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东民政》2011,(4):29-31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为重点、以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为核心,逐步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当前,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在。针对本地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必须采取如下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从2006年起,新疆阿勒泰地区探索性地开展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着力建设一个各级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政策法规完善、资金保障落实、组织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一直以来在社会救助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上走在全省的前列。从1997年成立的“城市低保工作领导组”到2005年成立的“社会救助体系领导组”,太原率先在全省建立并实施了城乡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工作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救灾救济、临时救济、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救助建设:经验、议题与发展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制度是当代政府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造,推动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制度健全、衔接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深刻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澧县大力推行“政府引导、民 政牵头、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基层落实” 的整体联动模式,构筑完善的城乡社会救 助体系。主要做法: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三级联动救助机制 县里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协调领 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县的社会救助 工作,以县低保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社会 救助管理局,具体负责全县的救助工作, 并对其他部门救助进行牵头和业务指导:  相似文献   

7.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病的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最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是最后保命的"底线",彰显公平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全省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省政府于2006年成立了辽宁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的新要求。根据国家新要求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化速度的加快,城乡贫困群体的问题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问题仍比较多。一、在指导思想上,重发展、轻救助,对贫困群众救助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解。二、在救助对象上,重城市、轻农村,救助工作本身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实际是城市人的保障,城乡贫困群众不能享受同等的保障待遇。具体体现在:(一)救助观念的差异。对城市贫困群体强调政府救助,对农村贫困群体强调自我救助、生产自救;对城市贫困群体救助理念强调保稳定,对农村…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整体效能取得新突破,较好的发挥了“稳定器”、“安全阀”的作用。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经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完善,社会救助实现了由城区居民为主到城乡救助并举,由原来的社会临救到基本生活的全面保障,由政府单一救助到社会力量整体联动的救助,由单项制度向制度体系方向发展的转变,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仍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使困难群众同样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实现“有人抓、钱帮、有部门管、有制度规范、有体系保证”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钟山县加大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力度,采取“四率先”有力举措,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镇江市民政局戴江澄认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构成了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统筹、形式有别、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但是,当前各地社会救助工作形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救助政策不平衡,救助机制不完善,救助内容比较单一,救助水平不高,救助资源分散,救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救助是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维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完善规范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的社会功能,对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意义重大。去年召开的"全国救灾救助工作会议",对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一年多来,我们的工作情况如何,有哪些进展,有什么经验,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的着力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南康市积极创新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立足基层、服务特困群众”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和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16.
耿衍飞 《中国民政》2013,527(2):44-4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低保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乡低保工作,是亟需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淄博市为例,就当前城乡低保的现状做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淄博市城乡低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淄博市城市低保工作开始于1997年,农村低保工作开始于2005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构筑起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操作程序科学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地专页     
《中国民政》2006,(6):58-58
大同市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山西省《大同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出台,突出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市需要建立和完善的12项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积极开展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扎实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互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积极实施城乡教育救助;积极实施再就业援助;积极实施法律援助;积极实施廉租住房等方面的救助。市政府还成立了救助体系工作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大同市民政局孙亚格)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促进重庆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是关注民生最切实的举措。通过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乡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这对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7月5日,省厅召开社会救助立法启动工作会议。省厅副厅长王长胜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省社会救助立法工作情况。他说,1998年我省率先制定了《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范了各类社会救助项目,实施以来,保证了城乡低保户、城市乏无对象及农村五保户共200多万人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几年来,我省的经济发生了极大变化,社会救助工作先行先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适应上位法的变化,特别是吸收我们社会救助的经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丁志德 《人权》2012,(1):55-57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分配差距拉大,加速改善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各级政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倡导和努力提升民生工作,众多城市规划了各种年度、届期等“民生工程”目标,但民生工作由于缺少硬性制度保障和科学管理方法,往往是一届领导“政绩工程”的短期行为,好事做过后成为“一阵风”,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济南市历城区则整合分散的救助资源,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完善了一套“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并进行现代化科学运作设计,用硬性制度向社会公开宣示政府职责,使弱势群体有了政府强力制度支撑,各类困难户救助保障随着地方财力增长,得到有序自然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