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近年来,浦北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使劳务经济成为一项新的富民工程和新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达16.8万人,劳务收入超过7亿元。浦北县始终着眼于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来促进劳务输出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一是健全信息网络。形成县、镇、村三级贯通、覆盖面广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何仁军  邓显波 《新重庆》2006,(9):34-35,42
劳务经济属于要素经济.具有社会性、流动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劳务输出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点,可谓“无烟工厂”、“朝阳产业”.黔江劳务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通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了每年“10万农民出黔江.劳务收入过4亿”的良好局面.创造了具有国内影响的劳务输出“黔江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正以越来越加大的规模向非物质生产领域转移。非物质生产者创造的劳务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随之日益增大。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劳务生产部门化,劳务商品化的新情况。由此必然产生一系列新问题需要研究。比如劳务生产者是否属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者?按劳分配原则对于日益增多的劳务生产者是否适应?劳务部门的收入是否属于国民收入的范畴?按传统方法统计的国民收入能否反映出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这种新情况?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是把劳务生产部门当作非生产性单位加以限制、缩  相似文献   

4.
韦奇  任珠 《当代广西》2004,(19):23-23
田阳县把打造劳务品牌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来抓。政府通过引导、培训、服务,务工者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劳务收入不断增加,特色劳务经济正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今年上半年,全县新输出劳动力6400多人,同比增加18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知识型劳动力4800人,占输出总数的75%,同比增加2500人;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达8500万元.同比增加2800万元。  相似文献   

5.
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阶,劳务的发展存在不同特征。揭示这种特征,对于探讨劳务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务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训秋 《政策》2006,(2):10-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实这一历史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一项重要决策,必将加快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劳动保障世界》2005,(7):20-21
长岭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幅员面积5728.4平方公里,总人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万人,剩余劳动力10万人左右。近年来,我们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推进“一推双带”、实施开放兴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战略性措施,加强引导,积极扶持,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去年,全县共输出劳务人员51200人,实现劳务收入2亿多元,  相似文献   

8.
钱开胜 《当代广西》2005,(22):58-58
田东县在发展劳务经济工作中,从创新机制入手,强化技能培训,实行定向输出,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促进劳务输出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强化政府引导,提高组织强化程度,促进农民外出打工由“盲目自发型”向“政府定向输出型”转变。该县县乡两级设立“农民下山进城入谷”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定向劳务、订单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定向劳务订单培训网络。通过政府引导、能人客商引路、老乡朋友相互介绍等途径,“盲目劳务”现象已大大减少。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外出打工者素质,促进劳务输  相似文献   

9.
陈慧女 《理论月刊》2012,(9):129-132,14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原则、方式,最终建立起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并且结合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事实证明,这些探索是有效的,经验是宝贵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的实践与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不和谐现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时期。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各方面的改革已经产生促进经济健康增长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将处于敏感期,在就业、收入分配和劳动力流动中持续存在的问题,都可能诱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可能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推进机关用工社会化是机关事务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实现“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关键环节,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调动职工积极性,提升机关服务保障水平的必然要求。2003年以来,北京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探索用工制度创新,逐步实现劳务用工社会化,采用了“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为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引进了宽沟招待所和两家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以用工制度方式的创新,实现了用人机制转变,促使服务保障跃升到专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内容,许多省市都把劳务经济作为当地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云南省的劳务经济发展较慢,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无论是在数量、规模和影响力方面,均与全国劳务输出大省有较大的差距,与我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因此,“十一五”期间,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我省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问题,尽快把劳务经济培育成为边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民收入的有效配置,推动着国民财富的动态平衡,劳务经济成为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务而获得报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驱动器,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迅速融人世界经济轨道的过程是与提出并实现“一国两制”方针同步完成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是中国实现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的两个重要决策;“一国两制”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实现新时期三大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新变化,同时,中国的发展也给全球化作出了新贡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改革开放政策、“一国两制”方针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西》2004,(3):12-12
劳务经济是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活动现象。在统计实践中,衡量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经济的税收问题探讨毛万海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党和政府的方针,“一是要鼓励它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已成为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融入全球化之中,但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来讲是一柄“双刃剑”,对社会主义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有三点:一是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二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三是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有四点:一是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和平演变”阴谋得逞;二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无硝烟战争”;三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其经济主权是经济安全受到挑战;四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方面,思想建设方面带来很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蔡霞  潘伟 《当代广西》2012,(18):44-45
劳务派遣是一种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组织将被派遣人员派往其他单位提供劳务活动并获取经济收入的经营活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在广西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规制,形成的市场存在与劳务派遣原则相悖、劳动者权益无法保障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研究、规范,恐会危及整个劳务市场的良性发展。本文试图从保护刚刚形成的劳务派遣市场基点出发,通过多种方式规范、管理劳务派遣准入与运营全过程,实现劳务派遣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理解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具体而言,“中国之问”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人民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朝着更为实质的方向前进;“世界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回应这一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由该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生产力水平、发展要求等复杂因素综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经济特征、政治优势、动力机制,决定中国现代化发展基本范式、经济组织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兼具“中国特色”和“一般特征”的现代化全新道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集中呈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前提,以“大多数人”的现代化超越“少部分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超越“以资为本”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超越“发展失衡”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范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超越“经济-生态”二元对立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遵循,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超越“霸权崛起”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