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就是现实的人在他的现实生活中改变自然环境和改变人自身的活动,是现实的人、人的活动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三者融为一体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应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具体的环境中做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够脱离现实的客观条件,做出纯粹主观的臆断,从而出现主观主义错误和教条主义错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把这种实践学说中国化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郭湛 《前线》2014,(2):42-43
人是一种现实历史的存在。我们共同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共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这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在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风云际会,我们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每一个有历史感的中国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李瑞环同志常说:“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作为历史的人,我们要能够自觉地参与历史创造,就要有自觉的历史意识。这是历史的人的历史自觉,有这种历史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现实历史过程,做好我们该做并能做的事。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历史发展的人。其基本规定是: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历史存在物。从现实的人出发,在阶级社会中就是从人的阶级存在出发,主要是从代表社会未来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和根本利益出发。对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新解,对于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当前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它作为一种信念,是支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支柱。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正在实践并将要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一个人的理想又是具体的,它随着现实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大学期间,有的同学曾立志当一名工程师、理论工作者,等等。无论是当工程师、理论工作者,还是当一名党政干部,其目的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具有先在性,但不归结为这种先在性;劳动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与主体具有直接统一性的自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两方面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可以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从而正确确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践、人与现实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不受制于绝对的“客体”,又不至于任意夸大“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认为,社会生活就是实践,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因此,人的生存就是实践,要实现实践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对实践的背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但是由于认识是一个过程,人们的思想往往会落后于现实,因此,在实践中会犯有错误也是必然的。这并不可怕,关键就在于要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样人的实践就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实践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郭广平 《学习论坛》2023,(5):102-108
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由人的实践活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层结构构成,社会结构在实践活动结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在此基础上,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呈现出双重机制:从表层的社会结构来看,与自然规律相类似,历史规律在各种客观的社会要素相互作用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一种必然性来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表层机制。从深层的实践活动结构来看,历史规律正是通过社会中大量不同主体、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这是历史规律实现的深层机制。两者统一于人类现实历史进程中,以历史主体解决现实历史任务的具体形式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现实”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是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给予批判时做出的一个根本性论定。但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忽略了理解马克思现实概念的一个根本性困难,即“现实”在理论上的不可界定性与可界定性所构成的自我指涉困境。理解马克思辨析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从“现实”概念探究的“前史”入手,在马克思这里,“现实”在理论上的自我指涉困境只是一种表象。我们虽无法以理论证明的方式去界定现实,但可依现实活动本身对其内涵给予解释和展示。“可感性”“实践性”“整体性”“特定性”是“现实”自我解释的四个方面,其环环相扣在人的现实理论活动与现实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共同宣示着现实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盛新娣 《探索》2003,(3):54-57
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这一思想既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和综合,又是现实经验的全面深刻的概括和提升。它不仅对“物质”、“实践”等基本范畴在自己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给予重新定位并做出更合理的解释,而且把它们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机地融为一体,确立了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真正存在的“实体”——现实个人;揭示了自有人类以来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内容——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个人,不断进行着实践活动这一生生不已、运动发展的过程。立足于这个基本点,现代人的创造性特征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的人"的现实实践活动,故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价值观就极为重要。实践主体价值观主要包括自然价值观、生产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却出现了扭曲和变异,我们需要树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实践主体价值观,以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是阜外医院退休一支部的副书记。我们支部和许多退休党支部一样,随着老同志年纪越来越大,身体有病,走路费劲等问题的增多,硬性要求他们每次都参加支部活动不现实。这些老同志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现在人虽然退休在家,但心里还惦记着单位的发展变化,也希望党组织能继续在政治、生活上关心和关注他们。因此,我们退休党支部改进组织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个人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立足点,以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个性为基本线索,从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四个层面构建起理论框架。厘清马克思研究个人的致思理路,概括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个人理论,同时敞显其理论之批判与超越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为民务实清廉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新形势下,准确把握为民务实清廉的科学内涵,在党建的宏观视野下发挥为民务实清廉的功能,探讨在党的思想和行动中根植为民务实清廉的现实路径,对于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文化”概念内涵意趣深长,其定义目前约有200种左右.因此,我们很难择定其一为万无一失的界说.但“文化意境”涵纳的自然“与社会的人化”、“人类活动与生活的文明化”,却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内容.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展开其理论路向的.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此处,“环境的改变”也即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创造”的韵致标示了它并非一般的物质生活活动,而是文化创造活动——“使环境人化”的活动.“人的活动”体现着人的文明发展,也即人不断地“向文而化”,使自身不断地脱却原始性和野蛮性而向越来越高级的人性水平发展.二者的一致性表征着人的价值,而“革命的实践”又是该价值的命脉所系.由此可见,“革命的实践”就是文化创造,或者说是在一定文化意义指导下的实践.离开了文化创造就不是人的社会实践,而是动物的活动了.正是在这个视界下,我们可将马克思“实践观”的文化内涵厘定为“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的对象化活动”.把“创造”同“人的价值”关联起来,这在实际上确定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并为“文化”指示了一种“人为”而“为人”——亦即人的自我成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与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斌 《理论学刊》2006,1(3):8-10
人是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中间环节,从人性论的视角解析制度是一个直接的有益的视角。马克思从人的需要、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理解人性,这是我们解析制度的理论依据。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人们社会实践基础上制度与人性存在的互动关系,制度的起源、变革体现着人性发展要求。我们应该在现实的人性基础上,依据以人为本正义性、整体性、历史性的原则构建适合人性发展要求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机械运动的历史,而是以人即主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将主体和作用对象两方面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所以说,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对象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渗透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这一重要功能决定了文化创新的迫切性。中国古代《易传》曰"日新之谓盛德",即强调只有推陈出新、不断改变人的现实境遇,社会与生命才会生生不息。尤其是今天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创新更成为我们实践生活的最强音。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文化创新不是一种无目的自发行为。我们在致力于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文化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理性的人经由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9.
人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非常普遍。人格本质上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其发展受到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格的发展同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而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又是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的存在。“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犤1犦当代哲学人格理论所阐述的人格是指在生理、心理和伦理各个方面获得了完整意义的个人。研究目的在于使一个人成为具有实践和价值属性的,具有自我统一性、同一性和唯一性,从而与其他人区分开…  相似文献   

20.
常江 《新长征》2006,(8):14-15
市场经济作为人的价值准则、社会交往形式和生存方式,已成为我们普遍的生活现实。依照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使人的农业性实践、非农产业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管理的最优化和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也使得平等竞争、公平效益、自由独立等这些原属经济性的规则普遍渗透于人的社会生活,进而转化为人的行为观念,即人的经济行为的市场化和社会交往的经济化所带来的是人的生活关系、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