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哲 《思想工作》2006,(5):31-31
在韩国,90%的国民认为,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浸透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韩国《东亚日报》的会长告诉我:“在韩国不尽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初听此话,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经过一段在韩国的亲身体验后,的确感受到了“孝道”在韩国的历史沉淀。韩国的年俗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集中的表现。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韩国人拜年非常严格:长者…  相似文献   

2.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55(1):F0003-F0003
布依族的历史久远,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 文字记载史实,但口头传承丰富。传说、故事、古 歌(纪事歌)、酒歌、儿歌等等,反映了布依人过 去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俗活动铜鼓祭祖、庆节日、 思祖德、驱邪恶、畅心胸,鼓声深沉。铜鼓成为全 寨人共同的文化遗物。婚嫁、丧祭、 “六月六”玩 山节,还有“正月末”,直到过大年,节日较多。 很是热闹,显示出布依人的民族风采。  相似文献   

3.
《上海支部生活》2011,(12):31-31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笔墨纸砚、清茶浊酒里,都有慰藉人心的力量。人不同于鸟兽的地方,在于有情,人必须过一种有精神的生活。在物质生活远远不如今天的古代,我们就有过最美的诗句,最美的建筑,最坦荡开阔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闹春祈福     
周朝 《浙江人大》2012,(Z1):88-89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人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常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人的高质量发展。工匠作为构建人类文明,乃至未来工匠社会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了各种文化形态。各行工匠在劳动与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沉淀为深厚的工匠文化,产生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它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其含义与每个历史阶段的启示都有所不同,但都内蕴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社会快速转型的质量时代呼唤人的高质量发展,工匠文化是人的高质量发展之核心,专精特新、“知行能成”成为工匠文化对人的高质量发展之内在价值。可以说,工匠文化是一种以“知行能成”为基本原则并拥有专精特新品质精神的人类社会价值实践活动文化,是一种经典型的高质量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6.
孙兴玲 《前进》2009,(12):37-3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主要支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优化社会风尚、振奋民族精神,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7.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韩国建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即传统的儒家“忠、孝、礼”社会共同道德标准与现代民主法制相结合的价值体系。历史上,韩国长期受中国儒学的影响。在现代韩国社会,西方文明与传统价值观得到融合。韩国借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一、有关时尚产业的概念(一)时尚与时尚产品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流传较广的一种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及文化理念,体现在衣着、服饰、消费习惯或生活方式等个人或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它往往由思想意识起步,以各种物质形式来表达,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并与时代大众的精神诉求息息相关,成为一段时期内流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波希米亚风潮”、“复古风潮”是和社会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相关的,那种充满艺术气息的流浪风格以及浪漫的古典气质必然会让忙碌的心灵得到慰藉;“未来风格”、“金属风格”是符合了现代人没有安全感,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福建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牢固树立“文化养老”的理念,扎实推进各项措施,完善“文化养老”体系建设,不断满足老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陈柳 《今日民族》2012,(3):16-18
达巴信仰是摩梭人的本土宗教。代代相传的达巴经典中蕴藏着摩梭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巴信仰对摩梭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摩梭学者拉木·嘎吐萨这样说:“不理解达巴经典,就不可能对摩梭文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其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化”趋向不容忽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浙江省文明办和嵊州市委联合召开了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研讨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同志参加会议并讲话。特整理编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化生活里面,有没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打个问号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现象里面,是不是都具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生活、衣食住行要不要科学精神来进行指导?所以关于科学精神,现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科学没有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用三个“越来越”突出强调了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扎实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文明生态村创建步伐,河北省馆陶县着力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努力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使民风民俗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在“文化大院”的建设上,该县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统筹文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种文化形式于一体,建设独具特色的农村“大院文化”。同时,以“文化大院”为平台,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知识讲座、  相似文献   

15.
谈及闵行文化,曾经的辉煌从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5000年马桥文化、2000年春申文化、700年上海县文化、60年新中国现代工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闵行的先人、前人确实为今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论及今日之闵行文化,很多人却喟然长叹。早些年,曾有媒体以“生活在闵行,创意在别处”为题,直击多年来闵行文化发展的诸多软肋——文化消费没市场,文化生活没品位,文化创意没空间,状况令人忧心。不过,现在这种文化短缺现象正在逐渐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构建老年精神文化保障体系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构建老年精神文化保障体系,是满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重要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构建老年精神文化保障体系,就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重视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老年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老龄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低俗现象是以“假、恶、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迎合人的低层次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文化形态.它体现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关系.抵制低俗现象的过程就是发展先进文化,提升人的精神需要的过程.要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低俗现象的文化氛围,需要探索其有效地抵制路径.主要表现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生态;坚持“三贴近”原则,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坚持社会效益为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原则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就是以其文化特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我理解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的概念之分。小文化的概念应与知识同义,概念再放大一些是指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科学理论、教育、文艺、道德、宗教等人类总体精神生活领域。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应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从这个意义理解,就等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划人文化的范畴。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过程中,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贯穿始终,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为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当作为网民的“你”成为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度人物”时,当“博客”作为一种时尚风行“地球村”时,我们不得不感慨,网络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令人无力拒绝、无法旁观、无处逃避。面对网络已无处不在这个现实,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便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06,(2):63-63
“吾有雅室,何以饰之”?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品味和精神生活需求层次也在攀升。以往那种追求现代化的电器、或用些书籍来点缀自己爱家的风潮已逐渐过时。现在更多的人考虑的是如何用既古朴自然又高雅别致,且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的器物来装饰爱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