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引发了学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热烈的争鸣凸显出一系列亟待解答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和谐发展的历史前提是什么?当前中国和谐发展的实践图式是什么?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为依据,以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为参照,对这些问题试作探析,以期得到学界同仁的争鸣与批评。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召开2016年年会,与会代表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聚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是一次国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认真检视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和谐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引发了学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热烈的争鸣凸显出一系列亟待解答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和谐发展的历史前提是什么?当前中国和谐发展的实践图式是什么?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为依据,以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为参照,对这些问题试作探析,以期得到学界同仁的争鸣与批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不仅是不随时间而褪色、不随时代而变迁的思想巨作,更是被世界所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典籍。研究生群体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着对经典文献深入研读、扎实把握、有效运用的重要使命。通过回归文本,研读本义与语境;通过回归历史,与伟人对话;通过回归实践,践行现实与问题,是研究生群体研读经典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该文本特别是其中"费尔巴哈"章这一残篇的编排与考据工作,同时引发人们进一步研究该文本内蕴的哲学主题,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学者巴加图里亚多年前曾提出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编排方案,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这个角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前者,国内学者已耳熟能详,而后者同样是巴加图里亚的关注重点,本文着力发掘巴加图利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读,从中探求对当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考察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兴趣,认为这与他的革命实践活动有着内在联系,也与他在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形成的经验以及教训有着内在联系。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文本阅读史看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本与实践之关系的看法,总体上持实践高于理论这一反教条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有着特别持久的坚持。但毛泽东毕竟是通过文本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此,在毛泽东一生的理论活动中,并没有完全让反教条主义的情绪支配自己,能够寻求文本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文章依据新的材料考察出,1960年代,邓小平等同志的一个意见是:如果听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忽略,一方面会影响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另一方面,如果失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引导,这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也可能是有问题的。毛泽东当时支持了这一正确意见。毛泽东晚年对中苏论战中的文本与实践之关系问题,也有特别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包含“革命”和“建设”两大主题,以主题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可区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也包含着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属于革命话语体系,现代马克思主义属于建设话语体系。两大体系中的建设话语共同构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史上,恩格斯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典文本,而且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承担着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并且同各种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社会思潮作斗争的重要任务。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王东  林锋 《理论学刊》2006,(9):53-58
2005年国内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形成了五个重要的哲学创新生长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全球化与唯物史观创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传播史中,晚年恩格斯重要哲学文本得到精确译介和深入解读,其多种中译本和数量可观的中文解读文本,体现了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解读的中国语境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中国学者从多重角度研究晚年恩格斯哲学并使之得到实践应用的问题意识,凸显了晚年恩格斯哲学的本真精神与时代活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研读晚年恩格斯哲学文本,应深入理解晚年恩格斯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获得哲学的民族化和时代精神的思路与方法,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使命与时代品格,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风格,满足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百年不平凡的传播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互贯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的丰富滋养与思想助力。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在马列经典文本译介、研究与现实关注的结合中焕发经典著作的时代魅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并将其凝聚为变革中国实践的推动力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壮美篇章,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2.
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变化的历程,不难看到,文本解读和形态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正确解读,创新形态,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前提,也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现形式和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内容方面、基本原理的拓展方面、人学方面、中国化方面、经典文本的研究方面。这些方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著作间、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著作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间以及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间存在明显的互文性特征。这种互文性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既对前人文本进行了批判吸收,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中得以发展,还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得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等经典文本是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超人胆略和勇气,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和错误实践进行坚决抵制与斗争,并在实事求是地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光辉著作。这些文本所阐发的问题意识导向、实践基础导向以及群众路线导向,是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关键时期,系统梳理与总结这些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社会调查方法,无论是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体系还是对于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都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系统的研究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情况,对下一阶段深入开展文本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研究成果分类、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力量分析等切入,深刻剖析目前学术界文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和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展开,既有时代变化发展所要求的必要性,又有其理论自身内在品格所决定的可行性。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一是在当代问题中重读马克思经典文本;二是在人民历史实践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三是在中国文化与马克思学说的契合中重视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史上,恩格斯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典文本,而且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承担着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并且同各种否定、歪曲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社会思潮作斗争的重要任务.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问题上,恩格斯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些论述直到今天看来都具有深刻性、经典性和现实启迪性.  相似文献   

19.
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而恰恰是适应时代主题、实践主题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有其独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范畴体系、基本命题、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而阐发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