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旅游如看书。书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书,一种是借来的书。借来的书总要抓紧看。美国是我借来的书,这几年我开着车,把美国都跑遍了。而中国的河山是自己的书,反倒不着急阅读,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我还没去过。西南旅游胜地贵州,我去得就挺晚,一去,就被贵州的美丽折服了,发现自己真是孤陋寡闻。  相似文献   

2.
我想读一点有关环保的书,目的无非是想了解一下中国眼下的水量水质状况,空气污染治理得怎么样,生态恶化获得了怎样的遏制。打开一本此类的书,单是书名就吓了我一跳,那书名叫做《论中国后工业时期的第二自然负面景观》。翻开几页,里面的概念、术语、译语一大堆!硬着头皮看了几段,我越发不懂得有关此类的常识,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那样的书果真有学问么?其实只要将那书的内容凝缩成简简单单的大白话,我看有那么三五句“民间用语”就足可以说得明白,内中的学问也近于普通常识。我想读一点有关教育改革的书,…  相似文献   

3.
张景贤 《学习导报》2010,(18):43-43
毛主席看书多而杂,从四书五经到外国翻译的书,只要能找到、买到的书,都看,没有主席不看的书。 1945年我从抗大七分校到杨家岭中央机关所在地的机要科,从事译电工作。我小学上过5年,高小读了2年,当时在我家的村子里,也算是个文化人。也曾因有文化,12岁的时候我就入了党。  相似文献   

4.
张景贤 《新湘评论》2010,(18):43-43
毛主席看书多而杂,从四书五经到外国翻译的书,只要能找到、买到的书,都看,没有主席不看的书。 1945年我从抗大七分校到杨家岭中央机关所在地的机要科,从事译电工作。我小学上过5年,高小读了2年,当时在我家的村子里,也算是个文化人。也曾因有文化,12岁的时候我就入了党。  相似文献   

5.
我是1980年到北京市经委工作的,之前我从农村回来在北京市化学工业局干了8年。在化工局的8年正好是我能甩开膀子干工业的时候,自己觉得在化工局干得很愉快收获很大。因此上面动员我回市委丁作时,催过我几次,我一直拖着,一直到1980年,我才进了经委。当时张彭同志是北京市经委主任.我和张健民等同志是副主任。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一名北大毕业的学生趁到耶鲁读暑期课程的机会特地跑到波士顿来求见,还拿着一本我的书恭恭敬敬地请我题辞。我在受宠若惊之余劝他:"你掌握两门外语,怎么了解美国还要看我的书?难道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难道你不知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道理吗?难道你不应该有更高的起点吗?"最后我给他的题辞是:"几年后如果你还能看得起我,那实在是让我意外地受宠若惊。不过,我更希望  相似文献   

7.
张书旂老师是我的恩师。我自幼喜爱美术,特别爱好花鸟画,对书旂老师的画,早在江苏省立宿迁中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崇拜。恨无机缘,从书旂老师学习。1936年高中毕业,我留在母校工作,1938年冬随江苏省立联合中学内迁至四川重庆。次年暑假,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在重庆沙坪坝招生,当时张书旂老师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我终于有了报考的机会。我以  相似文献   

8.
快乐大叔 《党课》2011,(3):103-105
同事从网上买了几本据说是专门写给公务员看的历史书,看过后说现在的历史书真好看,朱元璋也好,曾国藩也罢,写得比金庸的武侠小说都好看。快乐大叔也觉得这些历史书写得不错,要故事有故事,要情节有情节,和电视剧一样,但问题是,这算历史吗?  相似文献   

9.
雪窗驰想     
正窗外下着大雪。我站在窗前凝望,这雪已经下了几天了,到处是白花花的一片,空气清新得沁人心脾……我想,这雪景真美,可是多难描写!这时我脑中奔驰过许许多多小时候看过的书,这几部书里都有一段以雪为背景的故事。首先是《西游记》里的妖魔,灵感大王,利用唐僧"取经心急"的心理,在八百里的通天河上,下了一阵"纷纷洒洒,剪玉飞绵"的大  相似文献   

10.
我是船书是帆张海迪偶尔翻开少女时代的一个旧本子,几片彩色从里面忽闪着飘落到地上,捡起来,我禁不住快乐地笑了,它们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那是我少女时代自己做的书签。有用卡片纸做的,也有用树叶做的。我在小小的卡片上用水彩画了美丽的图画。每一个书签都系了...  相似文献   

11.
买书     
前几天,偶然翻开像册,一张发黄的旧像片引起了我的沉思。照片上是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亲居中而坐,两个弟弟和我站在身后,衣着朴素但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快乐。20年前我只有15岁,正在青城近郊的一个山沟里当兵。照片里小弟弟大睁着眼睛,一副虎头虎脑的样子,和我现在女儿的岁数相仿。当时,正赶上我春节探亲,小弟和我提出要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为买这套书小弟己跑了几趟新华书店,全套书的价格只7元多一点。7元钱今天看来也就能买一包中档烟,可当时对我这样一个月津贴费只有6元钱的穷当兵的来说,不啻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但一看…  相似文献   

12.
我家的书架     
60年代初,我刚开始记事时,父亲的书架在我心目中显得是那样的神圣而又神秘。现在想来,那实在算不上一个书架──一块长长的木板,高高地挂在墙上,上面挤满了许多书,有单册的,有成套的,有的很薄,有的很厚。父亲是当地一所名牌中学的语文教师,每当看到他踮起脚尖取下几本书,用过之后仔细放回原处,然后按一按,把书整理得整整齐齐,我便蒙俄中有了一种羡慕。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我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进入70年代,我渐渐能读懂一些文学作品,便垫着凳子在父亲的书架上寻找喜欢的书。这时我才发现,书架…  相似文献   

13.
<正>前段时间,我在同事的办公室偶然发现了一套书——《平凡的世界》,我很惊讶,现在还能看到这样的书!说实在的,我看的书不多,但这套书我在十几岁时粗略地翻过,当时感觉不错,现在记忆已经模糊。大概说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变革时期农村里发生的事情,好像还有年轻的主人公要改变生活命运的人生经历。好像见到一个久违的朋友一样,有点激动地我从同事手中借到了这套书。临出门时,同事还来了一句,这书只有我们七十年代的人能看懂  相似文献   

14.
张国骥 《湘潮》2006,(2):23-23
我是从1992年10月起任郑培民秘书的。当时,郑培民刚刚走上省政府副省长岗位,我是他到省里工作的第一任专职秘书。1996年初,我调到省政府办公厅社会发展处任处长,离开了郑培民。离开之前我想,当了三年半专职秘书,怎么着也得为郑培民的为官为人总结几句话。有一次,在陪郑培民散步  相似文献   

15.
加入中国共产党,对我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979年6月28日,我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1980年6月21日,提前7天,我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当我填写入党志愿书时,我感到那几页纸沉甸甸的,因为那上面记录着我对党20多年的追求。 我是通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一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那是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我刚从比利时留学回来。当时,祖国正在  相似文献   

16.
我父亲跟闻一多、杨振声都是朋友。我母亲文学修养非常好,懂中医。我兄弟姐妹10个,6个是共产党员我的祖籍是山东蓬莱。1929年,我出生在北平。我父亲叫刘康甫,教中文的,写得一笔好字。当时,我父亲在清华大学工作,后来从清华到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时,齐白石那些人都在艺专  相似文献   

17.
正几十年来,我曾拜访过周恩来亲属和他身边工作人员近300人。仅从"贴身"警卫来说,从长征开始直到他去世,时间跨度达40多年。然而我听说的周恩来让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到他的西花厅吃年夜饭却只有1961年春节这一次。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此事还得从周保章说起。周保章是周恩来五祖父的曾孙,家中兄妹4人,由于父亲周恩彦的历史问题,当时想入党都很困难。是年初,周保章的二哥周保常在部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一生中,最令我感到幸运的,是多次受到过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我曾亲眼目睹过他老人家的伟人风采。亲耳聆听过他的谆谆教诲,并亲手为他点燃过香烟……初次领略主席风采 1950年底,我高小毕业后,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1951年1月,我加入了村里的第一个互助组。组里的几户老贫雇农看我读过书,有点文化,就推选我当了互助组组长。当时我只有16岁。与在家务农相比,我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  相似文献   

19.
当周恩来还是一个14岁的孩子时,他的才能就已崭露头角,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周恩来的一位国文老师说周恩来的作文写得“心长语重,机畅神流”。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周恩来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的才能为校董严修所器重,他称周恩来有  相似文献   

20.
1961年,毛主席接见溥仪那天,我(张宝昌,颐年堂当年的厨师)正好在颐年堂值班。当时,从溥仪进门的神态看,仿佛带有几分喜悦和几分企望。我上茶时,溥仪异常激动地向毛主席诉说:我是一个对国家、对人民犯过死罪的人。今天有幸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是我溥仪一生中最大的荣幸。毛主席摆摆手说:先不谈这个。听说你在北京植物园劳动,休息得还不错,很好嘛。要保重身体,继续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