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素质缺位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突破口就是要培育新农民。  相似文献   

2.
胡波 《奋斗》2009,(4):60-60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决定农村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程度。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农村妇女在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占到60%以上,为农村家庭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曹应旺 《党的文献》2012,(5):97-1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事业发展滞后,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维护农民民主权利,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四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的养成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相对薄弱,有待提高。进行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民的责任义务观念、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平等观念。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完善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制度建设,以唤醒农民的权利自觉和主体意识。这必将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维护农村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的进程和质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江西地处中部,又是农业大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需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城镇化,促使农民现代化,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转型的重点,也是难点。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怎样组织起来,建设新农村是当前的重点。因此,农民的组织能力建设,尤其是合作能力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要点。文章从农民合作的历史变迁梳理出农民合作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建议建设新农村要注重农民的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合作能力,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单纯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活动,而是要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增强农民参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不仅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农民。只有通过了解农民对文化精神需求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我们农村的和谐文化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加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才会不折不扣地实现。  相似文献   

9.
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步人工业化增长的快车道,但现代化的成果并没有均衡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被分享,农村和农民除了贡献之外,所享有的经济现代化成果极其有限。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海波 《奋斗》2007,(3):50-51
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扩大农民消费提供源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消费升级换代。这是针对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及农民消费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开拓我省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全面享有现代化成果的最重要途径。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二次就业"困难等问题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充分运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问题,其战略基点是一致的。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找到了实现这一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三农”问题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而“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化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我国的企业化建设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入手,既要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营造健康积极的法制环境,为企业确立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创造外部环境条件;同时,又要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确立以“创新”为核心,以“和谐”为基础的企业化理念,创造追求卓越与内外和谐有机统一的企业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新农村建设预定目标的关键在于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只有建立起能够激励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的有效机制,才能激发起亿万农村劳动者建设家园的热情,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借助于法律的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全民化”。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视野下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发展观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期盼。新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理念是当代中国的国富论,它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新发展观作为一种文化选择,是对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总结。新发展观作为一种文化自觉,体现了可贵的人本精神、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依法治军思想是邓小平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军队建设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邓小平依法治军思想主要包括军队法制建设、军事立法、军队执法和军队普法四个方面。邓小平依法治军思想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新时期我军法制建设的直接推动力,是实现军队“三化”总目标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和今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江泽民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三农”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三农”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保护、科教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主要内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