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谋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有效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养分。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既包括视野的扩展,即由国家视野扩展为全球视野,坚持“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又包括内涵的深化,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交往观;还包括发展的深化,即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科学内涵,其价值意蕴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而其实践逻辑则是在"平等尊重、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共享共赢"理念的引领下,遵循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合理秩序。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其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中亚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文明的繁荣,所形成的丝路精神也成为了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纽带。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历史比较等方法,通过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理念、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追溯、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面临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探讨交流的路径选择这四部分入手,分析中国文化向中亚传播的重要性并尝试探索交流策略以便中国文化更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龙玉帅 《世纪桥》2023,(6):60-6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探讨两者之间的共性,然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包括将理念融入思政教材、重视思政教育实践性、弘扬“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并针对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鲜明的实践旨趣和特定的国际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对国际法的新发展。在国际法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国际法的价值观相符合,体现为人本意识、合作意识和共进意识三个层次,以维护或推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其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该倡议实现人类的最终愿景和最高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和人类终极情怀。“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实践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施,既是我国在深刻把握中国发展与世界转型新格局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定位,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物质与制度准备。  相似文献   

7.
唐瑭 《唯实》2018,(5):17-20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并于同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201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全球治理的挑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问题意识是主体对客体发出的一种意识能动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着深层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关怀。坚持何种发展形式、价值理念、文明类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意识既有主体性也有客体性,是实践性、时代性、批判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吴凯 《探索》2023,(4):1-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文明理念,也是一种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创造,它将人类发展置于更加广阔、深远的历史进程。立足“三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回应全球发展鸿沟、国际安全困境、人类文明冲突等世界之问,具有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文明理念、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绘制未来图景的文明特质。在全球发展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促进共同繁荣为愿景;在全球安全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维护共生关系为目标;在全球文明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构共同价值为归宿。以“三大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文明论意义,它为全人类安身立命澄明了新发展观,为全人类普遍交往提供了新安全观,为全人类互利共赢构筑了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也是中国向世界奉献的文明大道。以“三大倡议”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在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人类文明等方面促进互利共赢、多元发展、和谐共处,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该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为我们详细解读。问: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深刻阐释这一理念及其内涵,党的十九大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基本思想与“和而不同”的三重内涵有着高度契合性“。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包括“:不同”是基础,彰显事物的多样性;“和”是目标,追求事物的整体性;从“不同”中“求”“和”,探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三重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和而不同”思想的内在精华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融通起来,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以和为贵、发扬斗争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星 《求是》2013,(4):53-5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  相似文献   

13.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不断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倡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当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赏,生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在此,特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部分重要论述,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4.
陈阳 《学习论坛》2024,(2):116-12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重大理论探索,需要回答它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基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三形态”展示了一个“生命逻辑到货币逻辑及其复归”的总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值人类自我全面异化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物的依赖”时期,在价值设定上表现出一种对“资本逻辑”的自觉反抗。但它并不是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形态”,更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仅用“世界历史”与“人的解放”的必然性与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难以完全回应这一理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主体性思想则能有效地从“横向”的历史剖面来论证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建构何以必要和可能。基于价值论的“主体层次”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现实的“人类”这一主体层次并以“命运”为纽带而结成的最高价值主体,而并非以抽象的“类”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只有通过唯物史观和价值论思想的双重考察才能合理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定位、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一项伟大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矢量上同向同行,逻辑一致。通过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双重批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积极探索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转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贡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道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秉持“求同存异”的信任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阐发和深入论证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新理念、新思想,形成了新的中国国际秩序观,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成为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基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成为文化软实力,其逻辑机理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科学性生成文化说服力,基于价值性生成文化吸引力,基于亲和性生成文化亲和力,基于实践性生成文化引领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产生的文化说服力、文化吸引力、文化亲和力和文化引领力,整体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新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动态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政治实践的历史走向,并展现出强烈的精神效能和育人效果。要科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育人功能,就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困境:融合较为朴素、教学深度不足、贯彻力度偏弱。因此,有必要在深化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凸显育人功能的实践环节中,重新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话语体系的伟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个体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的当代阐释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个体与共同体自发统一的超越性、分裂对立的和解性与自觉统一的实践性的核心意蕴,具备遵循交往—生产的辩证关系、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与世界历史的运动规律的理论特色,呈现出维护个体权利、迈向“人类至善”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等多重维度的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为应对当今各国面临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而提出的人类文明新理念和新方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继承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以生产力作为世界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多线论”的发展道路,继承了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世界历史发展指向的理念;从发展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主体上实现了从无产阶级到世界人民的转变,在历史动力上实现了从发展生产力到保护生产力的转变,在实践方式上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阶级斗争基础上的合作共赢的转变,在发展道路上实现了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继起到各种国家制度空间共存的转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和方案,已成为构建当代真正世界历史制度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