论的先导;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治国的新思想;提出了要以夏、殷"不敬德"而亡国为鉴。其"不敬德"的内涵集中到一点就是"贪婪腐败"。故以夏、殷为鉴,就是要以其"贪婪腐败"而亡国的教训为鉴,从而揭示了一个国家政治清廉则兴,贪婪腐败则亡的历史规律;召公为政清廉,为民不扰民,以利民便民为务,这既是"敬德保民"思想的身体力行,又是其平民化思想的标志。总之,召公对上述六个方面的论述的深刻性超越了周公,对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杰出贡献,应充分肯定其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关系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错误源自理解产权涵义时的狭隘性和考察产权关系的绝对抽象性."混同论"者由于忽视产权的经济功能,不懂得产权中归属权主体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以及未深入理解股份制与所有制的区别,因此混淆了两种产权的界限;"优劣论"者从抽象的效率出发,主观地将国有产权与垄断、腐败捆绑一起,因而得出私有产权是优干国有产权的错误结论来:"进退论"者关干"国进民退"的看法与我国的经济实际并不相符,这种"进退"思维人为制造两种产权的对立,违背基本经济制度精神.三种错误舆论倾向实质上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应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一般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伦理学说对道德教化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当前包括行政道德建设在内,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民贫则背善”“民富乃可教”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富民是道德教化的基础。颜渊认为,“鸟穷则啄”,“人穷则诈”。①孔子在回答学生冉有问“既富矣,又何加焉”的问题时,就说应“教之”。②《管子·牧民》则明确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充吸取了《文子·上礼》中关于“有余则让,不足则争”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饥岁之春,不食于亲戚;穰岁(食丰收)之秋,召集四邻。不食亲戚,恶行也;召及四邻,善义也。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  相似文献   

14.
人们看人论事时,常有一个标准和参照物,从而得出“不像什么”或“像什么”的结论比如说古时的官,其“标准像”是“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而相当长的时期内,共产党的干部则不像个官。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朱德时,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位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的人,便是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八路军总司令。惊叹之余,他写下一首诗:“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甘为民仆耻为官”,我们党的优秀分子正是以此为行为准则。他们身居高位,依然是普通一兵本色,虽手握重权,但从不用来谋取私利。在群众眼里,他们都“不像官”。焦裕禄、孔繁森他们外表虽然平凡,却体现着共产党人最精华的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与此相异的是,有些人一走上领导岗位,就惟恐别人不知道他是一个官,说活办事总想摆出一副官架子。昨天还骑自行车上班,今日就没小车接不出门;昨日直呼其名还笑容可掬,今日不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