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乡村精英治理:局限与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当代中国乡村精英治理的功能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乡村精英治理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乡村精英不仅能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区的整合,而且能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在乡村精英的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如乡村精英的权力过于集中、乡村精英治理制度缺位等,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政府权威的约束、扩大农民政治参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途径解决乡村精英治理的局限性,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谭水阳 《世纪桥》2007,(2):24-26
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指导了亿万中国农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及实践基础上的扬弃与超越,也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中推进农村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从农村改革发轫的。三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民的温饱和贫困问题。而且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加快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要启示是通过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进入后改革时代,安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持续维护农民积极性前提下寻求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5.
用制度均衡模型无法解释国家长期制度变迁,只适合解释单项制度变化.我们对用渐进式制度变迁解释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提出质疑,认为应该采用经济变迁范畴描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的经济组织演化、管理体制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根据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我们提出了一个体现整体性、动态性和历史特性的组织演进的经济变迁解释框架,认为中国经济变迁过程从企业改革发端、新型经济组织兴起,造成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退出、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工业部门经济增长、国家为适应新兴经济组织的效率而逐项调整基础性制度安排.经济变迁过程是一系列次级制度变化带来经济绩效之后推动基础性制度变化的过程,是对不适应治理制度的制度环境不断改良,以保证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领域,涉及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方面.面对德钦县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科学把握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客观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紧紧抓住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时机,趋利避害,认真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相似文献   

7.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从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和法规制度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进程,也直接制约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农村因受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制约,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村民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康来云 《学习论坛》2008,24(9):65-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是农民理性觉醒和农村变革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分析改革开放对农民价值观的影响,梳理农民价值观变迁的线索,从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视野中探求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并对农民价值观变化的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能为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供科学的精神文化指向.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工程、远景工程,既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更要对现行农村制度进行深刻改革。否则,既难以焕发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更难以巩固建设成果,甚至使新农村建设走样变形。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建设必须坚持既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保障和维护农民的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取得重大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阶段,任务艰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3.
韩伟 《世纪桥》2013,(11):11-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从中国农业和农村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思想观点、政策思路和实践措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思想理论。系统考察邓小平农村建设思想,探讨总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农村改革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应旺 《党的文献》2012,(5):97-1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事业发展滞后,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维护农民民主权利,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四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型农业合作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许多人已经观察到一场新型的农业合作化正在中国农村悄悄兴起。我认为这是中国农民在土地承包制改革后自发进行的一种制度创新探索,意义非常重大。我讲的新型农业合作化,是指当前农民合作经济和合作组织的发展,例如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专业性的经济合作等等。这种农民合作经济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同上个世纪50年代由政府强制推行的农…  相似文献   

16.
《支部生活》2006,(4):16-16
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作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六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继友 《世纪桥》2010,(17):95-9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养。当前,要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发挥群众性文娱活动的教育作用,关注青年农民的成长与发展,注重运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天津支部生活》2008,(12):18-18
30年前,中国的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日前召开的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入领会中央及市委精神,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我社共同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推动天津农村改革发展”笔谈会。邀请几位农口区县的领导同志结合各自实际,谈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相比之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分析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的现状及其特点,对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飞 《新视野》2006,(4):17-18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也是政治发展问题。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进步,还将调整中国的社会关系、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将调整并重建执政党和农民的关系、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