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起点是政府间财权与责任的划分,自分税制改革以来,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缺乏明晰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地方财政往往寅吃卯粮,削弱了地方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进行收入再分配、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重要手段,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应以横向转移支付为切入点,围绕政府间财权与责任一一对应的原则,建立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框架横向转移支付为辅助的转移支付体系规范地方财政建设,进而推动科学财政管理体制与现代财政法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转移支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转移支付关系客观上要求实行规范化、公平化和透明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因此,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中央与地方间财政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间财政横向不平衡的矛盾、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价值取向应当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应当是全面的平衡协调,应当是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本位.  相似文献   

3.
《青海人大》2010,(2):50-51
第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即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同时.建立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所谓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助.目的是为了平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实施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以及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出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考虑,由于巨大的东西部财政差异、转移支付任务艰巨和纵向转移支付本身的缺陷、中央财政的巨大压力等,中国必然要选择以纵向平衡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而德国在统一进程中所采取的财政措施特别是财政平衡制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的立法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均衡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认识财政转移支付法的经济法属性,在立法中贯彻经济法理念;坚持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在尊重我国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法。  相似文献   

6.
在主体功能区区划建设中,财政转移支付发挥了为生态财富买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政府宏观调控要求的功能。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主体功能区区划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推出纵横结合的针对主体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框架,在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或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施中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的特殊因素,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之间建立起横向的生态财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调的角度,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合理分配财权及收入,保障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总平衡;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考核机制以及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利益诉求机制等三方面完善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以期实现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事权与财权相对应”来解决政府间职责配置问题的思路,无法揭示转移支付所蕴含的深刻政治逻辑,已与新体制发生了明显的不协调,应适时更新为“公共服务职责与财力相匹配”。因此,本文认为应通过完善的转移支付促成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与财力相匹配,进而发挥转移支付的控制机能。  相似文献   

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而现行财政体制由于存在异化效应无法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在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间均等配置。"公共服务责任分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和意愿—转移支付效果",这个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构成了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要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就应该完善现行财政体制,使之适应人口流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平衡区域和群体收入的重要手段,转移支付是成都加快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全域成都发展的必然要求。借鉴国内外经验作法,成都的转移支付支撑体系总体框架包括建设公共财政制度、建立财政收入支撑体系、建立一般财政转移支付支撑体系、建立财政专项支撑体系、以生态补偿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体系和政府资金支持的非政府组织形式转移支付体系。我国政府转移支付支撑体系改革需要在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和非政府组织形式间接转移支付方面尚需要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一国内部各地区间资源有效配置 ,实现财政能力再分配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论述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研究——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但由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各级政府事权财权划分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健全,由此造成了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和不均衡。笔者通过对美国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下公共服务体制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提出了我国各级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转移支付是央地财政关系的重要工具。讨论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缺口是否有影响且这种影响还受哪些因素制约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2000-2017年中国省级政府的面板数据,以制度环境作为阈值变量,重点考察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缺口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各省制度环境的差异会导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缺口表现出明显的阈值效应。当制度环境处于较高水平时,中央转移支付会使得地方政府财政缺口规模减小;相反,较低的制度环境则会导致地方财政缺口明显增大。这说明制度环境是影响转移支付对财政缺口弥补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中央对各地的纵向转移支付时,要想使得转移支付的工具效应充分发挥,地方必须注重改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被视为实现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但是,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需要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现机制创新,通过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嵌入性存在,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应用于中央的政策目标,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国民待遇和国家认同。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嵌入性存在可以通过组织嵌入、制度嵌入与关系嵌入三种方式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十分突出。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就要完善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同时研究新的可行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分布非均衡性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为农民居住分散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效益低下;公共财政支出"城乡倒挂",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严重匮乏;专项转移支付高度分散化,农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分割,丧失统筹发展基本平台;权力运行缺乏公民参与和监督,农村基层政府提供服务动力不足。主要对策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服务设施与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农民梯度转移,保持人口与公共服务动态平衡;革除财政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平衡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搭建城乡统筹平台;健全政府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回应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相符合的公共财政体制尚不完善,公共服务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等,财政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过多,效率不高,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提高转移支付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健全地方税体系。  相似文献   

1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方政府举足轻重的收入来源,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从法律角度入手,大力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法规建设,全面完善支付基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对中外政府的事权划分和支出范围、财权划分、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0.
自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德国向东部地区提供的天文数字般的转移支付被视为人类历史上以金钱实现政治目的的经典范例。德国政府间财政平衡体系遵循财权事权相统一、创造与保障联邦国土内生活水平的一致性及均衡不同地域经济实力两大原则,并由纵向与横向两大维度构成。自统一以来,在政府间财政平衡体系的作用下,其府际关系呈现出联邦政府趋于强势、西东各州矛盾重重、均衡性(对称性)被打破等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