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评价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成就,不能光看它创作了多少文化产品,搞了多少文化工程,更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产品、文化工程结了什么果。经济实力是否因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因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了?居民素质是否因文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自觉上升到国家战略,就是强调要在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在充分认知自我的基  相似文献   

2.
论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可以把某种文明分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同时,按照社会存在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个文明的构成分析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文化。政治文明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文明的政治向文明政治发展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明政治,必须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政治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尚道 《台声》2008,(5):81-82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就知道如何用黏土来制陶,制作成各种日常用品。制陶的发展是一连续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先启后,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扩充。陶瓷不但是中国重要的文明指标,更是国人重要的文化精神象征。陶瓷文化一直被视为足以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先进文化创新是一个内含思想、观念、能力、保障机制等诸要素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现实角度看,优化这个整体应当重点强调四个关键问题,即创新思维、文化自觉、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孙寅沛  刘莹 《台声》2022,(15):43-49
<正>文化因创造而辉煌,文明因延续而璀璨。读懂两岸血浓于水、同根同源,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千百年来,两岸人民在中华文明的滋养下赓续文脉,歌之颂之、舞之蹈之。岁月长河里,两岸人民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拓文明发展之路。血脉长存、文脉赓续,文化永远照亮着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相似文献   

6.
"民族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不断传递的创造性成就、目标与观念。民族教育的形式多样性、内容再生性与功能规范性等特征显示出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从自发到自觉的文化认识过程。文化共生下的"民族教育"内涵不应是人们狭义认识的"少数民族的教育",而应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反思,汲取各民族文明成就,实现自身文化重构与提升,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成为文明创建的生动载体,也能够最鲜明、最直观地反映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风貌,而家庭正是文明创建的基本单位。基于这样的认识,无锡市滨湖区近年来依托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开展特色文化家庭建设,用特色文化提升家庭文明,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有效地提升了文明创建的整体水平。创建特色文化家庭承载精神文明创建滨湖区把特色文化家庭创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经历了一个认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认清形势,选准载体。随…  相似文献   

8.
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它既是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的社会逐步走向全面发展的社会推进的过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规范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统筹志愿服务力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促进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让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新活力。传承“仁民爱物”理念,实现文明实践阵地与志愿服务的双向奔赴。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相似文献   

10.
康凯 《探索与争鸣》2022,(8):110-118+179
中世纪早期地中海世界西部文化认同上的转变,揭示了西方文明诞生过程中西方人文化认同的最初构建及其背后的原因。西方文明最初的地域空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都是在中世纪早期形成的。当时地中海西部的居民在与同时代地中海世界的他者文明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定位,构建起自身的文化认同,确立了文明共同体意识。他们最初所参照的他者文明并非伊斯兰文明,而是拜占庭文明和更早的古典文明。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文化的实体,文化是文明中最根本的东西。文化水平的高低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是文明的沃土,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文化中产生文明,而在文明中产生新的文化。没有文化环境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成果。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标志着各个不同民族的并存。因为,文化的最大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民族。对中国而言,中华文化不是某一单一民族的文化,它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它不需要分层次,更不允许划等级。必须承认,文化既是民族的生存方式,也是不同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要主张,指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时代方向和全球价值、世界意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只有恪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才能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跨时空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概念,必须将其与国家层面的其他核心价值观即国强、民主和和谐作为统一的整体来理解,才能予以科学解读,否则,就必然产生逻辑混乱。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不是广义上而是狭义上的文明,即它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的价值目标。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出由思想意识自觉到科学理论自觉、由不系统到系统的不断提升的过程。明辨文化先进与否的科学标准、确立对先进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文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前提。衡量文化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能促进人民群众的人格完善和幸福感的提升。文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一) 总结人类文化形成的过程、若将人类的最初与现在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人类所实现的文明和进步,深刻地体现着世世代代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体现着不断创造、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栽体的消费性文化,因适应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获得其历史合理性.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消费性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人性意识带来了挑战.同时,大众文化自身的特点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曹万雨 《传承》2012,(22):42-43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消费性文化,因适应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获得其历史合理性。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消费性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人性意识带来了挑战。同时,大众文化自身的特点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曾经向人类贡献了一种国家制度文明,也曾经向西方学习,把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转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曾因苏联的失败而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和“往那里去”的挑战,资本主义文明也正因全球化赤字等问题而遭遇发展困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回答“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问题十分重要又充满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能否解决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面向未来共同提出的“文明更新”的课题,向世界贡献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将成为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湖北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峰 《理论月刊》2008,(7):114-118
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品位的重要体现,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记忆消失、城市形象低俗、城市环境恶化和城市管理错位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历史城区、传统街区不断消失,文化特色逐渐隐退,城市面貌日益趋同.保护城市的文化特色,保持历史的延续性,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汲取世界各类文明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在推动历史进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古今中外各类不同形态的文化要做辩证的分析.它们之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大背景。对世界各类文明.我们要大胆借鉴:对西方腐朽文化。我们要坚决抵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今天.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正向光明和进步不断迈进.但我们这个地球仍然不太平。我们既面临文化、文明发展的很好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吴海鹰 《思想战线》2011,(Z1):472-474
中西医结合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有文化问题。中西医结合既是中医的发展趋势,也是西医在中国的发展途径,要有文化的智力支持。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西医结合是一个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过程,是新型文明的培育过程。因此,中西医结合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的新型文化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