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武当横地出,神农连天碧。伍家沟村是继河北耿村之后的中国第二个故事村,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封闭式山区民间故事村。村里有首歌谣为证:“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户户都是故事家。”全村面积不过4平方公里,200余户人家,12岁以下、7岁以上的娃们,多数能讲故事;中青年人能讲10个以上故事的过半数,其中,能讲100至250个故事的“故事篓子”不下50人;能讲300个故事以上的“故事大王”有5人;更有故事夫妻、故事亲家、故事家庭;他们还自发地组成了“妇女故事会”、“老人故事会”、“家庭故事会”。于是,这个遥远的…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四二一”(四个老人、两个中青年、一个孩子)结构的家庭大量出现,独守空巢的老人越来越多,老人的人身安全、生活质量的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化养老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报载,某地一老人在公园散步时,遇到一个自称是他老乡的人,并通过提及老人的几个熟人取得了老人的信任。该“老乡”称自己正在买车,但钱没地方放,要求放在老人家中,老人便信以为真。这时过来一个“傻子”,拿着一沓钱在老人面前晃  相似文献   

4.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对于步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人来说,同年青人一样,对爱情的需要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渴望。特别是许多空巢老人,由于得不到亲情的慰藉,他们更希望有一段恋情来充实自己的情感生活。但是老年人各自的婚恋观、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习性、社会阅历不尽相同,常常使一些老人的“黄昏恋”步入误区,不单在财产、情感、家庭关系等等方面纠结不清,还把自己、亲人甚至恋人弄得身心憔悴。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寻乌县富寨村,人称“长寿村”。853人中70岁以上老人86个,其中无子无女12人,孤寡老人10人,每当人们由衷叹说“这里老人真有福”时,老人们都会说:“多亏我有一个孝顺‘女儿’李月娥呀。”富寨村没有养老院,乡政府、村委也没有指定李月娥照料老人;可是她却在37年中,精心照料过57位无子女或生活困难的老人。两年前,87岁的张兰把老人的丈夫去世了,她唯一的儿子也早在20年前为生产队筑河堤时淹死了。老人周子非常难过,李月娥便主动帮她拉柴洗衣,聊天拉家常,还两次把自己的‘党员困难户补助’送给老人治病。去年,春雨季节,…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化崇尚独立,老人家庭基本上都是“空巢”。要么是老两口(或是单身老人)自己搞掂,有条件的,可雇个保姆或请个钟点工;要么就搬到老人公寓(类似于国内的老人院)去住。在那里,有许多老人为伴,有专职员工照顾长者的基本起居生活。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一些高龄古稀老人的生活状况堪忧,应该引起社会关注.这些老人通常被称为“三无”老人.一是这些人无生活能力,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操劳几十年早早地弯腰屈背,有些人因年老多病,身体不能自理,别说于事创业,本人生活还需人照顾.二是这些人无资产,一些老人在子女成家后,都把承包土地,家庭房产,积累的财物归属于子女名下,使自己成了“无产阶级”,只靠子女讨生活.  相似文献   

8.
她,不是哪一位老人的儿孙,对老人们口口声声叫她闺女。这里的老人和她都没有血缘关系,可她把老人当成亲生父母,把这里当成片自己的家。 她,就是河北省隆化县旧屯乡敬老院的服务员李孟芹。 1984年,乡里建起了敬老院挑选服务员,勤劳、贤惠的李孟芹是头一个人选。正值青春年华、时年28岁的她离开了美满、幸福的家庭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条件简陋的敬老院。在这里,她一干就是18年。 来到敬老院之后,李孟芹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位老人、老人的被褥脏了,她主动拆洗;老人的衣服有洞了,…  相似文献   

9.
家住香山的刘阿姨的父亲已经85岁高龄了,刘阿姨总想为父亲物色一个全天候的保姆,专门料理父亲的饮食起居,可惜总没找到如意的,刘阿姨的儿子说:“老婆好找,保姆难找”。有一天,刘阿姨在街坊邻居那听到一个保姆的故事。这是一个男保姆,被称为小杜,实际上已经50多岁,这个保姆此前护理一个90多岁的老人。除了每个月的工资之外,东家每天只发给他10元钱,作为他和老人的伙食费。小杜为了让老人吃好,自己每天只吃青菜、萝卜,却给老人准备了红枣、木耳补身子。前不久,老人无疾而终,这个保姆便也随之出了名。刘阿姨想:这么好的保姆,请来照顾自己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普通的军人家里,有一位特殊的家庭成员,一个79岁的残疾老人,姓名不详,年龄也没人确知。这个被尊称为“爷爷”的残疾人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在50年前被男主人的父母收留。悠悠岁月,荡涤了无穷尘埃,唯有最珍  相似文献   

11.
芳草园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年轻人,仅三四十来岁就开始大发感叹“唉,老啦!……不象从前年轻的时候了!”听那口气,似乎不仅仅是蒙骗一代青少年,而且还会令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们更加伤心。实际上,即使一个人到了五六十岁,也最好视之为人生的“金秋时节”——丰收而饱满的季节为宜;因为也有一些七八十岁甚至上百岁的老人不服老的,他们仍不把自己视作风烛残年的冬天。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10,(22):59-59
据《沈阳日报》报道,从2008年起至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奔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421”家庭已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2日,“慈兴斋快餐”对外“营业”。与其他饭店不同的是,这里的饭可以“白吃”。两年零10个月过去了,这里累计提供免费午餐144000人次。140位老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了赶上吃一顿中午饭,有的老人不惜骑行7公里早早来“占座”。“开始我们就是为了一顿饭,后来觉得这里比家好!”80岁的老人吴振英笑着说。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中,不少老人由于子女结婚而把大居室好房子让给年轻人,自己却在条件差的小屋们房居住,而青年人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好房的舒适;有的老人甚至被结婚后的子女逐出家门,流离失所。为弘扬尊老爱老的光荣传统,让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老人晚年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河南省永城县新桥乡民政所协同青年团、妇联,在全乡广泛开展“老人居室美”大奖赛活动。许多年轻人参加活动,受到教育,逐渐觉悟,主动把新房、大房让给老人居住。截至目前全乡已有814户晚辈主动将大房、新房让给老人B住,其中,有86个青年家庭获奖,挂上了“老人最佳R白…  相似文献   

15.
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老年人公寓、托老所……尽管名称不一,但功能是相同的,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享晚年的“家”。现在,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传统的养老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老年入坦然地离开家庭,走进社会养老机构颐养天年。 选择不再孤独的生活 岁月的沧桑,不仅在老人的脸上刻满了皱纹,还无情地夺去了一些老人的伴侣。据调查,入住福利院的老人单身占90%。据青岛市社会养老需求情况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配偶的占27.2%。两者相比,住在福利院的单身老人比例是社会老人的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残疾人》2012,(6):20-20
美国佐治亚洲有一个家庭,父母和5个孩子都是软骨发育不全患者。堪称现实版“七个小矮人”。这个家庭成员认为除了身高,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他们经常受到他人关注,被要求合影。 据了解,“小矮人”家庭的父亲特伦特·约翰斯顿来自“小矮人”家庭,母亲安伯则出生于身高正常家庭。安伯说:“我一直知道自己与众不同,个头矮小,但我选择积极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回族家庭,祖孙三代,46年如一日地赡养着一位汉族老人,在回族夫妇沙宝勤、韩秀芝相继去世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又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异族“奶奶”,这个尚没有结束的故事在山东陵县感动了无数回汉族群众,谱写了一首真切感人的人间至爱之歌。“奶奶”的来历这位汉族老人婆家姓张,娘家姓李,从小就没有名字,6岁时没娘,27岁时丈夫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去就没了音信。多年来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生活很是困难。1956年,时任姜家区副区长的韩秀芝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了她的情况,见她…  相似文献   

18.
爱心不老     
置身于这个“家庭”中,使人的灵魂感到阵阵悸动。为了一个个残缺的生命,77岁的单身老人捧出了满腔爱心……一个风烛残年的单身老汉,22年如一日抚养4名痴呆人。这份虽无血缘却至真至纯的亲情,编织成一段永不褪色的感人故事。今年77岁的段文学,出生于河南省方城县杨集乡五里庄村,因为家境贫寒且身体瘦弱,他一直与婚姻无缘。形单影只地过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哪曾想,一次恻隐之心的萌动,竟组成了他现在这个特殊“家庭”。1965年秋,段文学在厕所里发现了一个浑身粪便,蓬头垢面的哑巴姑娘,平时乐善好施的他,打算帮姑娘找到家里人。经…  相似文献   

19.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城市居民特别是困难户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和关怀,是一件有益国家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事。但在具体执行中也发现一些人对“低保”存有错误的认识,值得我们注意。一、国家保障与家庭保障二种概念模糊一些人对“低保”政策缺乏理解、领会,有的兄弟姊妹五、六个,只赡养一个或两个老人,他们不认真履行赡养义务,反过来却诉说老人的一大堆困难,把本应承担的养老推向社会,推向政府,要求政府给老人低补。另外有的本属法定的劳动年龄段,又有健壮的身体,他们却不去…  相似文献   

20.
今年九九重阳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离退休干部局为评选出的26位75岁以上的“健康老人”颁发了奖牌。邢亦民,在“健康老人”中年岁最大的一位,自然成了新闻人物。颁奖当天,92岁的邢亦民有一段精彩幽默的发言,还赠送了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1尺多高的一个“藕”字。邢老的诠释:莲花藕为根,给了个命题叫“勿忘莲”,谐“廉”字音。大家都称赞道,不光字写得好,寓意也很深刻。据离退休干部局的同志介绍,邢老是咱们全国人大的“老资格”。他30年代中期就参加了革命,后来到过延安,全国解放以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文革前任高法的副院长,五届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