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把我国建设成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文化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要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吸收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并完善法律法规和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国外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的敌对势力肆意攻击、丑化、歪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致使"中国威胁论"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颇有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目标之一。根据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西方环境伦理,即人类中心主义、感知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儒家经典文化中存在丰富的生态思想,既有表现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容,也有表达动物福祉、生态系统和"天人合一"整体融合的内容,基本属于弱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经过改良的儒家思想能够极大地促进传统思想发生转变,从而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巨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文化进路的视域看,先是从器物层面对"西学科技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接着是从制度层面对"西学制度文化"先进性的肯定,再到从观念层面对"西学观念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最后由于马克思主义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而且能够破解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的失落和失序这两大难题,因而为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下的语境和法律现实中都是无法被遗忘的一个概念,在这种前提下挖掘传统的法律文化精髓弥合当下法律精神的裂痕也不失为一条建设自己法律信仰的道路。总之,想要处理好传统的法律文化和西方的法治文明之间的冲突,最重要就是要分清楚在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逻辑的不同之处,从而让不同的控制体系发挥各自的作用。传统的法律文化是有价值的,但是如何运用这种价值是另一个问题,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鸵鸟向来就是飞不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文化力的崛起,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领域更加广大。“文化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跨步,是对当今世界在发展趋势上可以作出的判断。因此,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化下的文化竞争,解决我国对外文化发展和参与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26)
正《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一本探讨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集。淡黄色的封面,一枚红色的印章,手写体的书名,简约而又不失端庄。作者是现年82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他依托60余年的研究功底,淬砺中西东、古今现、儒释道、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取精用宏,自成体系。在作者眼中,百多年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现代人思维的根基尚可商榷,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譬如:在论及"天人关系论"时,他肯定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的知识权力中,"和"是其精髓。和者,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世界"是对"和"的一种扬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最高目标。本文认为从这一高度剖析孔子学院"立足语言,侧重文化,通过语言传播文化"这一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孔子学院所承载的以"和谐"的方式实现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的意义,即孔子学院既是将"和谐"内涵外化的有效途径,其本身亦构成了建构"和谐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立意很高的宏伟目标。它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因此 ,民族复兴固然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文化问题无疑构成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引人注目的是 ,《报告》把文化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提了出来 ,并把它置于一个空前的高度来予以定位和确认 ,这在以往是不曾有过的。《报告》强调指出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  相似文献   

13.
自阿尔蒙德与维巴有关"公民文化"的经典研究以来,西方政治文化领域的实证研究始终处于将政治现代化等同为民主化的基本研究预设支配下,围绕"何种政治文化有助于民主制度的稳定"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在意识形态之争终结、"第三波民主化"的大背景下,借助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进步,通过修改关键概念和改进操作方法,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局面,其中围绕社会信任对民主的支持作用展开的"社会资本"和"价值观变迁"研究议程风行一时。本文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政治文化实证研究领域不同研究议程和理论模式的梳理考察,试图展现这一研究领域内在的局限,并解释其为何难以出现"范式转移"型的科学革命。  相似文献   

14.
唐小兵 《南风窗》2014,(8):89-91
如何在缺乏深厚说理文化传统,同时又被20世纪的意识形态迷雾影响过的中国,滋养一种新的说理文化来培养健康的公共生活,是困扰当今知识界的重要议题。说理,是政治辩论、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说理意味着一种表达和聆听,预设着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智商和人格,除了"求同",其实也应该"存异",甚至"求异","异"才丰富了说理者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即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大国中,英国是开展文化外交比较晚的国家,但是其文化外交模式独具特色,不仅成为文化外交领域的后来居上者,其与时俱进的文化外交战略、官方与非官方机构相结合的文化外交推介机制也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冷战结束后,面对国际社会软实力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英国更加积极地对外开展文化外交,努力借文化外交提升其软实力,以期继续发挥其"帝国余晖"的世界影响力.梳理英国文化外交的历程、总结英国文化外交的运行机制和主要方式、探讨其成功经验,有助于全面了解英国的文化外交模式.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外交的开展和文化外交模式的建构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崇尚和平,主张“和而不同”、与邻为善的思想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定。根据此规定,中国力主与周边国家实施睦邻友好政策。对此,本文分别就中国实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政策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中国实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国奉行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中国人素以“贵和”而著称,“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等格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部分。今天,在全球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着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和“人和”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是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外在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碰硬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软对软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一个判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前我国对外交往的实践中,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和与国际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塑造,越来越需要文化的力量来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中,非正式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性作用。非正式制度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意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的互动关系。政治意识形态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先导,支撑着制度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必须注重对传统社会意识的改造,正确处理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外交上的重大理念和实践创新,它集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涵盖范围,提出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原则、远期愿景、推动落实的原则和途径中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要素。在中国逐渐成长为地区和全球大国的过程中,传统思想浸润下的中国外交思想将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理念,将儒家、道家所述修身、为人及治国之道进一步升华到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激烈的传统法律体系的现代化革命,然而传统法律文化是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历史进程中法律观念的沉淀。所以,在现代法制过程中,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客观的理解,对优秀的成分加以发扬和利用,对阻碍法制现代化的成分应坚决的摒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