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美国南海政策的起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南海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对于当时中、法、日之间的南海岛屿争端,美国政府声称其对南海岛屿无主权声索,而且不会为菲律宾争取主权,对相关国家的声索不持立场。但是,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考虑如何处置日占南海岛屿问题时,却以地理、区域安全为理由认为中国以历史证据为依据的南海主权声索不仅软弱无力,而且中国的领土扩张会造成周边国家的不安,所以在考虑处置日占南海岛屿过程中一直反对将南沙群岛归属中国作为政策选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更是基于冷战地缘政治考虑,主张台湾、菲律宾、南越政权分治南海从而阻止"共产党中国"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美国当前的南海政策与其历史上的南海政策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2.
格雷格·奥斯丁仿照国际法院的判例,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分开分析和叙述,并以关键日期为分界线,评述各方的主权依据,得出中国拥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主权的最终结论。这一分析和论证方式,既可以避开或化解中国在南沙岛屿主权问题上的一些不利的证据,为中国的南海岛屿主权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南海问题研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只规定了日本放弃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而没有规定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认识到了中法等国在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美国难以解决这一争议问题;美国与英国围绕对日和会与对日和约问题的分歧,以及美英当时轻视南海诸岛的战略和经济价值,也是导致它们在该条约中没有规定这些岛屿归属的原因。防止这些岛屿落入新中国的手中并不是导致美国在条约中做出这种规定的主要原因。《旧金山对日和约》并不是南海争端的"根源"或"祸根",它也没有为后来的菲律宾及越南的南海领土主张提供任何法理支持,因此,不宜夸大《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相关规定对中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南海问题风波迭起,在所有声称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的国家中,越南表现尤为突出。文章从中越南海争端的历史及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入手,阐述了中越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文章认为,越南南海政策转强与美国回归东南亚有关。美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由中立到宣称关注航海自由,再到高调宣称美国支持多边解决南海问题,这些转变既向越南释放出可以对冲和制衡中国的信号,又给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带来前所未有的现实压力。  相似文献   

5.
南海仲裁案到了即将宣布最终裁决的时刻,由于中方采取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故多数专家认为,仲裁结果可能会偏向菲律宾。然而,近几个月来台湾方面对"太平岛非岩礁而是岛屿"这一问题提出辩证,有可能对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起到一定的影响。有些学者对仲裁案的裁决作出了各种预测,但不管这些预测的可信度如何,我们都应当认真做好各种应对措施,以捍卫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相似文献   

6.
南海仲裁案到了即将宣布最终裁决的时刻,由于中方采取不接受、不参与的立场,故多数专家认为,仲裁结果可能会偏向菲律宾。然而,近几个月来台湾方面对"太平岛非岩礁而是岛屿"这一问题提出辩证,有可能对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起到一定的影响。有些学者对仲裁案的裁决作出了各种预测,但不管这些预测的可信度如何,我们都应当认真做好各种应对措施,以捍卫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南海与中国核心利益的关系是学界多年来一个颇具热度的研究话题,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出较为明晰的定位。《中国的和平发展》中所提出的六大核心利益本质上是对中国所有核心利益的抽象概括,新的具体核心利益的界定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回归中国的核心利益观,文章提出,中国具体外交层面即狭义上的"核心利益"是指对中国生死攸关且面临严峻外部威胁的合法国家利益,须以高调、反复的宣示,对外传递决不妥协、保留武力选项的最强斗争信号;利益的生死攸关性、利益的存在方式以及中国的战略全局,则是中国核心利益具体化的参照标准。南海包含中国生死攸关的合法国家利益,但相较于以台湾问题为代表的中国三大传统核心利益,对之进行核心利益宣示会放大实际威胁,战略上也得不偿失。中国更有效的南海维权需要超越核心利益思维,身段软、反制手段硬,也要在包容性主权、合作型共享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8.
针对纷争不断的南海主权争端,美国多年来形成了对主权争议不选边站队、反对妨碍航行自由、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三不"政策。但是近年来,随着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不断在南海寻衅滋事,南海紧张局势持续升温。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疑惧,美国开始积极地介入和干预南海事务,在旧有的"三不"政策基础上,对其南海政策做出两项直接针对中国的调整,即反对以历史依据提出主权声索和反对以双边谈判的形式协商解决南海争端,从而形成了美国针对南海的"五不"政策框架。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美国日益偏离其对南海主权争议的"中立"立场,在偏袒菲律宾和越南等国挑衅行为的同时,公然挑战中国多年来坚持的南海政策立场,导致南海主权争端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9.
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南海问题在今天演变为一个涉及"六国七方"且有域外势力插手的主权争端问题。近期来,因区域外势力强势介入及南海周边某些国家的不负责行为,南海因主权争端而出现紧张局面。维护南海和平,符合所有相关国家的利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在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目前出现了集体安全与合作安全两种理念。比较两者,合作安全更有利于南海主权争端的解决与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认为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对于该案件没有管辖权,而且案件不具备可采性。仲裁庭裁决中国超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海域制度之外的任何基于"九段线"的海域权利诉求均没有法律依据,南沙诸岛的高潮地物均不是岛屿,中国不能以南沙群岛为整体划定领海基线并声索海域权利。南海仲裁案裁决给中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也启示中国反思自身南海政策的不成熟之处,调整后续对策。中国应从程序上规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导致有拘束力裁判的强制程序的管辖,推进协商规范,提倡与东盟成员国建立南海争端仲裁庭;在加强太平岛等岛礁岛屿地位的举证方面促进两岸合作,建立岛屿指标体系和南海岛礁大数据库。  相似文献   

11.
东盟国家在解决南海以外的海域争端时,基本上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对争议海域进行共同开发;通过提交国际法院裁决;武力对抗加政治谈判。从实践来看,不同方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近年来,东盟部分成员国采用不同方式不断侵占中国的南海海域,使南海问题呈现越来越复杂的态势。中国在南海主权争端中,面临来自东盟国家的巨大挑战,如何解决南海海域争端已成为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东盟国家解决海域争端的方式,对于解决南海主权争端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罗肖 《当代亚太》2020,(2):126-150,154,155
文章提出了后冷战时期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主动)挑战周边大国策略选择的分析框架。战略预期有助于小国明确其挑战周边大国“源动力”的强弱,以及预判具备哪些必要条件才能相对成功地挑战周边大国。小国享有大国竞争赋予的重要战略空间,其面对的冲突性议题不是周边大国的战略重点,采取迫使和诱使周边大国保持战略克制的策略,这些对小国则至关重要。在多个小国挑战同一周边大国时,“源动力”相对强烈的小国,不同的战略预期将催生其差异明显的策略模式。根据大国竞争的强度与周边大国“求稳”偏好的水平,此类小国的战略预期可以依次分解为审慎战略预期、进取性战略预期和修正后战略预期;相应的策略选择为侧重温和软制衡或侧重强硬软制衡的对冲、侧重准硬制衡的对冲或硬制衡以及四种潜在的策略修正。菲律宾和越南2009~2019年南海制华政策的演变验证了这一逻辑。掌控南海敏感争议海域新的油气开发格局、积极应对司法化趋势并探索更加包容的争端解决方案,是中国深度塑造菲、越两国南海战略预期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The political potency of national history has been understood for generations. Yet there has been an unquestionable surge in history's political influence over the last twenty or thirty years, as the various history wars that have broken out around the world attest. Australia has been no exception: disputes over its national story continue to generate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in the media, in politics and in public debate. But how has this politicisation of the past affected Australian political history in the present?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history is practised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politics — and notices an increasingly strategic use of the past by politicians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4.
The recent agreements concerning North Korea’s nuclear program raise possibilities for providing North Korea with energy (oil and gas) to compensate for the termination of its nuclear program and of integrating it more broadly into the Northeast Asian economy. Russia has long wanted to play the role of provider of oil and gas to North Korea and these agreements open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it to do so. However, serious obstacles in the nature of North Korea’s precarious economic situ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rivalries in Northeast Asia, and Russia’s own energy policies present serious obstacl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Russia’s ambitions as regards North Korea and as energy provider to Northeast Asia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5.
中泰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良好,这表现在双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迅速发展上。但是,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随着到泰国的中国游客和中资企业的不断增加,泰国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股厌华情绪。本文将分析这种情绪的表现和产生这种情绪的根源,并向中泰双方决策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俄关系在日本的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日本试图通过调整对俄政策彰显外交的自主性,改善周边外交状况,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首先,日本建议绕开领土问题,扩大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彻底改善,也为最终解决领土问题奠定基础。其次,提出日俄在争议领土从事"共同经济活动"的建议,旨在与俄罗斯在争议领土进行"共同"开发,获得俄罗斯默认日本对争议领土具有主权权利,以便打开日俄关系的大门。第三,日本试图通过调整对俄政策改善周边关系,维护日本在周边外交中的有利地位。但是,日本的对俄政策依然受到内外因素限制,俄罗斯不会轻易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日本国内舆论也不可能支持政府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日俄之间也不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达成共识,日俄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很难脱离政治环境而有所扩大,特别是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日俄合作具有局限性,日本的周边外交仍然陷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因应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迅速发展 ,特别是中国改革的深入进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欧经贸关系正面临广阔的前景。同时 ,欧盟东扩、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挑战等因素也制约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实施美欧日贸易平衡等战略 ,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中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分别经历了"发展阶段"(1992~1998年)、"构建阶段"(1998~2003年)、"提升阶段"(2003~2008年)等三个历史过程。现在,两国关系已经开始进入"强化阶段",即"充实、拓展两国关系内涵阶段"。中国外交部韩半岛事务副代表徐步对韩中建交20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间,两国加强了政治互信和战略沟通,韩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完整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两国间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在处理国际和区域问题时始终坚持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原则。"建交21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飞跃发展,但在诸多领域仍存在矛盾、摩擦。因此,本文在回顾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摩擦,并为消除两国关系未来发展障碍提供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Kung-wing Au 《East Asia》2013,30(3):183-198
Despite numerous channels for communication and abundant supply of information, misperceptions occu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the recent interacti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over a group of disputed islands is a case in point. Their quarrel has intensified, leading to a sudden deterioration of civil and official ties, with effects felt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lms, and repercussions on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 Although some would argue that both sides do not have a better choice, their interaction reveals certain misperceptions and therefore other possibilities. This article surveys the actual conditions after Japan's decision to nationalize the disputed islands in 2012, illustrates misperceptions on both sides in their interaction based on those findings, and probes into the possible causes of such mis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20.
Bill Hayton 《亚洲事务》2018,49(3):370-382
The overlapping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reaten to spark conflict in East Asia. On several occasions in recent years, disputes over the right to extract oil and gas have caused clashes between Chi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vessels.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was agreed by almost all countries in 1982 to try to resolve such disagreements. Howev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currently trying to claim rights that go beyond UNCLOS and infringe on the UNCLOS-based rights of the other claimants. It deploys two arguments in particular: that the archipelago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llectively generate rights to maritime resources and that China enjoys ‘historic rights’ in the sea. Neither of these arguments is found within UNCLOS, however.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ese Chinese arguments and finds that the ‘historic rights’ claim can be traced to a single Taiwanese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1990s during a period of intense debate in Taiwan over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