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亚洲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加 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持续扩大,随着GDP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图1列出了1971年至2004年亚洲主要国家的人均GDP和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纵横》2001,(1):25-26
据越南《投资报》报道,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但中国也是水产品消费的大市场。据统计,中国人均年消费水产品32.7公斤(世界人均年消费水产品为20公斤),仅1999年,中国进口水产品135万吨,价值129亿美元。近年来,中国为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每年休渔2—3个月,  相似文献   

3.
一、20年的成就 1.种植业。粮食作物:目1979年开始在19个村(社)的319公顷的稻田中,试行集约农业到现在,集约化农业得到迅速发展,质量也不断提高,现集约化农业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40%。粮食年产量由1976年的66万吨提高到1994年的157.7万吨,提高了2.3倍。人均有粮由238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45公斤。每公顷产量由  相似文献   

4.
世界石油消费状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世界石油消费量近10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持续攀升。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石油消费量并不直接由其石油产量、甚至价格决定,而主要取决于经济发达程度和发展速度。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2004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石油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总计消费37.67亿吨(每天8075.7万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间,按官方统计,GDP总量由1978年的147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2450亿美元,增长了14.2倍①;从1979年至2005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左右(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从1980年的173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美元,增长了近9倍。这样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曾经达到过的高增长率,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②“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相比。在其他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获得的发展成就和变化,在中国只用了二十多年。”③…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到1990年期间的工业发展总计划是制订联邦远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战术的基础。这个计划特别重视发展本国的工业潜力。马来西亚经济在1985年下降之后,1986和198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增长1.2%和5.2%。这一成就在取得主要是由于实施了企业活动自由化、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简化各种行政手续以及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等政策。1988年,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可达653.4亿马元(按1978年价格计算),即比上一年增长7.4%;而明年将增长6.5%。 1989年,马来西亚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5.6%,即达到861亿马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国民收入人均增长2.8%(达4,950马元)。由于需求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消费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略的调整均有一定关系。国家粮食战略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从互助组到统购统销、60年代的进口粮食缓解粮食危机、70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21世纪初期至今的从取消农业税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农种粮的相对收益较低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资本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凸显了国家在协调粮食政策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只有保住"安全口粮和放心粮",才能保证中国到21世纪中叶顺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8.
自80年代初实行农村经济改革以来,越南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生产出现了历史性飞跃发展,不仅使长期困扰该国发展的吃粮靠进口的难题获得了根本性解决,而且还使该国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输出国。越南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农业土地资源相当有限,全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洪涝、干旱、台风、海啸以及盐碱污染等严重问题。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越南的粮食生产仍在近20年的时期内连年获得丰收与增产,创造了从贫粮、缺粮国转变为粮食富裕国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最糟糕的经济状况根据越南副总理武文杰在1987年底召开的越南国会上所作的经济报告,越南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86年和1987年,出现与计划相反的情况:粮食生产歉收、物价飞涨、消费品短缺、失业人数增加等主要消极因素陷入恶性循环状态,经济日趋恶化。越南1986年的农业生产只停留在与1985年相同等的水平上,1987年的农业生产下降2%。另一方面,目前约6000万的人口正以年增长率约2%的速度在增长着,大米供应量从1985年人均304公斤减少到1987年的280公斤。在工业方面也由于资金不足,无能力投资,生产力下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问题对中国人民来说,始终是天字第一号大事。在国民经济的排行榜上,它始终是重中之重、基础的基础。 粮食现状:低水平的偏紧平衡 我国粮食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16年,粮食产量连登三个台阶,成绩确实举世瞩目;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减少,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调等因素,又使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处在一种紧紧巴巴、勉强维持,须臾不敢大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长,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如何保证粮食供应安全已成为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东南亚各国纷纷实施粮食新政,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促进中国与东盟强化在粮食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一、对越经贸取得的成果与问题 云南省红河州与越南接壤,辖13个市、县,共154个乡(镇),413万人口,面积近3.3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848公里,是中国云南省对越贸易的重要地州。1989年以来,红河州与越南贸易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1991年首次突破亿元人民币大关;1992年至1995年是红河州对越贸易大幅度上升时期,进出口总额平均每年增长40%左右。  相似文献   

13.
我省对外贸易在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1993年,全省的进出口额达到30.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1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4%,其中出口18.8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近40倍。 一、外贸体制不断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外贸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省的对外贸易业务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我省的对外贸易业务可分为5个阶段: 1.记帐贸易阶段(1953—1960年) 我省的对外贸易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3—1960年我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完成国家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来,中国抓住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抓住了新一轮地区主义的浪潮。中国逐渐成为东亚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地区矛盾的协调者,在东亚一体化中的导航地位逐渐凸现出来。作者认为,必须强调东亚作为中国崛起之战略依托地带的核心价值,将推进东亚一体化作为基本的大战略目标乃至基本国策加以推行。中国的地区一体化战略,应以国际制度建设为核心,中国的地区制度建设战略应通过参与、创设、主导等三种基本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对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并针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以大豆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探究了中国大豆进口和玉米出口贸易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2000~2008年期间中国大豆进口贸易以及1991~1997和2004~2008年期间玉米出口贸易存在着大国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在中国与欧日贸易下滑、亚太区贸易环境趋紧之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增幅较上年回落,中方从上年229亿美元的逆差转为85亿美元的顺差,是1997年以来中国对东盟首次出现的贸易顺差。中国与东盟4个新成员国的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的贸易增速放缓。一般贸易、外资企业、机电产品等仍占中国—东盟贸易额的一半,私营企业对东盟的进出口增长较快。数据检验分析显示,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贸易保持稳定的协整关系、关联程度。预测2013年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仍具有较大持续增长和优化的空间与势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双边贸易从建交以来保持着令人瞩目的增长,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为262.6亿美元,比1992年增加16.8倍,年均增长更是高达24.8%,而且,制成品贸易在总贸易中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底以来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在持续的疫情防控背景下,全球粮食市场一度出现异常波动,并给社会各界带来世界粮食安全的隐忧。对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粮食出口国来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持续扩散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印度粮食安全,尤其是疫情的交通封锁性防控措施对印度粮食生产与贸易流通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进而强化了印度粮食安全危机的悲观预期,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和粮食市场波动升级风险,甚至引发全球粮食市场安全危机。印度作为第一大米出口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其特殊的国情使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下的粮食安全严峻形势更加值得关注。本文认为印度须保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供求大体平衡;打通粮食流通消费渠道,提高人均粮食供应能力;保障足够粮食储备,并争取国际粮食资源应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预警,提高粮食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一、经济计划和经济措施 1978年的经济计划以价值计算,1978年越南计划增长的指标分别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1.5%,国家收入增长21.0%,农业生产增长30.7%,出口增长45.0%,工业生产增长21.7%。因此,要达到整个增长指标的两个关键,是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出口量。为了达到1978年的指标,政府号召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竞赛运动。这个目标期望通过提高生产率,改进工人的劳动态度,尤其是全面改善经济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来达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拉美相距遥远,贸易成本是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根据诺维提出的贸易成本引力模型,测算了1991-2016年中国与拉美24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测算结果显示,1991年以来中国与拉美24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43.99%。就次区域来看,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双边贸易成本降幅最大且平均双边贸易成本水平最低,其次为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横向比较来看,2016年中拉贸易成本仍居于我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格局的高位,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对中拉贸易增长因素的分解分析显示,中拉贸易成本下降是中拉双边贸易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对贸易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50%。通过对中拉双边贸易成本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距离遥远、地处内陆等不利因素将增加贸易成本,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加入APEC等多边合作组织以及提高法治水平将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这些研究结论为推动中拉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