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发锋 《学理论》2010,(27):278-279
案例教学法在以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等为骨干的公共管理类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应该从建设高质量的案例库、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认真思考和探讨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道路,是公共行政学研究者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对2001~2013年间发表于国内八本学术期刊上的4659篇公共行政学论文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作者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资助、研究分布、研究重要性、研究目的性、有无理论检验、研究方法、因果关系等方面。在评估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与美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差异。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定位于"中层理论"的研究,关注公共价值,重视技术理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点研究现实问题,重视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共行政学经过近30年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问题。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前途与命运,推进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进程,需要从我们强化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本土化意识,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重视公共行政学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共行政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行政学研究本土化问题。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一要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这包括强化其反省-批判意识、责任意识及发展意识;二要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这包括在深入调查中催生公共行政学理论创新,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实现理论创新;三要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公共行政实践的指导性作用,这包括发挥公共行政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描述与解释性功能、批判与创新性功能及规范与引导性功能。  相似文献   

5.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一书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戴维·H·罗森布鲁姆和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的力作,是一部在国际公共行政学领域中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首先总结了该书提出的三种不同视角的公共行政观、公共行政未来发展九大趋势及坚持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力图将(新)公共管理纳入其框架之中的主要观点.其次,分析了该书将法律途径纳入研究视角、多视角地研究公共行政的多元公共行政观及重视公共行政中民主宪政的重要性三方面的贡献及创新之处.再次,指出本书中的三点不足之处:其一是并未达到作者所预期的"合各种途径"的目的;其二是结构略显庞杂,论述不够深入、细致;其三是视角较为狭隘,仅局限于美国.最后,对于该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认为:一方面由于中、美国情差异很大,应该慎重对待该书中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应借鉴该书中适用中国的经验、方法,推进中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方法论研究的滞后导致行政学研究处在表面的繁荣与实质的困境之中。本文回顾了行政学有关方法论研究的文献并作出评价;在基于奥地利经济学派方法论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的基础上对我国行政学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行政学研究应警惕定量、统计技术滥用,强调行政学研究应进行理论预设及重视微观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到“哲学”:西方行政学价值研究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4,(5):88-95
由于受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主流公共行政学在工具理性的导向下陷入了技术路线和管理主义的追求之中,形成了行政学价值研究的"科学"传统,使得公共行政学深陷于"内在逻辑困境"而面临着重重危机。在宪政主义学派的努力下,从新公共行政学派、黑堡学派对传统行政价值的反思,再到行政伦理学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科的价值追求转型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政哲学作为一股新的学术力量在西方行政学界开始兴起,进一步地对公共行政的"技术内核"进行质疑与批判,努力呼唤公共行政的精神与价值,从而推动了行政价值研究从"科学路径"向"哲学路径"的转型。在哲学视野下行政价值研究趋势是:对行政价值逻辑生成的更具体探究,对行政价值范畴体系的更合理构建,对行政价值评价机制的更科学设计,对行政价值异化现象的更深入考察,对行政价值实现机理的更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行政哲学维度来看,价值与技术的分离奠定了行政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但亦成为当下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陷于困境的根源。我国公共行政价值与技术分割导致的困境集中反映在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调整公共权力边界与运行方式;培育公民社会自治能力;重建公共行政伦理,实现公共行政价值与技术的辩证统一,是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共行政学有三种研究取向:解释性、诠释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些西方学者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他们认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主流社会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基本的公共行政学学术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方法极不严谨,研究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定性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状况的对策思考,尤其强调要注意区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  相似文献   

10.
会议采取了学术交流与事务研讨同时展开的组织方式.即以专题讨论组与小组交流作为学术交流的载体,以圆桌会议、论坛、培训和特别会议的方式对一些事务性问题展开研讨. 五场圆桌会议的主题分别如下:基于21世纪治理需要的公共行政管理教育和培训;狂暴时代的公共行政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治理的反思;建立地区和国家间行政院校的合作机制/机构;研讨文集《IASIA工作组的角色与贡献——一种纵向的考察》. 第一专题讨论组:"教育和培训课程:确定目标和质量要求".此为交流的"核心",有30人被邀请做演讲.研讨主要围绕MPA的课程设置、培训质量标准、培训和教育评估、教学和教育方法、教学和教育的案例研究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1.
本土化研究是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公共行政学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和根本价值诉求,乃是在扎实深广的知识学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学术理论体系,以指导行政实践,推进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政府管理实践.为此,我们需要从建立一支本土化的研究队伍,壮大研究力量;重视中国行政实践与学理资源,夯实研究基础;倡导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完善行政学研究方法;以全面审视的眼光,批判地吸收西方已有的行政学研究成果等方面,推动我国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1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需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六元五驱四结合"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三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四是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知行合一;五是优化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着重考核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学的历史也是公共行政学方法论流派不断诞生,各流派之间争论、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历史.公共行政学曾因西蒙和沃尔多在方法论上的分歧而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思想危机和认同危机.上述危机与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知识和方法论的"多元化及其统一性"问题缺乏合理的回答紧密相关.如果从公共行政知识类型出发,将公共行政学方法论流派划分为实证主义方法论流派、技术设计方法论流派、评估研究方法论流派、诠释主义方法论流派、批判主义方法论流派,进而寻求这些方法论流派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可以发现一个更具一般性的公共行政研究方法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陶凤祥 《学理论》2011,(16):247-248
网络案例教学法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必然选择,但它不是把传统课堂案例教学搬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随时"仿真"虚拟进入案件情景,参与案情发展,"虚拟"地辩驳对抗。用案例教学基础理论指导《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设计适合于网络的案例是前提,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是难点。  相似文献   

15.
"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是对公共行政参与主客体交互两种矢量的描述。它作为公共行政参与的整体表征,参与过程性内容与参与结果实质就是"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发酵"反应与效应体现。然而,过程性内容的边际性与"依存张力"及"非离散性"效应的脆弱性,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必要性。公共行政"善"之诉求与公共性要求的同一性,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实然性,而公共行政参与的自主性价值与终极性价值的联结则构成公共性检视之对象性;公共行政参与之公共性检视旨在以公共理性维系"依存张力"与"非离散性"效应,促使公共行政参与的过程性内容体现公共性规则,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这对行政生态关联持续和谐一致的公共行政生活。  相似文献   

16.
范术军 《学理论》2015,(8):232-233
幼师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下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内容陈旧、学校重视不够、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待改进等。克服幼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应当发挥学生、学校和教师三方主体的配合作用,努力提升此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预算是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然而,在中国,公共预算一直是经济学家(主要是财政学家)研究的领域。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在公共预算领域的“自我放弃”不仅给自身的学科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而且也制约了公共预算研究的发展。所以,本文呼吁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重视公共预算研究,尤其是关于中国公共预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从整体性的视角对公共行政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根据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将公共行政学功能性地划分为管理、政治与法律三大途径;强调对公共行政中的三种途径的有效整合;提出了美国公共行政未来的走向.该书在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即三途径的功能性划分与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划分在对应性方面存在着逻辑矛盾;三途径的多元主义倾向容易使其陷入相对主义境地;三途径划分本身存在缺陷;没有真正实现三途径价值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共行政学的知识本体特点及其危机切入,可以对学科本体论在中国的所指与所不能指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论证中国场景对公共行政理论重构的影响。政府作为公共行政学不断变化的最大公约数,在对象上框定了公共行政研究的变与不变;而在千变万化的议题之中,"公共特质"成为公共行政议题的重要锚定点,也即一旦所研究议题与公共特质无关,则其必然也不再是公共行政学议题。公共行政理论的重构本质上是政府理论的重构(重建场景、理性和秩序),重构的关键是公共行政学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此而言,危机即为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学)研究,是在扬弃(传统)公共行政(学)观念和行政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展成为目前各国行政学理论发展的主流.具体就我国特定的历史情境而言,笔者认为由于国内行政学理论探讨中存在的"公共性"不足和"行政"研究的相对不足,以及中国行政现实的需求,"公共行政"研究应成为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对"公共管理"概念、理念、模式的引入与研究应相当慎重,公共行政学的科学价值与学术地位不容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